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天地》2012,(3):43
你是否有时在答应某件事或某个人后又后悔了呢?那你可能患了取悦别人的毛病。无法说"不",是一种控制力差的表现。如果你觉得很难说"不",那你可能太在乎他人了。考虑你自己的需要,并要记住,你有一切权利说"不"。学会说"不",并享用你所得到的剩余的时间、精力和空间。如果你办  相似文献   

2.
作为生活于时间和空间中的有限存在者,人总希望在有限的时空之外寻找到无限的宇宙本体或精神寄托,以实现自己的终极关怀,于是形而上学便成为一种永恒的诱惑。正是在这种诱惑的驱使下,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才制造出了自然本体论、神学本体论、道德本体论、历史本体论、情感本体论等各种各样的形而上学命题。然而不幸的是,人类的理性并不具备超越时空去探索超验本体的认识能力,我们也便无法建立一种具有学理依据的形而上学。通过认真的分析,我们不得不承认:自然本体论是不可能的,神学本体论是不可能的,道德本体论是不可能的,历史本体论是不可能的,情感本体论也是不可能的。本体如果存在,那也只能是信仰的对象而非认识的对象。正如我们没有权利把信仰变成知识一样,我们也无法将本体论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这便是"本体论",即所谓"第一哲学"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认为性与天道之间存在张力,承认人和天的绝对界限,否认人可以通达无限和圆满。而宋明儒家则认为"天道性命相贯通",人可以通达无限和圆满。在这一点上,二者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与佛学的影响分不开。宋明儒学的"通而为一"的思想表面上高扬了人的价值,但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在现实中也造成了"以理杀人"以及自我放纵的流弊。  相似文献   

4.
手机传播的"移动机制"和"流动趋势",改造了传统媒介的时空,再构和重释出随时、随地、随意的"中间性"特质,实现了中立、中性的转化,处在了一种即时、在场、准备、流变、连接的"软状态"中,自由、人性、世俗、不确定、微观的"中间时空"让人和手机传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时空机会",人和手机传播也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张力。崭新的时空图景提供无限可能的同时,设置出"中间性"陷阱,时空被绑架,并且变数无穷。  相似文献   

5.
网络维权的进展决定着"唱着歌,钓着鱼,我们在网上快快乐乐做生意"的理想状态能否实现在互联网刚开始兴盛时,有一句话特别流行,那就是"你不知道网络那头坐着的是一个人还是一条狗。"不过,对当时的门户聊天室和 QQ 而言,对面是人还是狗其实并不那么严重。而当互联网被应用到商务中,如果不能辨别和自己做生意的是人还是狗,商人即使有再大的勇气也不可能贸然下订单。自1995  相似文献   

6.
1992年这里曾是荒凉的郊区。现在,如果对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说"去望京",他就会反问你"是韩国人吧?"如果你说,去五道口,那他可能问"是韩国留学生吧?"  相似文献   

7.
网络所形成的虚拟空间,超越了传统时空的限制,打破了信息的垄断,创造了无限的可能.但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就在互联网带给人们丰富信息与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问题,即一部分网络使用者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因过度沉迷而产生了一种心理性的依赖症状,称之为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06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中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11亿,网络成瘾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因此,加强对网络成瘾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吴晓芳 《21世纪》2012,(Z1):44-54
1994年,中国申请加入互联网,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之后,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大放异彩,张朝阳的"搜狐",王志东的"新浪",丁磊的"网易",马化腾的"腾讯"等等,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网络神话。从中华网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时起,在美国融资上市成为众多网络公司的终极目标,颠覆着传统经济的游戏规则。与此相呼应,是纳斯达克腾飞的股价。但随之而来的危机也正在酝酿之中,股价大跌、资金短缺,互联网股票泡沫破灭等等。文章提出要正确区分互联网和互联网股票泡沫两个概念,因为互联网是一个高速发展而且还远没有饱和、发展潜力还没有释放的行业,不存在泡沫,而具有高风险性、高成长型经济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庖丁解牛的关键在于由"技"而"道",以"道"辅"技"。其解牛十九年,所历境界有三——"所见无非牛"、"目无全牛"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状态下的"更无牛",可谓其解牛之道的三部曲,其中三年与十九年之数,含有小成与大成之意。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而言,庖丁解牛的道便在"无厚有间"与"游刃有余"上:"无厚"之道是开启"无间"之"间"的关键,而"余"则象征着一种超出"礼"而直达"德"、超越"人"而直达"天"的更高生命形态。这是实现从"生有涯而知无限"到"知有涯而生无限"的转变之关键。  相似文献   

10.
西方人权是"天赋人权",存在于"人与上帝"的关系之中。而人权只能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来定义。合理的人权是有限的、有条件的,而不是无限的、无条件的。人权须以公正作为元定理、元解释。  相似文献   

11.
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是古希腊哲学中有记载的最早的揭示世界本原的抽象概念。它是为了反驳世界本原为"一"而提出的概念,力图用多来解释多。人们一般认为,他的"无限"概念,已经很类似于"存在"概念的一般哲学抽象。但从笔者的存在观来看与其说它类似于"存在"概念,还不如说它更像是"非存在"概念。如果说"存在"是"有",是"有限",是暂时的,那么,"非存在"作为"存在"的对立面就成为了"无"和"无限",是永恒的。老子对"道"的解释也非常像是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比如不确定,无法限制,具有永恒性等。但究其深意其中也有几处不同,主要体现在他们的推导方式以及与有(存在)之间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是由终端网络、用户网络(人的关系网络)、内容网络、服务网络四个层面交织构成的,移动互联网对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影响,主要是基于这四个网络上发生的变革。从终端网络的发展趋向来看,在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未来将形成"人—物"合一的新时空。从用户网络层面看,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行为将呈现碎片化、并发性和再虚拟化等新特征。而在新的人与人的聚合模式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群将成为更重要的"生产力",移动互联网也会将更多的线下"社会圈子"扩张为线上"圈子"。从内容网络层面看,公共传播模式和公共话语空间将发生进一步变革。从服务网络层面看,场景经济、数据经济和共享经济等,将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经济的新思维或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2019年,将迎来互联网50周年。半个世纪的互联网发展史,就是人类新文明的传播历史。截止2017年,全球人口数量大约75亿,网民占比为51%。如果按照联合国ITU的目标,全球所有人要上网,那么未来还要将一半的人口带入互联网世界。也就是说,从数量上看,全球互联网历史至今最多也只是行至半程。《战国策·秦策二》说"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为行程一百里,走了九十里才算完成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那么,全球互联网发展的下半程,显然是难度更大的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中,神话与历史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术概念。简言之,神话是有关"神的故事",是虚构的;而历史则是"人的故事",是真实发生过的。然而在早期历史或者是口传文化中,历史往往与神话交织在一起,这种历史也因此被称为"神话历史"。秦晋两地流传着一些关于秦太子扶苏的"故事",这些故事在顾及基本"史实"的情况下又大多带有将扶苏"神化"的色彩;而与故事想对应的供奉扶苏的建筑,也有两种不同的称呼:"扶苏祠"与"扶苏庙"。这种将历史人物"神化"或者说是"造神"的现象,往往又带有一定的目的——宣扬忠、孝等思想,进而为王权的统治服务。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是教育者的梦,饱含教育理想,不成功,亦难成仁。今之教育,每一种坚定的理想,到头来无不令理想者头破血流,而且",愈坚定,愈溃败"。教育理想者,从古至今实现理想者,寥寥无几。他们或退却,或迷惘,或走向反面……但是你不能否认在这个世界上,总还有那么一些人,越挫越勇,越困窘越坚定不移地守着那片理想的阵  相似文献   

16.
我出生在农民家庭,祖上几辈人都是喜爱读书的,可称为"耕读之家"。十六世祖是"奎文阁典籍",十七世祖是"国学监元",十九世祖是"乡饮耆宾",二十世祖(祖父)是"郡庠优行增广生员",父亲是高小毕业。前几个名称是什么,我不太清楚,反正不是官职,在《职官辞典》上找不到,可能是某种优待称号,有的还"立碑为证",碑就竖在村口。祖父"生员",就是秀才;那一年增加了名额,是增广生员。"郡"上颁发给他学士帽,冬用夏用两种,有帽盒存放。  相似文献   

17.
杜尚通过从现实生活中拿来各式各样令人惊叹的"现成品",来完成他一件件不朽的艺术杰作。杜尚的"现成品"艺术行为在20世纪艺术史、文化史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植根于生活,有其存在的历史与生活依据。研究杜尚艺术的历史与生活依据以及他的典型艺术代表作品,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认识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也让我们在研究和欣赏西方现代艺术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柯林武德的史学观念发生了反实在论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他的历史叙事理论。他将历史叙事视为一种"先验的想象",蕴含了叙述者的视角和目的论,凸显为历史事实的组合功能。在真实性方面,他超越了用"事实世界"检验个别事实的真假,而代之以"想象构造的网",藉此融合"事实世界"与"思想世界"。另外,他反思了一种构造论的历史证据观,阐释了它的伦理内涵和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影像拍摄的"随时随地化",由此也提升了影像在现代媒介传播中的地位。无论是信息传递、意见表达,还是情绪渲染,互联网影像文本无处不在,它通过"视觉物"的原始意义来启蒙人们的政治感知,并在这个过程中建构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博弈关系。从整体格局来看,互联网影像的传播者(拍摄者与转发者)主要属于民间话语阵容,并以"解构"的方式来参与政治实践。在互联网影像传播的"政治事件"中,"仪式"有向"冲突"转化的潜能,同时,"非政治事件"有向"政治化"演进的潜能。"政治人物"的互联网影像也具有相应的传播规律,聚焦于人物的"表情"与"行为",生产出有别于传统媒体影像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国内有人主张要用"新思维"审视中日外交,并认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已经解决,即使有,也可以搁置起来,国人不必揪着历史问题不放,要抑制中国"狂热的民族主义",期得与日本的合作,以制衡美国.作者对中日外交"新思维"与历史问题的主要方面作了初步分析,认为发展中日友好不应该也不可能绕开中日间的历史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