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中国动物保护伦理的思想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到动物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的今天,建立健全动物保护伦理仍然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相对于现代人对于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纠结。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却蕴涵着大量滋养动物保护伦理成形的土壤和资源,其中包括上古唐虞图腾神兽文化和中国传统儒、释、道伦理思想中对于动物保护思想的阐释和说明。可以说.这些传统伦理思想既是中国伦理道德的宝贵资源.也是对现代人生态行为的警示和劝诫。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自然哲学观中具有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主要表现为老子自然哲学观中"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观,"天人合一"的生态和谐观和"万物自化"的生态社会观.研究它们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都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文本看水族道德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族伦理道德观可以借助水书、家谱、家训、碑文、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文本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善恶观、崇尚劳动、节俭、互助、和谐、重义轻利等观念,并在水族人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规范、约束和协调人们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提高公民生态伦理素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的生态环境和公民的生态伦理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迫切需要进行生态伦理干预。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强化生态责任意识;营造生态保护氛围,奠定生态文化基础;完善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完善法律政策,明确公民权利义务,提供生态法制保障;疏通生态参与渠道,提高生态道德实践能力;健全生态评价体系,激励生态行为养成;大力发展绿色科技,培养绿色消费习惯是政府、媒体、学校等社会主体宜于对公民进行生态伦理干预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慎重审思历史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所提出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精辟概括.国家公园是一种新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和自然场域,在我国当前的自然保护地建设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国家公园建设应遵循的环境伦理典范,国家公园建设实践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技术和生态文明行为的现代化,是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公园内涵的深刻展现.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公园环境伦理内涵的实践转向,也是其实践归属,在此基础上谋求生态建设的长效维稳是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6.
布莱克作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前驱,留下了众多反映自然的诗篇,但因其生态思想富有隐晦性,所以国内外对布莱克生态思想的研究还为数不多。尽管如此,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布莱克是一位隐世的生态歌者,其作品有很丰富的生态思想。他反对工业革命,主张世界和谐统一;他歌唱四季,颂扬自然;他呼吁保护动物,提倡回归自然,体现出对动物深度的伦理关怀。其诗作具有深邃的生态思想,反映了布莱克的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7.
宗教与生态伦理有着密切联系,少数民族宗教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具有明显的生态保护功能.通过对贵州黔东南苗族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人造物崇拜诸现象的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着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等生态伦理思想.黔东南苗族宗教生态伦理对于丰富生态伦理思想体系,维护地区良好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和谐伦理源于生态环境恶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森林危机,土壤退化,酸雨问题,物种濒危,声、电磁波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是当今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一系列伦理问题。施韦兹"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学、莱奥波尔德的大地伦理学、卡逊的尊重自然伦理学、辛格的解放动物的伦理学、丸山竹秋的地球伦理学、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构成了和谐伦理发展链条上不可缺少的环节。苏宝梅等的《和谐伦理学宣言———为了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存在的和谐发展》在梳理了生态伦理的种种形态后,明确提出了和谐伦理学。和谐伦理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生态和谐伦理是和谐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和谐伦理主要包括六方面内容,而发展生态和谐伦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动物有特殊的精神价值、生态价值和伦理价值。从精神价值看,保护动物即保护人的精神利益,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保护特定的物是有限的,故对动物遭受侵害时所有人的精神赔偿应不囿于法条的局限。从生态价值看,野生动物保护对于保持生态平衡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关系重大,而我国《物权法》没有将对野生动物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法定化,故应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野生动物资源使用权的具体范畴。从伦理价值看,良好的伦理基础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前提,而我国从关爱动物角度关注人与动物关系的立法尚处于空白状态,故我国在修订民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在考虑社会伦理因素的基础上增设关照动物或反虐待动物的条款。以人类本位主义为基础,完善我国立法、合理保护动物的特殊价值对于重新界定动物的法律地位和推进社会进步或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原则所建立的现代城市造成了众多的城市环境问题,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逐渐发展到二元对立的状态,促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一种岌岌可危的边缘.在对现代城市环境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生态城市是为了解决当前城市环境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与环境伦理具有内在一致性,它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公正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引导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首先,环境伦理价值观、环境伦理道德规范和环境伦理信念等环境伦理价值理念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其次,生态伦理文化、生态道德教育、低碳经济模式和生态伦理法制等环境伦理实践行为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1.
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当前亟须破解的生态难题,着眼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新高度而提出的伟大思想体系。生命共同体思想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自然观、整体系统的生态治理观、科学的生态发展观,这三个方面都饱含动物伦理思想。动物伦理学起源于西方,可以大致分为动物机械论、动物同情论、动物福利论、动物权利论和动物解放论;但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动物伦理思想就已经在以儒、释、道等为主的哲学和宗教中了。西方动物伦理学晚于中国古代动物伦理思想,但在动物伦理实践应用方面西方更早、更全面。2020年初,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我国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修复等动物伦理实践应用方面的不足再次显现出来。生命共同体思想对新时代我国动物伦理的实践应用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生命共同体思想的三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对生命共同体思想与近现代西方动物伦理的共识和与中国古代动物伦理的渊源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生命共同体思想如何指导新时代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实现生态整体性治理、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态人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孕育着生态伦理价值;人与社会协同进化倡导社会和谐的价值实践表现着社会生态人的和谐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担当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维护代内代际公平的社会历史责任,展示着社会生态人的责任伦理价值;社会生态人不仅是对个体人性的理想期待,也是社会组织、单位和社会群体的思维和行为的象征和典型代表,是集体意志的理想代言人,内涵着制度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军事技术的伦理价值在历史演变中呈现出生命伦理—生存伦理—生态伦理的逻辑框架.当今的军事技术伦理价值是一个综合话语体系,生命伦理是微观支撑,源自于人类维持生命和保护生命的天然需求,最基本的问题就是生与死的问题;生存伦理是中观体现,就是国家或阶级以生存为目的所发生和建构起来的各种伦理关系,关系到国家的尊严、自由和独立;生态伦理是宏观存在,是军事技术主体基于自身与周围的人、动物和大自然等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所持有的一系列道德观念,它将伦理的范围扩到了非人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任何生命都是活的个体,敬畏生命应该成为伦理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动物伦理教育即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公众爱护动物的意识,提高他们保护与利用动物的生态思想。其根本任务是培养被教育者的道德品质,加强同这种新的伦理思想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动物伦理教育是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培养公众对生命的尊重精神、调动公众参与动物保护的自觉性和热情为内容,以培养公众的价值观、权利观和道德观为核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探索了藏传佛教生态伦理的哲学世界观基础、根本原则及戒规戒律;从行为价值观出发,揭示了藏传佛教生态伦理的行为措施,及其在保护藏区生态环境中所显示出的重大价值;运用比较学原理,把藏传佛教生态伦理放到更大的理论域境中,同中国传统社会中原地区的儒、道两家及西方的生态伦理进行了横向比较,凸现了藏传佛教生态伦理的特色和优势;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指出了藏传佛教生态伦理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儒家动物生态伦理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方面简述了动物伦理的基本思想,并讨论了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动物克隆技术和转基因动物等引发的伦理问题,介绍了动物伦理问题的解决与实现动物福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才能促使人与动物乃至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阐释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的丰富内容、多样化表现形态、鲜明的自身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对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热爱自然、与动植物平等共存的宽广情怀对培育新疆生态意识文明具有感召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规约权威、普遍约束的实际效果对新疆生态制度文明建设具有借鉴作用;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中有效保护、节制利用自然的宝贵经验对新疆生态行为文明建设具有启迪作用。如能在当代新疆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维吾尔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加以继承、吸收、借鉴和洗炼,才能实现其创造性的现代转型和升华。  相似文献   

18.
性别问题和生态伦理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无论从存在状态、文化命运方面,还是从生命共生、和谐期许方面,女性与生态伦理都休戚相关。例如,《格萨尔王传.姜岭大战》史诗里没有“保护自然”或“保护生态”之类的只言片语,但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意识,却洋溢于史诗的通篇,特别是在史诗中的女性群像身上,更是时时处处闪耀着这种古老而常新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光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增加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经济高速增长使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因而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关系之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即生态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它是和谐社会的伦理特征之一;现阶段节约、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20.
生态观念、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生态平衡、生态 环境、生态经济……近几年来,这些和“生态”相连 的字眼,频繁地在学者笔下、各类媒体飞舞,在人们 唇间、心田跳动;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生态镇、生 态园区……各地区、各单位生态建设规划竞相出 台;生态方面书籍、网站、团体不断涌现;保护生态的 先进人物、典型事迹、感人行为层出不穷…… 这一切表明,国人的生态意识在悄然觉醒,在认 真倾听大自然的心音,在着力调整与大自然的关系, 在向双方和谐的方向迈进。 当然,目前和“和谐”的标准、状态距离还相当 远,不和谐的问题、矛盾还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