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东北现代家族小说一方面与“五四”文学有着紧密的承继关系.塑造了众多的“多余人”形象,表达了新旧交替时期知识分子无以附着的精神之痛;另一方面又与“五四”文学的现代启蒙立场发生游离,这主要表现在对女性形象或妖魔化或神化的极端处理上,在这种极端化的处理中传递知识分子自我救赎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2.
《兄弟》是知识分子叙事的典型文本。作品塑造了两类知识分子形象:一类是生活在“孤岛”中挣扎固守知识分子本位的宋凡平、宋钢们;一类是生活在乐园中徒有虚名的伪知识分子赵诗人、刘作家们。他们在特定年代真实的心灵嬗变,既折射了物欲时代之于知识分子的压抑和扭曲,也反映了知识分子自身信仰的脆弱。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尤为新颖,采用“反英雄”化形象的塑造和戏谑笔调,让文本在规避知识分子这一宏大主题带来的沉重感后,不仅刻画出欢笑背后当代知识分子生存的艰辛,还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现状的悲悯,对当代知识分子独立人格和思想的建构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在“五四”新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杨绛从小说创作开始就努力摆脱男权意识的影响,用其独立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她的小说在塑造了一批女性经典形象的同时,也描绘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角色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品格虽有高低之分,但爱情都充满失落无奈,事业上少有成就,且性格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和弱点。杨绛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消解了男性霸权,冷静地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委婉地反映出人生的局限和社会的荒诞。解读杨绛小说中男性形象的丰富内涵,是欣赏杨绛作品艺术、探索知识分子内心、解读社会现象的有效途径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4.
知识分子阶层思想具有复杂性,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时代内涵。阅读知识分子形象可以了解历史、文化和时代。新时期以来,学院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经历了较大的变化,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也揭示了人类在现代生活中灵与肉分裂的危机。这些小说虽然表现出批判的勇气和尖锐,但思想深度稍显不足,通俗有余而优雅不足。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小说在西方世界的广泛传播,对建构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小说创作十分有效地利用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资源,塑造和发掘了一种更坚韧、顽强的国民“优根性”,并将之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体系。同时莫言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的历史观和人性观念以及融化西方现代小说技巧的能力还建构了新的中国作家与知识分子的形象,这也是文明、民主、自由、开放、包容的当代中国形象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小说中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作为被主流意识形态严格规训的对象,其分类变化与被“规训”的演变轨迹折射出意识形态不同侧面的要求与压力。本文从小资的类型、“个体”与“大众”的摩擦、小资自我的斗争三方面展开,在多重话语的碰撞与对话中分析并论述了“十七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艺术形象逐步退居边缘直至瓦解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7.
《围城》中的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的“围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城》小说的主题在社会学意义上可以转化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围城”。就“围城”的本土含义而言,这座城堡特指中国人的脸面观。所谓“脸”即是中国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及理想,其内涵为知耻,而“面子”则表示中国人所讲究的一种关系状态,其内涵为自我掩饰或虚饰。钱钟书在书中通过对留洋博士方鸿渐的遭遇描写,生动而形象地刻画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脸和面子之间所处的紧张性和困境,并以讽刺的笔调描写了一群学者对前者的放弃和对后者的追逐。而这一意蕴正合钱钟书在学术上对中国人做人中的“方圆”问题所做的精辟解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转型,知识分子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内部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时,通过在小说中塑造一系列丰富多元的知识分子形象作为试探性策略,寻找在新时期中自身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在“祖父”、“父亲”、“我们”三代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中,方方小说以其敏锐的文学眼光和细腻的情感体验方式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命运指向做了历史性的建构。方方内心的道德拯救理想及其文化精英立场,使其在对知识分子的弱点、劣根性进行剖析的同时,书写了对知识分子的尊严、终极理想的守护和期待。  相似文献   

10.
作为最早与西方传教士合作翻译西学书籍并曾游历欧洲、日本的中国早期口岸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王韬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直接体现在他的志怪小说集《淞隐漫录》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对花妖狐媚的描写中,他常常有意遮蔽其狐鬼的特殊身份,侧重于突出她们作为女性的“人性”而有意淡化其“妖性”、“鬼气”。其精心塑造的狐鬼形象在解构中带上了浓郁的世俗色彩,反映了中国近代传奇小说狐鬼形象逐步消解的趋势,与《聊斋志异》形成了一对有意味的参照。书中第一次出现了一批专门描写异域风情或者以异国女子为主人公的小说,西学东渐的影响导致志怪传奇小说向真正的域外风情小说发展,开创了中国近代异域风情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辨析、厘定“学界小说”的概念,并以知识分子形象研究、学院生态研究、叙事特征研究、艺术性得失研究为主线把“学界小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串联起来,展示成果找出得失,推动学界小说研究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绍军 《南都学坛》2007,27(4):71-72
鲁迅抱着启蒙主义的态度,坚持“为人生”、“改良这人生”的立场,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手段,一反中国小说传统的写人模式,描写了一群“病态社会”里“病态”的人和罪恶的人。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具有选择的现实性、形象的复杂性、广泛的社会性和深刻的批判性,这些又最终表现为突出的现代性。他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表现知识分子和农民问题:既写了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进步,也写了知识分子的软弱迂腐、苦闷与苦难;既写了农民的忠厚、老实与可爱,又写了农民的愚昧、落后、麻木与可悲,并由此开辟出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从而使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新文学———现代文学。  相似文献   

13.
《欲望的旗帜》与《桃李》两部小说都写大学校园生活,视点都是社会转型语境中的知识分子,并追问他们的存在方式。把两部小说当成一个相关的文本进行细读和比较,可发现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在物质欲望的诱惑下,大学知识分子精神状态坠落的过程:由无所适从,到人的“分裂”,到与“现实”媾和,失去了安妥灵魂的地方。小说的主旨也由此彰显出来,悲观的叙述中蕴涵了修复某种信念的渴望。  相似文献   

14.
通读鲁迅的小说,有关孩子形象的内容似乎很少,给人的印象也不够深,比起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知识分子形象来,显然内容少而淡薄,形象上缺乏立体感。但是只要把小说中所有的有关孩子的形象集中起来,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联系鲁迅的思想加以考察,就不难发现孩子群像的思想意义和深刻的表现力。这对正确认识孩子形象在鲁迅小说中的地位以及进一步研究鲁迅前期的思想,都具有重要意义。鲁迅笔下的孩子形象都不是“大人物”。但这些众多的孩子群像经鲁迅几笔一勾勒,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鲁迅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存在一类逆转型孤独者形象,他们在社会现实中处于先觉者和被压迫者的尴尬位置,有着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和悲凉心态。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绝望的抗争”精神。“绝望”体现的是鲁迅思想的深刻和清理,“抗争”显示了鲁迅执着于现世和勇于自我牺牲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小说家往往借助“外来者”的特殊身份和文化立场来表达他们对于城市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多重复杂关系的审视与探究。作为徘徊于现代都市和传统湘西之间的“边际人”,沈从文创作了大量鲜明独特的“外来者”形象,如早期都市小说中的“乡下怯汉”、成熟期湘西小说中的“城市病人”和晚期湘西小说中的“掠夺者”等。藉由这些“外来者”形象,沈从文在小说中实现了都市与湘西的近距离对照与互参,在对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进行双向审视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地探索和更新着自我在城与乡之间的身份定位。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自叙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挣扎于“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中。这个形象系列及其特征可概括为孤独者及其沉沦、零余者及其放逐、避世者及其逃亡。这些形象实际上记录了作者本人情绪的历史 ,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8.
张洁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在其创作序列里塑造了一批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在张洁的小说中表现出直觉的、体验的女性立场,与20世纪80年代主流的知识分子话语之间有着缝隙和冲突。从小说中细节场景的分析入手,展现女性知识分子形象所显现的性别身份和知识分子身份的纠缠,并试图通过消弭、遮蔽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建构知识分子的主体身份;在消弭、遮蔽当中又体察到性别身份缺失的痛苦、无奈,从而勾勒出女性写作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9.
作为在"五四"新文化浸染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杨绛从小说创作开始就努力摆脱男权意识的影响,用其独立的眼光来审视社会。她的小说在塑造了一批女性经典形象的同时,也描绘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男性形象。这些男性角色主要是知识分子,他们品格虽有高低之分,但爱情都充满失落无奈,事业上少有成就,且性格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和弱点。杨绛通过这些形象的塑造,消解了男性霸权,冷静地呈现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工作和生活,委婉地反映出人生的局限和社会的荒诞。解读杨绛小说中男性形象的丰富内涵,是欣赏杨绛作品艺术、探索知识分子内心、解读社会现象的有效途径和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0.
于世纪之交问世的《沧浪之水》, 在世纪末情绪的浸染下,一方面通过“对话”来颠覆中国现代当文学中存在的弱势知识分子形象,另一方面则又以“独语”为中介,意欲寻找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故乡。在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我将去往何处”的“位置感”以及“我是谁”的“身世感”,表征为对精神乡愁的形上追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