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倡导“诗体大解放”、主张白话诗,到有意制造新、旧诗对立以提倡新诗,胡适对旧体诗的态度存在矛盾之处。归根结底,“旧诗”概念本身带有断裂意味,其两层意涵也常被混用,呈现出在概念收紧与放松之间的游移。“五四”以来,新诗集出版一度风行,借助现代传播条件,诗人与读者、诗人与评论家、诗人与诗人之间增进对话与互动。新诗诗人们对诗歌情感与读者共鸣的追求,不仅激励他们尽情释放自然的真情,也使其落入对新旧诗体分野与诗人身份认同的迷茫之中。  相似文献   

2.
虽然古代女性画家诗人的创作与男性画家诗人相比,在数量和水平上尚有一定的差距,但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代女性画家诗人继承了这一优良的艺术传统,这一时期的女性画家诗人的创作呈现出社团化倾向明显、性别意识更加鲜明等新特征。女性画家诗人通过诗词创作不仅加强了女性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而且与社团外成员亦发生频繁的诗词互动,这些都对女性画家诗人的艺术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诗歌思想与诗歌张力方面比较了朦胧派诗人舒婷、美国后现代主义诗人E.E.肯明斯诗歌创作的相似点。两位诗人引 领时代潮流,肩负时代重任,圆满展现了诗歌的独特价值,完成了诗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晚唐诗人有大量描写女性形象的诗歌作品。晚唐诗人在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时,深受当时的时代风气、诗学思潮以及诗人的价值取向、意趣追求、创作心态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晚唐诗人塑造女性形象的诗歌作品,与诗坛上盛行的缘情绮靡、回归齐梁、市民通俗、消闲娱乐的诗学思潮应节合拍,与诗人尚奇、尚怪、步趋“长吉”的审美新变同鸣共奏。  相似文献   

5.
顶针修辞在古诗中的运用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思维层次的深化和艺术表现力的拓展。建安诗人对顶针技法的运用超越了《诗经》、汉乐府描摹叙述的功能,将其与个人情志结合,西晋诗人又发展其缠绵的抒情特质,在赠别、行旅等题材中大放异彩。谢灵运则大量采用连珠格与连环体模山范水,并影响到后人关于“谢惠连体”的解读。刘宋时期诗人将顶针修辞与声韵节奏的探索进一步结合,成为诗人“破骈为散”追求句法变化的先声。  相似文献   

6.
意象群是诗人进入创作之前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起来的意象材料库。不同的诗人、诗人群体以及同一时代背景下的诗人具有特色各异的意象群。意象群是随着诗人创作风格的逐渐形成、成熟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是否具有完善成熟的意象群是衡量诗人创作风格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诗人意象群中的意象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诗歌意象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二是诗人各自的独特感受与创新。意象是意象群的内容实质。意与象是意象的两大基元。意象群的构建模式是以意和象为线索组成意轴与象轴构成初始的坐标模式,随着诗人创作实践的积累和丰富,意轴与象轴上的意象不断派生、扩展,使意轴与象轴不断延伸、交叉、对应,最终形成意象群构建的网状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从个人气质方面对唐代诗人的创作进行探讨,把唐代诗人群划分为四种不同的气质类型,分别阐述了它们的内涵、表现及其后世影响,目的在于探讨诗人气质与创作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痛苦令人深刻,而诗歌本身,又正是牵肠挂肚之物。由于情感作用,会引起内分泌的微妙变化,而表现为诗人气质的不同反应。作为对诗人艺术气质的比喻,本文称多血质的诗人为用心写诗者,称胆汁质的诗人为用肝写诗者。心在左而肝在右,所谓用左边写与用右边写,此处与余光中...  相似文献   

9.
济慈诗中睡眠意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慈诗中睡眠意象分析江晓梅济滋在诗中创造了很多细腻而独特的感觉意象,睡眠的意象即是其中之一。诗人诗中的睡眠意象是千姿百态的,也是寓意丰富的。它是诗人的情意与客观景物的天然契合,是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情感的传达,它与伴着它的其它多种独特的意象一道昭示着诗人...  相似文献   

10.
《橘颂》是屈原作品中极具特色的一篇,“橘”与诗人屈原的人格形象之间有着至为紧密的内在联系。1“橘”体现了诗人屈原忠于宗国,至死不渝的精神节操;2“橘”体现了诗人光明峻洁,清醒处世的人生态度;3“橘”体现了诗人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高度修养;4“橘”表达了诗人内外统一,勤于自修的美的追求;5“橘”体现了诗人志节坚、久,愿为师表的励世之志。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分析了惠特曼,艾略特和金斯堡三位不同时代的美国诗人的部分诗歌,看出美国诗歌与诗人所处时代的密切关系。三位诗人的诗歌分别表现出歌唱,哀鸣和嚎叫的曲调,反映了美国乃至西方社会三个时期的社会状况。透过诗歌,看出了一百多年来美国诗人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和美国乃至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从一个侧面认识了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2.
羊士谔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仕途坎坷,多次遭贬,其诗歌创作多与其为官生涯有关,表现出伤时、伤己、思亲、怀友、咏物等的相异内容,折射了贬谪过程中的生活与生存状态,充满了感伤的基调。诗人在《全唐诗》中虽占有一席之地,却并未受到重视,对其诗歌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诗人生活及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3.
读陶渊明的话,残们发现诗人特别钟情于松、菊、云、鸟等自然景物,它们屡见于诗人笔下,尤其是对于鸟,描写的次数更是远远超过松、菊和云,除有六首专门咏鸟的诗篇外,《陶渊明集》(速铁立校注本)中涉及到鸟的诗句还多达四十余处。这是一个饶有兴味而值得注意的现象。我们只要将这些诗篇和诗句集中起来加以排比和审视,不难发现,原来在这些鸟儿的身上,部分别融合了诗人一生的思想情停。诗人与鸟同乐,文与乌同代。可以说,陶渊明诗中的鸟,无一不是诗人思想的物化反映。诗人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艺术手法,十分成功地营构出别具艺术…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诗歌要抒发诗人的真情实感这个角度出发,论述了李白诗中独特的“真我”特色。他的饮酒诗与妇女题材的诗歌更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反映了社会生活,表现了诗人各个时期的思题感情,具有“真我”的诗人风采。  相似文献   

15.
媒介不仅以其物质属性保障了艺术的物性存在,而且也是艺术家长期的对媒介的训练而形成的内在能力与感觉,是艺术家主动探索世界、感知世界、把握世界的方式与动力。媒介本身有着常识所认同的物质属性,而媒介能力则属于艺术家的主体能力,诗人感知世界凭借诗人的媒介能力。构思与意象是诗人面对的最基本问题。关于诗的艺术构思和意象,需要从媒介的角度探讨构思和意象是如何产生的,诗人是如何把外在物像加工成意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十朋是南宋前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是在一种地域文化背景中开端的,早年曾力学韩愈。同时作为元祐学术的传人,受到苏、黄诗风的影响。在表现靖康之乱及倡议恢复大计方面,王诗介于南渡诗人曾几、陈与义与中兴诗人陆游、范成大等人之间。王诗最主要的成就,在于山水及行役纪行,时有仙隐之思,风格上雄奇与平淡兼有。其诗歌反映了南宋前期诗歌发展的一些现象。在完整地构建南宋诗歌史时,像王十朋这样的诗人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逐渐自觉,诗歌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诗人们更加注重诗歌“缘情”这一原始功能与本质。作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寒士诗人,鲍照在作品中倾注了其大量的个人情感与思想,从而使得诗歌的个体性与主体性分外鲜明,以自我意识、个性意识、自由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为内容的主体意识成为鲍诗的一大特色,并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河南诗坛,李洪程是位具有一定影响的中年诗人。其诗以简约洗练、风骨英朗见长。诗集《人生乐天图》是诗人人生境界的诗化结晶,体认着执著的人生追求与道德张扬。由率意走向哲理、由冲淡走向雄浑是诗人诗艺创造的运行态势,而把农家子的赤诚心态与文人诗的审美意象结合起来,并努力升华为一种时代思绪与风流,则是诗集鲜明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美国诗人惠特曼是十九世纪最接地气的人民诗人,是民主自由的倡导者和礼赞者。他的诗风雄浑,大胆而有力,清晰、朴素而真实,诗歌洋溢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他诗歌中创作中的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不仅影响本国诗歌创作,而且穿越了时空,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人郭沫若的《凤凰涅槃》可以说深受惠特曼《草叶集》的诗学思想影响,诗人从《草叶集》中找到了艺术的喷火口。郭氏“惠特曼式”的个人咏叹与豪放在中国诗坛上影响了许多年轻诗人,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创作出积极向上的新诗,表现了一种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0.
清康熙帝称陈廷敬“姚房比雅韵”,史称陈廷敬为“燕许大手笔”,都以陈氏为“台阁”诗人优秀之选。陈氏一生为做官而做诗,长期处于做官与做诗的矛盾之中,不断地戒诗,又不断地做诗,从而在官越做越大的同时,“诗未因官减”,并不时在“颇觉风流似牧之”的诗人感受中写下优秀的诗篇,使其作为诗人的成就,并高官、理学而三,在清诗中自成一家,尤能于清代台阁诗人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