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反复强调“假作真是真亦假”,并精心营造了甄土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存)、甄宝玉、贾宝玉等寓意“真”“假”的人物形象。清人王希廉在《红楼梦总评》中说“《红楼梦》一书,全部最要关键是真假二字。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木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不为作者冷齿,亦知作者匠心。”可见,“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的真假互补关系,是曹雪芹对《红楼梦》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一、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题材,为《红楼梦》的真实性提供了坚…  相似文献   

2.
每当我们提起《红楼梦》,贾宝玉、甄宝玉,“十二钗”、“十二官”,史太君、刘姥姥,甄士隐、贾雨村,癞头和尚、跛足道人......就成群结队地走来,以其各自的音容笑貌站立在我们面前.在一部小说中,人物形象成百上千,而且“方正阴邪、贞淫顽善、节烈豪侠、刚强懦弱,及前代女将、外洋诗人、仙佛鬼怪、尼僧女道、娼妓优伶、黠奴豪仆、盗贼邪魔、醉汉无赖,色色俱有”,这在中外小说史上是罕见的.在这成百上千的人物形象中,被公认为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也不下数十人.这就更加令人叹服.说来也怪,愈是成功的艺术典型就愈带模糊性.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是曹雪芹饱醮辛酸泪水塑造出来的一个艺术典型.时至今日,还没有人能说清楚贾宝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典型.这就难怪作者在开卷第一回颇有预见地感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相似文献   

3.
杨雪梅 《理论界》2006,(4):178-179
服饰与着装者的心理密切相关,服饰行为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的情绪动向和性格特征。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就是一个服饰审美和设计大师,他笔下人物的服饰具有展示人物个性魅力的神奇功效,书中人物的服饰与其性格是非常契合的。本文试以其中几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王熙凤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借助服饰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性格的。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人物谱系模式的神话原型追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入《红楼》世界 ,如入迷宫。最直觉的困惑就是其中的人物设计 :有一个贾宝玉 ,为什么又会有一个如出一辙的甄宝玉 ?宁国府的孙媳妇秦可卿怎么会和警幻仙子的妹子重名 ?林黛玉与薛宝钗如此不同 ,为什么会“钗黛合一” ?为什么黛玉有一个影子晴雯 ,宝钗也有一个影子袭人 ?为什么贾府中竟有一个又一个“眉眼”、“模样”像林妹妹的女孩子 ?曹雪芹从何处获得灵感 ,设计出关系如此复杂而奇妙的人物谱系 ?《红楼梦》最基础的故事情节是大荒山下的顽石凡心偶炽 ,入世为人 ,又回归于大荒山青埂峰下。由石头变幻而成的贾宝玉 ,是书中的一号人物 …  相似文献   

5.
有关科举的描写不是《红楼梦》的主要内容 ,但却是其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书中与科举有关的人物形象的分类考察 ,从贾政与贾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及其他相关人物的对比分析中探讨了曹雪芹的科举仕途观、人才观 :曹雪芹通过宝玉、黛玉等人物形象体现了自己对科举仕途批判与否定。  相似文献   

6.
岑参的涉佛诗歌,充满浓厚的佛教意趣.岑氏家族的灾难以及岑参祖上与佛教的结缘,对岑参心向佛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求取功名、宏扬祖先伟业的抱负,使岑参一生奔波于仕途;世道多变,仕途坎坷,忧谗畏讥的心态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又使岑参渴求皈依佛门,解脱世俗烦恼和精神痛苦.因此,岑参一生都处在禅心与尘惑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7.
卢仙娥 《理论界》2014,(10):130-133
《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女性小说。作者曹雪芹不仅描写了许多女性人物,为她们创作了这部小说,而且以"女娲补天"神话开头,男主人公贾宝玉还具有女性化的色彩。《红楼梦》基本上维持着"女尊男卑"的思想,但是对女性却又有否定的视角。本文根据贾宝玉的"女儿观",对《红楼梦》女性的对立视角以及其原因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小厮茗烟,是主人公贾宝玉的书童,在《红楼梦》里,是一个小人物,作者对他着墨不多,只是粗笔大抹,略加点染勾勒,一个聪明勇敢,机智活泼,善于观察,料事精明,既是主人公的奴仆,也是主人公的朋友,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同情者和赞助者的生动、鲜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活在人们的心中了。由于茗烟这个小人物的存在,宝玉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第一主人公贾宝玉的最终结局,直接关系到《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终极旨归,但由于曹雪芹八十回后手稿的散佚,贾宝玉的结局客观上成为红学史上的一个"悬疑"。脂砚斋在其批语中一再透露的贾宝玉后文之"悬崖撒手",却为学界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认为贾宝玉最终结局就是了悟红尘后出家,即"悬崖撒手"。不易为人知的贾宝玉"悬崖撒手"另外两层深刻内涵:其一为《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之精神境界与艺术归宿;其二为《红楼梦》创作者曹雪芹之真实人生结局,同时也是《红楼梦》中甄、贾宝玉的各自归宿。说明"悬崖撒手"对于《红楼梦》作品之贾宝玉与创作者之曹雪芹的内在精神统一,正是曹雪芹生命故事在其意识层面的艺术演绎与潜意识层面的人生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贾宝玉身上无论男性性格还是女性性格,其表现都是比较明显的,并以其男性性格为本体,两者相互融合、参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曹雪芹为了表达他的文化理想和对未来文化转型的展望,赋予了他这种双性化的性格1。但是究其深层原因,这种性格类型的形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的。明中叶以后思想界和文学界的新思潮的共同基本内容是:肯定人的生命的自然性,否定理学对人性的压抑;肯定女子的智慧和创造力,否定“女子弱智”的观念;肯定人的自然情感,尤其女子对爱情的需要和追求,否定理学对人的情感的压抑。  一、理、欲关系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
张玉璞 《齐鲁学刊》2012,(4):119-123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进退裕如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一以仕求隐的隐逸观,较之魏晋时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仕宦态度要积极得多,它更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白居易以儒治身、以佛道修心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史锦秀 《河北学刊》2002,22(4):93-96
在印度的吠陀文学和世俗文学中 ,存在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中宗教精神和世俗精神并存 ,它们从不同的文化视角体现了人对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究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宗教的层面上看 ,神话中所赞美的神和与命运抗争的半人半神的英雄 ,实际上是人类向自己提出的人生规范 ,最终还是突出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从世俗的层面上看 ,神话中包含着一种世俗精神 ,即热爱生活 ,追求幸福 ,执著于作为人的合理愿望。同时强调人的情感 ,推崇人性的和谐。总之 ,印度神话中体现了人类关注命运的主题 ,以及对人文价值、终极关怀的寻求  相似文献   

13.
"弃儒就贾"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与明清易代以及清政府推行的文化专制政策息息相关。清朝异族统治的历史特殊性以及其后统治者施行的一系列文化专制政策对广大文人的心理和生存境遇造成的影响在文人做出"弃儒"和"就贾"的选择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这一时代动向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海瑞一生,志行高洁,高标绝俗,其成圣成贤的理想与躬行实践成就了历史上清官的典范,在当代仍有其价值。海瑞从立志学做圣贤以后,以躬践行;不为"乡原",敢犯权贵;不为"酸文",留心经济;不为"俗儒",为政清廉。如何做人行事为官,海瑞给后人的启示很多很多。  相似文献   

15.
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生活中的公平问题进行了分类研究。作者从各类公平中选择了两个序列 ,即机会的公平、起点的公平、结果的公平 ,以及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结果的公平 ,分别阐述了它们各自的内涵和特征 ,并且揭示了各类公平中都存在的比例相等的关系 ,比例相等是达到公平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6.
晚明的山人与传统意义上的山人已有本质差异,故在明末清初颇受物议。但作为一个决意仕途却又游扬尘世的特殊群体,它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内涵:即下层士人对经典仕途的叛离,生存观念的异动,以及新的价值心态的建立和对任情适性的生活的追慕。  相似文献   

17.
李本红  吴怀东 《云梦学刊》2009,30(6):104-107
陶渊明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觉的反思精神,他始终面对着严重的人生危机。贫困是纠缠其一生的问题,而精神问题则更为严重:隐居前,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矛盾转化为仕与隐的尖锐冲突;隐居于田园之中,他并非一直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要面对新的心理矛盾和精神痛苦,即孤独感、死亡忧患和功名情结。  相似文献   

18.
昙鸾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佛门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人物。其一生信仰经过几次转变,最终选择了弘扬佛教净土法门作为终生的追求。但在传统的中国净土宗祖师世系中,他又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物。他对净土宗所做出的贡献与他后世的沉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试从地域和佛道之争两个角度分析昙鸾未列入净土宗祖师世系的原因,力图得出一个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封建官僚政治体制下形成的官本位意识对商人产生巨大的魔力,所以他们一旦经商致富,便通过科举、捐纳、联姻等方式向官场发展,使原本可以成为变革社会新生力量的商人阶层成为封建社会的附庸,导致商人人生定位的错位.  相似文献   

20.
论《红与黑》中于连的否定之否定人生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兰守亭 《学术探索》2008,(1):111-113
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在法国王朝复辟时期不甘平庸,努力从社会底层向上流社会攀登。他向上爬的过程一波三折,最后幡然悔悟,拒绝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于连的人生道路,深刻地演绎了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