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春静  李芳 《职业时空》2009,5(11):99-100
从网络文化下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着手,指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信息道德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以及培养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解析雅斯贝尔斯交往理论的蕴涵:交往的过程是爱的斗争,真正的交往是生存交往,不同境况中的交往,以期剖析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因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道德诉求为爱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富有爱意和理解的敞亮交往;引导学生追求精神的道德交往境界.  相似文献   

3.
理想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与科学世界的道德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的,然而现实的道德教育却使得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隔离.要发挥道德教育的潜能就必须实现科学世界的道德言说与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使道德个体成就一种可能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道德教育成果显著,但道德教育活动依旧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各种社会负面信息一次次冲击大学生道德心理,大学生道德教育也变得有些吃力,因此,大学生道德教育急需回归本真。现如今是讲求情怀的年代,大学生道德情怀教育理应走进高校,结合《道德经》经典名著,讲习道德情怀含义、描述道德情怀形态、分析道德情怀教育着力点、提出道德情怀教育要求,应该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众多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道德教育更加备受关注。个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仅就个人和社会的向度而言,道德教育该如何进行,西方的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品格教育理论等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单纯以个人为核心或者以社会为核心的道德教育都存在弊端,在受教育者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天平。面对全球化和多元化时代,道德教育之“砝码”应在个人和社会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使得道德教育在为人类繁荣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吴青林 《现代交际》2012,(7):251-252
高校信息道德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信息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潘小莹 《职业》2013,(21):61-63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道德教育受到了应有重视,然而目前的道德教育却陷入一种“知行不一”的困境。为了走出这种德育困境,本文就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讨论其在德育中的意义,研究当代中职学生的德育表现,探索令中职学生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合一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生活脱节,从而使大学生道德行为产生了变化,其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不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现在的信息社会,教师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和家长进行沟通,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似乎很便捷,但从教育的角度看,这种沟通方式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远不如教师到学生家去家访。家访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如何家访?家访的原则是什么?这些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使原有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大学生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群体,其道德表征和演变受经济关系所制约,并与社会相互动。本文试图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道德状况变化,对大学生道德观念进行较为系统的历时分析,力图揭示出大学生道德发展趋势,以开拓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的新视域,这对于重构道德教育观念,变革既往陈旧的高校道德教育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构建信息共享这一教学新模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此种教学模式,使教学者和学习者更有效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这一平台进行互联互动,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和主动性,提高学习者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一种道德实践—认知活动。本文从人的生活出发,指出生活是人的生命一种存在方式。在生活论的立场上,生活就是教育,道德教育是人生活的样式。生活德育是德育的发展趋势,道德教育只有从人的生活实际出发,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培养人的德性,才能使德育重新回归原本的状态和失去的目标。一句话,生活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实践—认知活动。  相似文献   

13.
朱虹 《职业》2011,(8):115-115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先锋,肩负着重要的责任。通过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具备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建构起适合学生信息素养良性发展的立体的生存发展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4.
信息社会改变了性信息的传播方式,教育者应全面评估信息技术给性教育带来的影响,使青少年性教育适应这一变化,并建立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性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职德育教育是规范学生思想品德、社会道德、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一门道德课程,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将来对社会的贡献.其中,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是中职德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本文提出,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建立在基础的德育教育基础之上,根据现阶段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易出现的社会问题,教师应结合网络资源传授适合中职学生的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崛起,各种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交融,已成为信息社会的一种态势,被人们所接受,而档案信息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形态,逐渐受到到人们的重视.而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档案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给人们提供了网络信息形态中获得档案信息资源提供了条件。档案管理者的使命也由档案的保管者向档案信息提供者、档案信息导航者过渡,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7.
李媛 《现代交际》2010,(3):56-57,19
道德是人的生命的展现,是人之为人的存在。作为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形式,遣德薮青写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同时,道德教育的现实呼唤着道德教育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成长与生命价值的实现。因此,从人的维度把握道德教育既是道德的本质要求,也是道德教育得以实现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杨兆环 《现代交际》2010,(5):195-196
新课改要求信息技术课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而信息素养中一项重要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道德规范意识,因此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信息伦理教育。本文是针对盗版软件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的一次讨论,试图让学生认识盗版带来的危害,从而牢固树立反对盗版、保护知识产权的信息伦理意识。  相似文献   

19.
小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道德远离生活、脱离学生的实际.本研究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了解小学生日常道德生活现状,进而为德育新课程的实施和学校道德教育走向生活提供必要的理论和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伏力 《职业时空》2008,4(1):17-17
所谓德育,从狭义上理解,就是道德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受教育者传播社会思想、道德文化,以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体德性社会化。因此,道德教育不仅要研究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主要内容及其体系结构,而且还要进一步研究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如何内化为个体德性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德育的实效性。当然,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