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元刊杂剧的真实面貌因为年代久远,已经不可能再现。目前仅存的元代刻本《元刊杂剧三十种》,给我们提供了接近真实文本的宝贵机会,故而更加引人瞩目。国内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校勘本当属徐沁君先生《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它涉及元杂剧的版本与科白、角色与情节、字词曲牌等方面,突出体现了忠实原著、多方求证的精神。至于众多独到的见解,更是令...  相似文献   

2.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研究元代戏曲语言的重要文献,其中的ABB式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在描写情状、描摹声音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元杂剧中的ABB式包括状态形容词和拟声词两类,文章分别从构成方式、语法功能、语法意义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显示其异同,以求对《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ABB式有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3.
元代的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精粹,无论就文学史而言,抑就戏剧史而言,都是受到全世界学术界普遍重视的。这一份遗产之所以能保存至今,元明两代戏曲家、出版家功不可没。尤其是《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晋叔,他在出版此书时,在校勘、增补、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等元人杂剧选集列述如下,先后顺序大抵按成书时代之早晚。各书之优点、缺点亦作一简单之评断。至于王学奇教授最近出版之《元曲选校注》,当然是一项巨大工程,《河北师院学报》等报刊已有多篇评论文章,但就原作而言,仍是《元曲选》也,所以本文未作专门…  相似文献   

4.
一王季思先生于1980年7月在吉林省召开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座谈会上发言中有这一段话: 要研究古代戏曲,还应对古代戏曲剧目来一番清理,下功夫校勘,注释,这项工作,是进行戏曲研究的基础。十七年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例如,我们刊印了《元刊杂剧三十种》,可是没有人认真进行整理,似乎也还没有人能把它读通读懂。王先生这番话真是语重心长,慨乎言之。我的《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一书,虽说是“新校”,其实是1966年完成的“旧”稿。最近我又辗转读到郑骞先生所著《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此书出版之后二十年,我才能读到,真有相见恨晚之感。郑书  相似文献   

5.
赵晓红博士在其专著《朱有燉研究》中认为,朱有燉杂剧体制不分"折",因此明初"折"还没有理解为戏剧单位。其立论基础源于《元刊杂剧三十种》、周藩原刻本。其实,元代钟嗣成《录鬼簿》、朱权《太和正音谱》已经广泛运用"折"来分析元代杂剧作家及其作品;周藩原刻本虽未分折,但并不等于作者没有明确的分折意识,朱有燉对于当时曲坛的状况也不可能一无所知;从明代文人文献记载看,"折"事实上已在明初成为共识,不可能晚出。所谓的朱有燉杂剧不分折的观点不成立,同时,通过对朱有燉杂剧用"折"情形的考察也证明朱有燉杂剧在杂剧体制流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6.
汉语选择问句从先秦到近代发生了重要变化,元刊杂剧作为现存唯一的元刻杂剧选本,是我们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文献。全面考察元刊杂剧中并列问句和反复问句的结构后发现,“VPNegVP”式在元刊杂剧中是一种占据优势的反复问句,“是”字并列问句在元刊杂剧时代也有较大的发展;在句尾语气词趋于减少的同时,元刊杂剧中出现了大量句中语气词,这与汉语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相符的,又带有元杂剧自身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7.
元杂剧的曲文在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等方面大量借鉴了抒情小赋的艺术形式;其戏剧结构、讲唱对话等则受到了俗赋的影响。同时,赋与戏剧所具有的诗性特征和共同的表达方式,又带有文化基因上的传承性和共通性。《元刊杂剧三十种》作为最早的元杂剧刊本,较为完整地体现了元杂剧对赋体的运用和借鉴,以及俗文学在雅文学影响和渗透下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杂剧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刘晓明的《杂剧形成史》是关于中国杂剧形成史的专著。作者运用新发现的唐宋杂剧、金元院本方面的材料及大量已知的材料,对杂剧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本书对“杂剧”观念的演化、宋代杂剧演化机理、脚色的由来及其意义、官本杂剧与金元院本剧目考释、剧目的分类与方法论意义、杂剧的表演形态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对“斫拨”、“则剧”、“合生”等戏剧史中的难题也做出了新的诠释,是杂剧研究的一个新成果。  相似文献   

9.
"丑"在中国古代戏剧中的发展过程较为复杂。由于"丑"和金院本、南戏、杂剧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元明戏剧的伎艺形式中"还原"宋金时期"丑"的表演形态。"丑"得名于"纽元子",通过滑稽的化妆和古怪的表情吸引观众,这种表演形态逐渐成为一种表演模式。在金元时期,人们不把它称作"丑",而冠以"净""外""末""梅香"等称谓,但是它们的表演形态实质和后世的"丑"一致。"丑"的戏剧性随着表演形态的发展而增强,戏剧脚色体制也随之完善,表演伎艺被艺人传承至今。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元杂剧版本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近著名学人就元杂剧版本问题多有论议,并由此贬抑《元曲选》,大抵发生在1915年《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影印、便于学人利用以后。1938年,明人赵琦美脉望馆所藏抄校本元明杂剧二百多种发现以来,元杂剧版本问题更受学人注意。《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懋循师心自用,改动曲文,招致批评,是为事实。但此类批评不宜绝对化。与诗文流传情况不同,戏曲剧本在传播过程中常遭艺人改动,讨论元剧版本时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当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11.
徐沁君教授,词曲研究家。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1911年生,江苏靖江人。早年任中学语文教员,1957年调扬州师范学院至今,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目前,仍兼任博士生的指导工作。徐先生青年时代,读王国维、任中敏、郑振铎诸先生之书,受其影响。早年著有《词派分析》《曲派分析》二书(未刊稿),发表词学论文多篇。中年以后,乃以传统的校勘、考据方法,研究古典戏曲文献。1966年,所撰《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成,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季思先生在1980年曾发出感叹,《元刊杂剧三十种》是一本“似乎也还没有人能把它读通读懂”的书。然而,徐先生正是国内全面研究整理该书以求通解的第一人。隋  相似文献   

12.
戏曲脚色实际是由宋"杂剧色"演变而来的,完备的脚色体制出现于南戏中,元杂剧中则是"泛脚色"与末、净、旦的混合。明杂剧既有延续元杂剧脚色混杂的特点,也有采用南戏脚色的特点,最值得关注的是出现了把元杂剧与南戏脚色体制相混淆的情况。而且,正是通过考论这些脚色的混淆运用情况,使我们了解到脚色发展形成的一些规律。脚色的发展规律具有"以小见大"实证性地反应中国古典戏剧形态演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戏剧中明显存在着叙述者,其存身方式与表现形态的独特性与丰富性远非西方戏剧可比。"脚色"表演体制与写意抒情的创作观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古代戏剧的民族特色和不足之处也由此愈加凸显。  相似文献   

14.
关于元杂剧《汗衫记》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元杂剧的时候,不能回避的问题之一,是诸版本间的异同问题。如果把大概产生于元末、用于观剧的元刊本《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和其后二百余年产生的,现在最常见的《元曲选》本试作校勘,就会发现,尽管每个作品会有某种程度的差别,但是它们之间的异点实在太多。狩野直喜氏在元刊本(京都大学影印本)的跋中,曾举出它和《元曲选》本四项大的异同,其中之一是:  相似文献   

15.
《元曲选》自报家门的判断句按是否受异质语言影响而分为一般的和特殊的两大类句型。这两大类各小类在使用频率、表义特点、语用范围、附有色彩等方面呈现出各自的特色。与《元刊杂剧三十种》等文献比较,具有大体一致性,但又显出一些差异。它们大体上表现了近代汉语元明时期自报家门判断句的特有面貌。  相似文献   

16.
试论元剧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古代戏剧的形成,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萌芽和发展成熟的时期。大约在十二世纪至十三世纪的前半世纪,也就是我国宋、金时代,从秦、汉以来的巫觋、优孟、百戏、角抵戏、代面、踏摇娘、参军戏等表演伎艺和不成熟的戏剧表演,逐渐形成了有四五个固定角色表演故事的杂剧和院本,还有流行在浙江温州一带的戏文。虽然,除戏文《张协状元》可能是宋人之作外,其它宋金杂剧和院本,都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但是,许多研究  相似文献   

17.
考察脚色制的使用,既是研究其脚色与戏剧人物的对应,也是研究各门脚色在戏剧结构中的安排和功能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南戏《拜月亭》进行分析,对南戏脚色体制的相关理论提供佐证或提出修正。  相似文献   

18.
清代宫廷连台本大戏《昭代箫韶》的十三种脚色显示了从"江湖十二脚色"到"十二全角"的过渡特征。其故事主要源自杨家将小说,但也参考了元明杂剧,同时也有编者的创造。对杨业和佘太君等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完全按照封建的忠孝节义的规则进行设计,与元代杂剧相比,少了几分质朴。  相似文献   

19.
元明曲学家对杂剧的分类经历了从以人物类型为主到以内容为标准的过程。夏庭芝的《青楼集》中有关杂剧分类的文字真实反映了当时元杂剧的演出情况:首先,当时演出最多、最受欢迎的杂剧是驾头、闺怨、花旦、软末泥、绿林五类。其次,《青楼集》的分类折射出元杂剧表演的发展,杂剧脚色的日益完备,分工的趋向细致。一方面,小旦逐渐成为受爱重的角色,显示出元杂剧外脚的发展。另一方面,花旦成为旦本中颇受欢迎的门类,逐步从正旦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20.
元刊杂剧的重叠词有AA式、ABB式、AABB式和AAB式四种类型,各类重叠词的内部结构及意义都存在一些差别。重叠词的大量使用与元刊杂剧的语言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