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南都学坛》2017,(6):21-30
北魏孝明帝时,灵太后胡氏为当朝的实际执政者。灵太后在临朝称制后,便开始遵照佛经记载的转轮王模式推行一系列护法措施,亦即通过运用外来的转轮王观念,加强其权位的正当性。但除了"佛教转轮王"的形象外,灵太后还似建构有"佛"之面貌,不仅利用佛教符谶来暗示天下,自己以女身成佛,还与孝明帝并称"二帝"或"二圣",同时在石窟中设计"二佛并立"的特殊布局。此外,灵太后还欲通过《华严论》的修撰,来具体阐释"转轮王即佛"的观念,并通过《华严经》的弘广,来为自己的统治提供神圣且合法化的支持。虽然从现有资料来看,灵太后并未公开宣称自己是"转轮王"或"佛",但她推广佛教的一些措施,以佛教信仰教化天下的作为,都表明了她所努力的方向。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这位颇具女权意识的实际君主,正是运用了佛教王权的相关理论,来告知天下她所具有的最高政治权力与地位。  相似文献   

2.
迄今出版的中国法制史教科书只记载与西夏同时代的辽、金法制,而对西夏立法只字未提,是一个明显的缺憾。《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由西夏第五代皇帝李仁孝诏令修纂并于天盛二年完成。该法典共20 章1463 条,在立法形式和内容上都已十分完备,其以儒家宗法制度为立法指导思想;诸法合体的结构方式以及较为鲜明的民族特点,引起法史学界的深刻关注。可以预见,将西夏法制纳入法史学的研究及为其确立在中国法制史中应有的位置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历史等因素影响,西夏和吐蕃关系密切,党项人在内迁前就开始接触佛教,并有自己的僧人,党项与吐蕃僧人时常交往。安史之乱爆发,吐蕃加紧对外扩张,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对河西实行近百年的统治,吐蕃崇佛政策对本民族和役属部落都有很大影响,对河西地区佛教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受朗达玛灭佛影响,佛教在藏区沉寂了近百年时间,但在河西地区依然兴盛,毁佛事件未波及到此地。10世纪末佛教在藏地再次兴起,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不同教派陆续形成。这时内迁党项部族也日益强大,11世纪初建立西夏国,双方僧人、佛事交流频繁,西夏境内有大量不同教派吐蕃僧人活动。西夏效仿中原和吐蕃僧人的封号制度,建立了自己较完备的僧人封号体系,任用吐蕃、天竺高僧担任帝师、国师之职,总领全国佛教事务,充任功德司正,并参与佛经的译释和校勘等工作,藏传佛教的大手印和道果等教法对西夏都有一定影响,藏传佛教在西夏得到了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4.
略论西夏的净土信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净土信仰对西夏佛教影响较为强烈,从现存绘画、佛经和发愿文看,不论僧人,还是俗人,祈求净土已成为普遍信仰。西夏人在净土信仰中重视随“他力”往生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和弥勒佛的兜率天净土。  相似文献   

5.
白铁余起事利用的是佛本生信仰,与一般以弥勒为号召起义的事例不同。白铁余称"月光王",又称"光明圣皇帝",均为佛本生故事中的现实王形象,背景取于《贤愚经》。白铁余起事还利用了刘萨诃信仰,刘萨诃为稽胡族的民族神,他在江南广寻圣迹和预测番禾瑞像时皆以佛陀现世代言人自比,其"苏合圣"称名的典故来自《贤愚经》。白铁余起事同时借助了刘萨诃和《贤愚经》的影响,为信众描绘了一个光明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6.
侯杨方 《可乐》2010,(4):28-28
敦煌莫高窟前面有一条党河,河对岸有一片稀疏的塔林,那是僧人或道士的墓塔。其中一座比它身后的众多墓塔都高大,位置也最显著。塔背后刻有墓志铭,走近一看,原来是敦煌文书的发现者王道士——王圆篆的墓塔。  相似文献   

7.
由于西夏统治者在立国之初就大力推崇和倡导佛教,致使佛教成为了西夏政权的国教,因此佛教及僧人在西夏历史有过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僧人在西夏社会生活中有较高的地位和享有特权;二是僧人在西夏社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并做出贡献;三是佛教与西夏政权之间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8.
西夏建立后,因信奉佛教,大修寺庙与佛塔。在宁夏贺兰县潘昶乡王澄堡村发现的宏佛塔是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楼阁式建筑形式与喇嘛塔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构筑方法,体现了西夏境内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特点。宏佛塔是夯筑地基,楼阁式塔身和覆钵式塔刹组成,出土了大量的西夏佛经、佛骨、泥塑、小罗汉等文物,被列为"全国十大文物发现"之一。尤其是出土的绘画作品西夏彩绘绢质佛画(唐卡)、彩绘泥塑佛头像、木刻印刷雕版、西夏文字、玉人等珍贵的国家级文物,填补了我国西夏文物的许多空白,为研究西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有利的研究价值,成为我国"唯一见证西夏王朝佛教文化的最大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9.
辽、夏、金三国均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西夏在李元昊建国时,自称"皇帝",但一直没有得到周边大国的承认。辽末和金末,辽金两国则分别以不同形式对西夏王的"皇帝"身份给予承认。辽金两国的这种做法是在各自末期,因所处内外环境复杂,统治危机加深,为保存自己共同应对外来敌人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持明密教晚期盛行的佛顶思想、顶轮王思想在金刚界密法中占一定篇幅,对金刚界密法有重要影响。首先,金刚顶源于佛顶,是持明密教佛顶法继续发展的产物,又与顶轮王思想密切相关。其次,金刚界大日如来与一字顶轮王相通,顶轮王法中的金轮王遍照如来也即大日金轮,就是一字顶轮王与金刚界大日如来结合的形象。再次,佛母、部母思想在顶轮王法中初见端倪,这一思想也被金刚界密法吸收、改造,无上瑜伽时期则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1.
隋文帝分舍利建塔活动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弘法护教活动。从缘起、经过、献瑞、僧人四个方面考证和讨论了这次活动,特别是从《续高僧传》中发现了隋文帝第三次分舍利的诏书,从献瑞中分析了隋代舍利石函上的佛教造像题材。笔者认为隋文帝分舍利建塔,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恢复曾被周武帝灭佛而废毁了的寺院与佛塔的目的等。  相似文献   

12.
婚姻制度是西夏民法方面的重要内容。西夏仁宗仁孝天盛年间(1149~1169 年)颁行的《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是西夏时期修订的一部综合性法典,共20 卷,以西夏文刊布。最近该法典由西夏学界几位资深学者依据西夏原文译介出来,其中第八卷中的《为婚门》正是有关西夏婚姻制度方面目前最为系统、集中的原始材料,显为学界所知。本文通过对此方面法规的条分缕析,并重点结合唐、宋律令中的相关条款,对西夏婚姻制度的礼制化、民族化特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拓跋鲜卑是一个由各部族联合而成的部族共同体,北魏统治者在定都平城时期基本完成了从部族政权到皇权专制的政治转型。在探索政治转型的过程中,采用儒家文化收效甚微,道教治国的理念以崔浩的被杀而终结,由于与贵霜王朝相似的政治背景,北魏统治者开始运用佛教政治的思想来强化皇权、维护统治。云冈石窟正是北魏实行佛教政治的重要场所,云冈二期洞窟在开凿时除了延续一期“皇帝即如来”思想外,还将“一佛一转轮”思想融入洞窟开凿之中,用一组双窟(佛窟、转轮王窟)象征一位功德主,这一措施的成功也为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提供了政治转型的范本。云冈石窟作为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对于当今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夏统治者十分重视档案立法工作,西夏建立伊始景宗元昊就着手建章立制,天盛年间仁宗仁孝敕命编纂《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西夏王朝在文书的拟制、处理、传递和档案保管等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法规条文。西夏档案立法受到唐宋档案立法的影响,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具有西夏民族和地域特色,当然也存在着一些缺憾和弊端。  相似文献   

15.
西夏时期丧葬习俗深受佛儒文化和原始宗教信仰的共同影响,集儒家孝悌、佛教轮回转世及净土信仰和原始巫卜等于一体,具有多元化、民族化、地方化的特征。尤其西夏河西地区丧葬习俗受佛教影响深远,重视为亡者作十斋会,这与当时河西地区广泛流行《十王经》有很大关系,表明西夏佛教进一步向世俗化方向发展、佛儒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佛僧以"大丈夫"自许,侠义精神,渊源有自。佛法具有两面相:一是"菩萨低眉",有其慈祥、柔和的一面,目的在于劝化众生;二是"金刚怒目",有其刚的一面,目的在于震慑众魔。至明清两代,僧人之尚气,以及"鏖僧"的风行;僧人之尚武、从军,以及由此而形成独特的"僧兵"与少林武术;僧人成为血性男子,行侠仗义,以及侠僧的普遍出现,无不证明,以佛教世俗化为前奏,在佛僧群体中已经形成一股"崇武尚侠"之风。明清僧侠亦有两分的迹象:一方面,僧人恩怨分明,行侠仗义,这是侠之小者;另一方面,每当国家多事之时,僧人挺身而出,视"王事"为"佛事",这是侠之大者。  相似文献   

17.
西夏皇帝尊号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自1038年正式立国后,先后共出现过十位皇帝,他们笃信佛教,佛事活动频繁而兴盛。皇帝或皇太后的尊号时常出现在西夏佛经题记当中,在缺乏纪年的情况下,弄清楚每个皇帝的尊号有助于我们大致判断佛经施写、刻印的时间。根据已公布的西夏佛经文献,我们知道了其中四位皇帝的尊号,且每位皇帝还不止一个尊号,这对研究西夏佛教的发展和佛经流传情况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西夏中后期仁宗仁孝在位时是西夏王朝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并在这一时期颁布了著名的法典《天盛律令》。从法典的法律条文看,妇女在人身权利,婚姻形态等各个方面,与同时期宋、辽、金五朝有相似的一面,也有党项民族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董仲舒在天与王的先验关系中,建构出国主人君之位的基本性质和伦理的、道德的、政治的客观要求。通过对天的绝对权威和无上尊严的确认,确立起人君国主的德性标准和行为规则。从哲学的高度论证出“皇帝”即“天子”,是董仲舒的发明。王,既作为类群性质的人的社会核心性因素而存在,而且也已被置入到“天——地——人”的三重结构之中。为君作王的重要职责就是把天、地、人三者有机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彼此融合的宇宙整体。王者应该在自己的政治生活中体现出对天道的效法和绝对遵循。  相似文献   

20.
王守仁被贬贵州龙场驿,来回均经过湖南醴陵县,在醴作诗四首,反映了旅途环境的艰险、寻求解脱的心理及僧人的纯朴,也有对寺庙如画风光的描绘。这四首诗都与佛寺有关,主要原因是王守仁的思想深受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