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闻一多是唯美主义诗人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三年前,闻一多的老朋友朱自清在《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一文中,对闻一多的一生作了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说:“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学者的时期最长,斗士的时期最短,然而他始终不失为一个诗人;而在诗人和学者时期,他也始终不失为一个斗士。”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先生很早就十分明确地指出:“闻一多先生为民主运动贡献了他的生命,他是一个斗士。但是他又是一个诗人和学者。这三重人格集合在他身上,因时期的不同而或隐或现。”(《闻一多全集·朱序》) 是的,诗人、学者、战士这三重人格集中于闻一多一身,只不过因时期不同或隐或现而已!他一生经历过两次大的转变:由以美为艺术核心的追求者变为所谓不过问政治的学者,再变而为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这个过程可以用图表作如下表示:  相似文献   

3.
文翁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建设的贡献王鑫义文翁,西汉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少好学,通(春秋)”,[1]景帝末年任蜀郡太守。文翁治蜀的突出贡献是,“教民读书法令”,[2]大力发展文化教育。文翁的办学措施,不但促进了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在蜀地的广...  相似文献   

4.
论周族的起源──兼论黄帝姚政关于周族的起源地问题,自三十年代钱穆提出:周族最初的根据他不在陕西,而在山西大河之东的说法[1]以来,就成为史学家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有认为“周人出于白狄”[2];有认为“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3];有认为“周族起源于陕...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小说的人性道德理想韩伟岳沈从文是一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产作家。他那渗透自己人格和感情的作品,“叠起来有两个等身。”[1]他的创作仅小说一项“据大略统计,有短篇二百余篇,中长篇十余部,近三百万字。”[2]沈从文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文坛上的辛劳耕...  相似文献   

6.
栾好问 《南都学坛》2006,26(5):67-68
对闻一多的新诗研究中,许多人都认为他是“唯美主义诗人”,实际上,这是有失公允的,“唯美”充其量是闻一多诗作特色的一个侧面。闻一多之所以被划入“唯美主义”阵营,与他参加过“新月社”、家庭出身、求学经历及新诗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恨恨”义辨王兵《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各家选本或不加注,或注云“无限愤恨”、[1]“愤恨到极点”[2]等等。义虽可通,检以他例,多有格。而且魏晋南北朝时期单音节动词重叠,用以表示动用的持续与反复,并不能表示动作程度...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先生的诗经研究——为纪念闻一多先生八十诞辰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位伟人,在他身上兼有诗人、学者和战士的三种品格,他在新诗创作、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为新中国诞生的战斗中,都做出了他独特的贡献,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但令人痛心的是,闻一多先生竟以四十八岁的盛年,死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弹下,他没有亲眼看到为之献身的新中国的诞生,也没有完成他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所拟定的宏大的蓝图。一九四七年。当《闻一多全集》出版时,郭沫若同志说:“一个人倒下去,千百万个人站起来!在革命工作上我虔诚地希望能够这样,在为人民服务的学术工作上我也虔诚地希望能够这样。”在纪念闻一多先生八十诞辰的时候,作为一个热爱闻一多先生品格和学问的后学,我愿意把自己学习闻一多先生有关《诗经》研究的心得写出来,以响应已故的郭老在二十多年前,为纪念闻一多先生所发出的这一切实的提议。  相似文献   

9.
论闻一多对新诗神秘美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在现代诗学史上最早肯定了“神秘元素”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他从理论上揭示了“隐”即“兴”、“象”与西方诗歌“意象”、“象征”的内在联系,努力寻找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在创作实践中,他运用创造梦境与幻象、意象与象征、死亡意象与氛围等,给诗带来了神秘美的特征。《奇迹》一诗在神秘的意象中表现了热烈的、爱的精神世界。“神秘美”的探求与“三美”的主张一样成为闻一多对新诗现代性探索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闻一多是我国著名诗人,在他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首先坦荡无拘地抒写“真我”;继而为人类寻找光明,写了《红烛》;当他看清自己所处社会的腐朽本质时,写了《死水》等诗集。这些诗作,留下了五千年古国文化的灿烂光彩.闻一多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熟读诗书,并接触新学;清华九年期间,他努力吸取西方文化的同时,更注重继承本国文化遗产的学习,他曾大声疾呼“扬吾有华”;留学美国后,闻一多如饥似渴地学习拜伦、雪莱、济慈、坦尼森等人的作品,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和影响。不过对西方文化,闻一多接受的是与传统文化有亲缘关系的精髓,他…  相似文献   

11.
虽九死其犹未悔──纪念闻一多李凌“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1946年7月15日,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毛泽东写道:“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  相似文献   

12.
语感的含义和特性李广才“语感”这个概念是夏丐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较早提出来的。夏丐尊先生认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1]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2]当前,从事中等语文教学的一些...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作品中的口语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居易作品中的口语表达[日]入矢义高,董志翘译“元轻白俗”这一评语,出自苏东坡《祭柳子玉文冲,而实际上,苏东坡并非在总体上赋予白居易的文学作品以“俗”的性质,这从他对白诗的其他评论中可以推知。上述的评语当是针对那些只根据外表的“轻俗”而肤浅地仿效元、...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早期诗歌中的爱国思想与唯美倾向,是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给他打下的烙印,“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倾向不仅常常使诗人走入政治的歧路,而且又损坏了他的艺术追求。在爱国主义和现实生活的教育下,诗人自觉不自觉修正艺术上偏向,不断爆发思想和艺术的光彩。这一段经历为他下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晚年的闻一多,终于以他的生命写下一首壮丽的诗。  相似文献   

15.
这是作者关于数学文化研究系列文章中的第三篇[1][2]。文中分别围绕数学对于人们智力和理性精神发展的作用论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是,通过数学与理性精神的相互作用对所谓的“李约瑟难题”作出了独立的分析。结合第二篇中关于数学实用价值的论述,这就更为清楚、全面地表明了数学的意义;另外,相对于第一篇中关于数学的文化观念的分析,本文则可说是从又一角度表明了“数学文化”的深刻涵义。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死水》为例,展示、分析和充分肯定闻一多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中“音乐美”、“绘画美”的独特创新贡献,进而形成其诗歌全新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性质、语义、语法、来源等方面对汉口方言中使用频率颇高的[nia]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1、汉口方言中有两个不同性质的[nia],一个是构形后缀,一个是语气词。2、构形后缀表示尊敬、不满等语法意义;语气词用于对比意义的句子中表示感叹语气。3、构形后缀[nia]是“老人家”的合音形式,语气调[nia]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闻一多是一位“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①的民主战士,是一个极负盛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学者。已往有关闻先生的纪念文字、传记文学不少,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他的学术遗产,却还研究得很不够。 闻一多自称“是以文学史家自居的”②,曾“表示要写一部唯物史观的中国文学史”③。他在研究古代文化上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文章,这些文章占了《闻一多全  相似文献   

19.
尾崎红叶──达意的名文家[日]冈保生著李维鼎译【译者按】一九0三年底,日本明治时代的著名作家尾崎红叶,留下了他没有来得及完成的宏篇巨制《金色夜叉》,与世长辞了。那时,才三十六岁.他的逝世,被人们称为“一个时代的终结,”这是为什么呢?在红叶逝世90周年...  相似文献   

20.
普通话的介词“在”,在汕头方言中有两种形式:“在”和“[na]”(或“放”),两种词的意义有“已然”与“使然”之别。普通话“在+Np”所表示的处所意义,由于句法位置和谓语动词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意义差别在汕头方言既可产生于“在+Np”上,亦可产生于“放/[na]+Np”上,可见句式与动词类别引起的语义差别是一回事,“在”和“放/[na]”的“已然”与“使然”之别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普通话和汕头方言共有的现象,后者为汕头方言所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