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9 毫秒
1.
十年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这种变化,在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南尤为显著:农村走上了农副工综合发展的道路,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从而改变了农村的产业和劳力结构,提高了农村的积累水平。就以常熟市而言,农村经济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农业产值占农村三业(农副工)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小。1978年,全市农村三业总产值为6.23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57亿元,占57.3%;1988年,全市农村三业总产值为55.9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4.36亿元,占7.8%。二是农村三业总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越来越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 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0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1:1,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4%,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5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农村非农行业产值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要达到5.25:1。而2002年这一比例仅为3.15:1。因此,采取措施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的80年代。苏南经济发展最引人瞩目的特征之一是乡镇工业的高速增长。1978年至1988年,苏、锡、常三市乡、村两级工业企业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从18.3%上升为48.6%;乡村工业产值占乡村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4%上升为90.7%,占三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29上升为55.9%。①1990年,苏州、无锡两市乡村工业产值已分别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和66.3%。②显然,昔日的“草根工业”已无可争辩地成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4.
一、重要的是开放新疆,作为一个边远的多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发展起来。无论是经济实力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科技进步乃至人民生活等许多方面,在“六五”和“七五”期间,都有了长足的进步。1990年,新疆国民生产总值达138亿元,十年年均增长10.6%;农业产值年均增长9.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2.3%;居民年均消费水平年均增长6%。十年改革,新疆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新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省区。其主要表现是工业基础薄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较大比重;在工业中,原材料工业的比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变化趋势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 )“八五”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1990年时 ,全国农业总产值为 7662亿元 ,1997年已达 2 45 88亿元 ;199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2 2 2 5 43万吨 ,1997年增加到 2 3 0 95 4万吨 ;其他主要农作物以及各种畜产品、水产品的增幅更大 ,但各个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从大的区域结构来看 ,我国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变化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农业生产力重心北移。1997年 ,东北地区农业产值在全国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 11 5 %,比 1990年提高了 0 2个百分点 ,华北地区的比重为 2 4 6%,提高 1 7个百分点 ,华中地区基本稳定 ,而…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包括重点户,下同)对发展农村生产力、调整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经济,显示出了明显的作用。仅以产值而论,合川县铜溪乡1984年专业户为60户,占全乡农户总数6,615户的0.9%,而产值436,849元,占全乡总产值11,527,054元的3.8%。  相似文献   

7.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时期,吉首市乡镇企业有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但是,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变革、大分化、大发展时期,因此,吉首市乡镇企业面临的是实行“两个根本转变”的新形势和“第二次创业”的新任务,即到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要达到15亿元,乡镇工业总产值要达到9亿元以上,利税总额实现1.8亿元。为此各级党政领导要认清形势,要综合考虑市场经济的要求和联系吉首市的实际情况,采取措施,加速吉首市乡镇企业的发展。一、适应新形势,坚定不移抓改革…  相似文献   

8.
<正> (一) 在农村经济“两个转化”的过程中,县的经济地位很重要。县在国家行政建制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联结点,县以农村经济为依托,又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所以,县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一个地区、一个省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近年来,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安徽农村经济发展是比较快的。1982年与1978年相比,全国农业总产值(以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平均增长33%,安徽增长44.2%。安徽农民人均收入过去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现巳比较接近了,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982年270.1元,1983年309.8元(其中,生产性纯收入272.9元);安徽农  相似文献   

9.
以区域竞争力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立木制家具产业总产值、工业生产总值、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产值、木制家具产业总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比重等5个指标,实证分析了我国木制家具产业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对木制家具产业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可以为木制家具产业发展的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90年代已进入“重型”增长阶段,国民经济的整体经济效率也应当出现较快提高的趋势.所以在“九五”时期提出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是反映了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内在要求.80年代初我们曾提出过到本世纪末要达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现在看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可以提前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框架的任务也可以完成;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的要求亦可以达到.但是,在党的“十二大”就开始提出,在“十三大”、“十四大”以及“六五”、“七五’与“八五”计划中不断重申的提高经济效益,把经济增长转到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省,有着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粮食生产在全省农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农村总产值中粮食产值占50%多,在农民收入中有60%以上来自粮食生产,但是,粮食生产的优势并未转化成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一些现实的障碍因素,使吉林省形成了粮食越多,财政越穷,农村经济发展越滞后的恶性循环。如何使产粮大省及早走出这种困境,是实现吉林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区域经济学看,县域经济是县域行政区间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从发展经济学看,县域经济是含有大片落后的农村区域,传统农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低,即欠发达的县域经济。从我国现代化进程看,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3.
从农村经济总产值、农户收入、产业结构和城镇化等多个维度,构建了流通业对农村经济影响途径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典型相关分析和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上述模型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第一,流通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两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和动态调整机制;第二,流通业既可通过提高农村经济总产值和农村就业等直接方式影响农村经济增长,也可通过提高农户收入、推动城镇化和拉动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间接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第三,我国农村就业结构较为单一,流通业仍是吸纳农村就业增长的主要途径,但流通业的发展并没有促进农村其他产业的就业增长;第四,与城市流通业相比,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流通业的落后是导致农村流通业对农村产业结构失去“先导性”和“关联性”功能的主要原因;最后,在不同途径上流通业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时滞期大致相同,流通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综合影响大约在第四年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乡镇企业有如雨后春笋,在全国乡村迅猛发展起来。1982—1986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平均递增25~35%,1987年仍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1~6月份产值达20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5%。1986年全国乡镇企业达到1500万个,职工8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0%,总产值3540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7%,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9%,农业总产值的88%。乡镇企业的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为241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3%。乡镇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这种举足轻重的地位,已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实证分析与理论透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二元对比系数、二元反差指数等指标对转型时期陕西的二元经济结构进行测度 ,发现陕西整体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严重性 ,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加剧性 ,这就意味着陕西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绩效有限 ,进而就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三次产业之间难以协调发展。造成二元经济结构反差强烈的根源是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转换的不对称 ,即在产值比重由农业部门向非农部门大幅度转换的同时 ,农村劳动力却并未实现同步的甚至跨越式转换。对此应通过技术方面和制度方面的努力来加快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以最终消减双重的二元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潮头,这是我们跳出短视封闭,正确分析经济景象的基本条件。 忧虑与对撞: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透视 近几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很快,1987年与1977年比较,年平均增长速度的结果是,农村社会总产值为38.19%,农业总产值为24.26%,粮食总产为3.56%,皮棉总产为  相似文献   

17.
<正> (一) 超高速的发展速度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指引下,我国的乡镇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1980年我国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只有720亿元,到1984年猛增到1,709亿元,增长1.5倍,每年递增26%。预计1985年将达到2,300亿元,超过1965年的全国社会总产值。乡镇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573亿元增加到1984年的1620亿元,相当于1966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1984年全国乡镇企业个数达606万个,从业人员达5,20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乡镇企业产值占农村经济总产值的40.8%。从1979到1984年,乡镇企业向国家缴纳税金277亿元,仅1984年就达90亿元,为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预期政策目标(一)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首要任务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将是近期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1993—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经济绿皮书)提供的研究结果表明:1993年我国农村工业的劳动力比重正在不断增加,农村建运商三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相对能力也在增强。但由于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明显拉大。“六五”期初,东部11个省市与西部11个省区社会总产值(当年价格计算,下同)绝对额相差3167亿元,到期末相差6308亿元,差额增大近1倍;国民收入绝对额期初相差1241亿元,到期末相差2440亿元,差额增大97%。从人均国民收入来看,1980年东部地区为505元,西部地区为265元,东西部相差240元;1986年东部地区达到1018元,西部地区为512元,东西部相差506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