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党史 《决策探索》2005,(5):93-94
林彪自黄埔从军后.以其聪明才智和卓越战功累迁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纵队司令、军长.成为毛泽东、朱德麾下的著名战将.令国民党将领望而生畏.据说.1942年林彪伤愈回国时.斯大林极力挽留.并向当时的二战中国战区总指挥蒋介石提出以15个将军换林彪,这一传说不胫而走.传遍全国.无形中增大了林彪在国内政坛、军坛上的地位和分量、当人们询问林彪传闻是否属实时.林彪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说.“我不知道.你们有兴趣.可以去问斯大林和蒋主席”那么事实真相到底如何呢?  相似文献   

2.
<正>对于林彪来说,四平城是他的一个心结。1946年4月至5月间,林彪曾指挥东北民主联军坚守四平,与优势的国民党军展开血战。战斗第8天,林彪就已清醒认识到我军作战的弱点,但他为何  相似文献   

3.
孙毅 《领导文萃》2005,(4):135-141
1937年8月25日,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下达命令,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一一五、一二O和一二九师。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主任罗荣桓。该师下辖三四三旅和三四四旅。我被任命为三四三旅参谋长,旅长陈光,政委周建屏。部署我们第二梯队于9月23日到达上寨地区,先期到达的师长林彪等人刚刚看地形回来,在师部院子里,林彪和聂荣臻进行了交谈傍晚,师部接到国民党阎锡山部送来的一份作战计划,说由他们担任平型关正面的出击未待改编就绪,一一五师即分作两个梯队,离开陕西三原地区,渡过黄河,…  相似文献   

4.
<正>1947年6月2日,晋察冀野战军重新组建,总兵力12万人,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委,杨成武任第二政委,耿飚任参谋长。该野战军又被称为"杨罗耿兵团",下辖3个纵队。胡耀邦担任三纵队政委,司令员是郑维山。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于1947年8月19日致电中央工委、军区并中央军委,上报了两个作战方案,其第二方案是:"为调动敌人寻其弱点歼敌,建议配置以3纵向涞水、涿县、定兴地  相似文献   

5.
力透纸背1947年,彭德怀出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所辖部队有2个纵队,6个旅,16个团,共2.6万人。对下属的16位团长,彭德怀都很陌生。6个旅长中,只有罗元发曾在彭德怀的红三军团任过团政委。有的部队,是新编成后不久.从晋西北调到陕甘宁边区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辽沈战役,不能不谈林彪;谈辽沈战役的林彪,又不能不谈林彪与毛泽东的关系。林彪是如何执掌东北帅印的?中共党的七大后,中央即决定派林彪去山东。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结束,毛泽东指派林彪为山东军区司令员。九月,赴任途中的林彪  相似文献   

7.
正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司令员林彪要求每天要进行"每日军情汇报",由值班参谋读出下属各个纵队、师、团用电台报告的当日战况和缴获情况。那几乎是每天重复着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数据:每支部队歼敌多少,俘虏多少,缴获的火炮、车辆、枪支等物资有多少……有一天,参谋照例汇报当日的战况,林彪突然打断他:"刚才  相似文献   

8.
徐焰 《领导文萃》2012,(11):81-84
长期蛰居于避风避光的阴暗屋子里的林彪,在解放后真正走上政治斗争舞台,是在1959年夏天的庐山会议。本来,林彪向中央请了病假,不参加这次会议,不久在毛泽东电召后上了山。到达会场时,他知道毛泽东同彭德怀闹翻了,马上做了选择。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 始编纂,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对待 林彪这个人物。首先是林彪能不能列条目上书?经过 反复讨论,我们认为,林彪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 有严重罪行,在历史上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我 国军事历史上他毕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1983 年2月,经中央批准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民解放军 军事人物名单中列入了林彪的名字,但不是以元帅的 身份对待。因为军衔是军官的光荣称号,1955年经毛  相似文献   

10.
林彪事件     
1970年8月18日下午,毛泽东乘坐专列从杭州出发,赴江西庐山出席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第二天下午,毛泽东登上庐山。这是他在建国后第三次来到这里。到庐山的头几天,毛泽东心情很轻松,一直在自己的住地看书、休息。8月20日前后,林彪、康生、陈伯达、周恩来等也陆续到达庐山。21日,周恩来写信向毛泽东、林彪报告:"全会议程,原定为:修改宪法、讨论计划和战  相似文献   

11.
陈伯达这个人,可以说是很聪明很有才。他给我的印象是,才胜于学。学胜于德,德毁于位。 陈伯达以文章上了天,曾做过几天共产党的第四号人物。当时公布的政治局委员顺序是: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陈伯达。但他后来为何威信一落千丈?陈的垮台,恐怕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2.
丁辉 《领导文萃》2013,(11):77-78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大老粗"干部的笑话。说的是1971年,林彪叛逃,摔死在外蒙古,全国掀起批林高潮。上面传达的文件里有一句:"林彪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生产队开批斗会,队长向大家传达说:"这个林彪很坏,走的时候还偷了马克思的一件大衣。"这个故事是否实有,无从考证,在那个"有文化基本上等于有罪过"的特殊时期,基层政权有许多这样的"大老粗"干  相似文献   

13.
1971年林彪叛逃之后,他的干将、“四大金刚”——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不主动向中央坦白交代问题。而是私下活动,销毁证据,对抗中央。党中央、毛主席决定把他们4人抓起来。这项决定由周总理执行。  相似文献   

14.
王永钦 《领导科学》2001,(12):22-23
批判政治上的极左思潮,着手解决"文革"中遭受错误打击的一批老干部问题 林彪、陈伯达垮台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只剩下毛泽东、周恩来、康生三个人了.周恩来仍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九一三"事件后,在揭批林彪一伙的反革命罪行的时候,"文革"中一直想方设法保护干部的周恩来,便有了较多机会和可能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解决"文革"中遭受错误打击的一批老干部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39年3月,抗日军政大学和华北联大合编成第五纵队,分别由抗大校长罗瑞卿和联大校长成仿吾担任司令和副司令,开赴敌后根据地。在纵队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在讲演中,他谈笑风生,一边动员,一边走动,一边打手势,号召即将出发的全体学生深入敌后,动员群众,坚持抗战到底。一  相似文献   

16.
在旅党委班子里,我是年轻书记。七名常委中,有入伍三十年、经验丰富的老旅长,有担任过五年团长、政委的“老基层”,有土生土长、熟悉情况的“老海防”。论年龄,我排行老六;论军龄,我居第四;论经历,我一直是“老机关”,当书记还是头一回。从长期做机关工作到挑起书记重担,从管几个……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并切实加强领导,保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各地区、各部门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开展起来,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下面,我主要就“三讲”中的“讲政治”谈点体会和认识。一、中央为什么一再强调讲政治?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以及后来的多次会议上,都先后强调了这个问题。去年中央又决定两年内集中一段时间,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以“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我认为,现在强调这个问题既必要,…  相似文献   

18.
<正>梁兴初(1912—1985),男,江西吉安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115师教五旅旅长、新四军独立旅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军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率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曾任海南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一级"打上来"的将军梁兴初将军作战勇敢,不怕死,且有蛮劲;  相似文献   

19.
一、受命 1946年6月24日下午,一份电报和一道加急命令把一旅旅长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召到50里之外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司令部。 他们是骑着马去的,像旋风一样卷过的马匹惊动了地里干活的庄稼人。警卫员的马匹在后面紧跟不舍。司令部驻在一家老乡的大院里。司令员王树声和政委戴季英见到皮定均两个,立即把他们领进了作战室。  相似文献   

20.
黄晓阳 《领导文萃》2014,(16):41-44
正林彪也曾犹豫我讲两个故事。一个是辽沈战役的故事,一个是粟裕七战七捷的故事。辽沈战役是毛泽东部署,党中央决定的。毛泽东要打,林彪不想打,或者说不敢打。毛泽东为什么要打?他从宏观面上把握,这一仗,只要细节没有问题,一定可以打胜。客观力量的对比,不存在输的可能。林彪为什么不敢打?他的着眼点是微观上的,辽沈战役有两个大隐患,一个是塔山,一个是廖耀湘兵团。两大隐患,无论哪一个发挥关键性作用,辽沈战役都会败,而且败得很惨。假设国民党部队的北进兵团能通过塔山,林彪围锦州的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