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一生为主线,讲述了其成长与救赎之路。本文通过其纯真-背叛-悔恨的心灵成长以及逃避-承担-弥补的行动救赎,揭示主人公由童年、少年到中年的变化,进一步解读阿米尔的心灵救赎和个人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2.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小说《追风筝的人》的发表让读者对这片灾难深重的阿富汗有了全新的认识。其中哈桑“为你,千千万万遍”的承诺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最终也成为主人公阿米尔对索拉博的诺言。阿米尔的人格发展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线索。本文拟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分析阿米尔成长过程中本我,超我和自我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从而让读者深入了解阿米尔迷失的原因,如何形成强大的自我,以及最终完成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3.
小说《追风筝的人》描写的是主人公阿米尔为了年少时犯下的错误,寻找自我救赎的历程。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人格结构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从而更好的掌握人物性格的成长和蜕变。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探寻主人公阿米尔年少时自我迷失的原因,以及他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形成强大的自我,完成自我救赎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卡勒德·胡赛尼是21世纪美国的文坛新秀。其成名作《追风筝的人》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激起读者和文评家的强烈反响。小说以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为主线,围绕阿米尔和哈桑的童年往事及其对阿米尔的影响展开,叙述了阿米尔犯错、悔过、赎罪的经历,同时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阿富汗社会经历的政治动荡与变迁。作品中呈现了多种身份认同的错综纠葛,主人公阿米尔在各种文化身份之间挣扎、斡旋,历尽艰辛,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肯定,逐步完成了自我认同。阿米尔的自我认同之旅体现了作为阿富汗裔美国作家的胡赛尼的认同政治。  相似文献   

5.
小说《追风筝的人》以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人成长史为主题。以该小说某一冲突性话语片段为例,从话轮分布、话轮长度、次选回应和话题控制等方面入手,分析文本中的面子威胁行为,从而可以揭示话轮转换视角下人物权势关系的变化,解读阿米尔在外力推动下的心灵救赎和个人成长。  相似文献   

6.
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品《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心,堪称为惊世之作。作者以细腻委婉的笔法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及对于祖国的复杂情感,文章从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的角度来解读该小说。  相似文献   

7.
人的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成长时期,有的儿童在心理、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一些问题.面对"特殊儿童",有的人尝试用音乐教育来对他们进行心灵、智慧及爱的启迪,以规范其行为方式、思想观念,弥补其初始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足,让其健康成长,回归社会.这些有益的方法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成长小说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无论是新手还是知名作家,对此都有所涉猎。本文以余华的两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长主题并与西方成长小说的主题比较,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余华对成长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非裔美国成长小说大多讲述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文化冲突的困惑,主人公多被“社会疏离”,处于“黑白”的困顿与矛盾中,文化的张力塑造着他们的性格。非裔美国青年人所处的双重文化交织场域和其所面临的双重文化困境是成长小说中反映的最为重要的问题,非裔青年的成长过程就是对此问题的不断调试过程。以《看不见的人》和《所罗门之歌》为例对非裔主人公“迷惘与回归”的成长模式进行探讨,指出非裔青年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回归黑人文化传统才能建构真正的主体身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可持续成长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的竞争单元,其优势越来越被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部门所认可,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产业集群在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表现出技术、功能、结构、环境、机制的成长缺陷。实现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分析产业集群成长及其竞争优势的同时,分析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缺陷,并着眼于产业集群可持续成长,提出了构建地方产业集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音乐教育是培养人的重要手段,通过对音乐教育与人才成长关系的论述,并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阐明了音乐教育对人尤其是对青年学生高尚道德的培养、和谐人的培养、创造力的培养等,具有不可忽视和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析指出,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哈桑以及风筝这三种形象作为重要的意象承载着不同的隐喻意义,并认为这三大意象两两之间形成了三对二元对立模式,通过对其分析阐述得出,这三对二元对立模式,调动了冲突元素,强化了冲突效果,有助于作品的主题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海明威短篇小说集《尼克·亚当斯故事集》中的第一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其成长的主题研究进行参考性的补充,并希望对海明威短篇小说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分析了主人公尼克从天真走向成熟,从依附走向独立,实现内心成长的过程,并从失去天真—精神顿悟—内心成熟这三个阶段进一步解读其内心成长。得出了《印第安人营地》是一篇典型的成长小说,尼克正是经过失去天真—精神顿悟—内心成熟三个阶段,实现了内心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国内中小企业的成长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归纳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 ,分析了其进一步成长的障碍 ,并提出保障其顺利成长的思路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多丽丝·莱辛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作家,但是,学术界对其成长小说的研究却十分有限。成长小说是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中的重要一类,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对青少年成长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文章以《木施朗加老酋长》《草原日出》《穿过隧洞》等短篇小说为中心,着重探讨了莱辛成长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成长问题作为一个文学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悠久的创作传统。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心里成长的关键阶段,研究成长小说对于青少年的培养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等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基于当前文学呈现大繁荣多元化的态势,研究成长小说就显得尤为必要。文章从成长小说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着重从文学史的角度追述了美国成长小说的嬗变轨迹,勾画出美国成长小说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7.
成长的烦恼     
迈克、卡罗尔、本,看过美国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的人,一定不会忘记这几个精灵古怪,聪明伶俐的小家伙,正是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烦恼,使人们看到了一部让人捧腹,又让人深思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18.
将互联网思维纳入互联网嵌入变量,依据江西、河南和安徽512户新农人调查数据,运用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考察了互联网嵌入对新农人创业成长绩效的影响效应,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源获取在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嵌入显著提升了新农人创业成长绩效,同时扩大了新农人创业成长绩效的差距;相对于返乡创业农民工和本土农业创业者,互联网嵌入对返乡创业大学生和跨界创业者创业成长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相对于非新型经营主体,互联网嵌入对新型经营主体新农人创业成长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机制结果分析显示:互联网嵌入有利于提升新农人的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财务资源、政策资源,进而提高其创业成长绩效。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新农人互联网嵌入水平,提升其互联网的资源获取能力,增强互联网嵌入对创业成长绩效的作用,同时采取差异化支持政策,加强对弱势新农人支持力度,促进新农人创业成长。  相似文献   

19.
在大学生成长动力外因合力来源中,亲情是第一来源,家庭教育的力量会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大学精神感召力、知识传承穿透力、人际交往感染力是学校培养人和塑造人的重要外部推动力量。社会主导价值观的传播要求、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要求以及先进文化的感染力则时刻对社会的人才规格提出新的要求,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时代号角。成长动力教育是大学生实现从客体向主体转变的重要手段,须不断予以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20.
本论文主要介绍了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赎罪》(2007),并通过主人公布里奥妮的成长以及其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的认知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根据科恩《自我论》中所揭示的成长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发展阶段,本文着重分析了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在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生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她所造成的影响,分别探讨了布里奥妮在这三个阶段中的自我定位、个性特征的变化以及其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揭示了一个人从无知少女到成熟作家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