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余华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小说依然是读者和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的对象。基于后现代话语支配下余华写作思路的起承转合,从消解人物和暴力叙述两个角度回顾了他在先锋小说创作时期对文本结构和内容的突破,并从暴力与温情的张力中彰显余华小说写作的当代魅力。  相似文献   

2.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的小说一直向人们展示着他对生活和世界的独特理解。长篇小说《兄弟》是余华的新作,它继承了早期先锋小说的某些特征,但抛弃了其中的简单,具有丰富而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先锋后文学时期,曾经“冷酷无比”的余华也开始充满了动人的温情,与此同时,他的创作也转入对现世人生的密切关注,作品中不时流露出小人物的脉脉温情。有人说,先锋时期的余华是血里流着“冰渣子”,他的零度叙事让他完全置身事外,缺乏对这个世界应有的起码关怀。实则不然。应该说余华的小说创作有一种一以贯之的悲悯情怀,不管它是潜藏在冷静背后还是彰显出来,我们都不应该忽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5.
余华小说对"父亲"形象的颠覆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是一位与时俱进而又风格多变的当代作家,他的先锋小说彻底摧毁了传统的父亲形象,对历史和现实的"父亲"进行了双重颠覆。随后,余华的创作观念和叙事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由先锋写作转向民间立场,回归历史与传统,关注底层人物的生命形式和生存状态,重新塑造正面的、充满温情的父亲形象,与笔下的"父亲"达成了消融和谅解。文章通过解读余华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探究了其对父亲形象进行颠覆与重构的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6.
由余华的创作看先锋小说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当代小说家中,余华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他以不可替代的余华风格开辟了小说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根本性的转变,将传统的小说理论和批评观念推向了被质疑和被颠覆的前台。可以说,他是最能体现先锋小说的先锋地位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不仅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写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7.
评论界对先锋文学的误解使得先锋几乎成了“反传统”的代名词。时至今日,重新进入余华的小说,可以发现“先锋”小说中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主要体现在“性恶论”、“神秘主义”、吴越文化以及鲁迅传统等方面。这些中国传统的边缘文化,实际上成为一种否定性力量,扮演着对主流文化的批判和反思的角色,这也是余华及其先锋小说的锋芒所向。  相似文献   

8.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小说的叙事艺术独具特色。他通过现实的陌生化、人物的符号化、对时间的重构、叙述的重复与循环等方法,使小说文本的意蕴变得格外丰富。  相似文献   

9.
论余华小说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先锋作家的一员,余华在小说形式方面的探索颇多骄人的成绩,特别是对具体修辞格的运用多有创新,使小说文本意蕴格外丰富起来。分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隐喻和象征,简化与省略等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0.
余华先锋小说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崛起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余华遵循“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的原则 ,在其作品中体现欺诈与暴力的主题。余华的先锋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创作发生了明显的转型,即由先锋叙事转向现实言说。通过对其先锋小说的透析,把握他从抽象精神层面所展开的对于人存在的本质性探询,肯定其创作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同时又通过对其现实力作的观照,指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内容相左的悖论情境,从而表明余华的小说创作转型是不成功的。  相似文献   

12.
余华的小说世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对中国80年代的文学,特别是先锋小说家余华等人的作品,在思想素质和精神内涵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索余华小说的艺术世界,使阅读余华小说成为一种大众现象,文章对叙述方式、自我形象、苦难意识、历史观念等焦点问题,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其小说创作主题前后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前期小说大多透露出一种死亡气息,主要关注人物生命的逝去或精神的死亡:而其后期小说则让我们体验到温情的存在,表现了人物在苦难面前顽强的生命力。余华创作的这种转变,体现了他死亡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在先锋小说家当中 ,余华是较为独特的 ,他的小说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给予了彻底的否定 ,传达出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受。从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到长篇之作《许三观卖血记》 ,他不断地叙说着自己对现实世界中人及人的命运的思考、怀疑、迷惑……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 ,展示着一幕幕的人生悲剧。余华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独特的 ,这种独特根源于他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世界独特的感知方式。但总观其作品 ,自《在细雨中呼喊》之后 ,创作风格出现了明显的转型。前期作品中的暴力与血腥明显地减少了 ,叙述时不再那么冷漠…  相似文献   

15.
余华自以先锋作家身份登上文学前台以来,一直将苦难、死亡做为主题追求。《第七天》也正延续了这种策略,但与余华前作不同的是,余华在新时期显示了对现实主义叙事策略的偏重,同时又体现着对新东方主义叙事策略的有意为之。本文从余华新作《第七天》入手,在后先锋视域大背景下对余华小说创作的得、失进行了冷静思考。  相似文献   

16.
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以存在主义作为理论支柱的 ,其存在主义哲学对我国先锋小说家余华等人的作品在精神内核和思想领域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对余华小说中的“苦难意识”作了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余华前期小说的阅读,我们发现其中体现了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对现实进行的无望的救赎,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死亡游戏、亲情的消解、不再恐惧、疯子的表演。  相似文献   

18.
主要从儿童经验对创作主体的影响出发,分析余华作为一位独具个性的先锋小说家,他以自身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用异于常规的写作技巧和叙事方式剖析社会现实,在作品中对儿童形象进行精心地刻画,塑造了一个非常态的、震撼人心的儿童世界,给读者留下异常深刻的印象。小说中塑造的儿童形象,解读儿童世界的雷人效应,并在此基础上阐释儿童世界的生存渴求,进而探求作品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真实情感。  相似文献   

19.
余华的成长小说《兄弟》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在成长主体与主题方面具有同质性。此外,余华和海勒有着许多精神上的同源联系和契合点,黑色幽默成为余华对抗外部世界的方式。《兄弟》在黑色幽默观照下于荒诞中体现出人的生存困境,这是余华后期创作的审美追求,从中可以见出先锋精神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余华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先锋作家中 ,余华有着一定的代表性。他以冷漠超然的态度叙写性、暴力、死亡 ,完成了先锋文学的隐藏于文学话语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颠覆 ,其作品从前期注重叙事法则向后期注重故事形态完整性的转换 ,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先锋作家内在的精神转轨。本文从余华对现实的颠倒理解 ,对时间的分裂处置 ,对死亡的游戏态度 ,对苦难的深沉体味入手 ,试图穿越其精神世界 ,藉此解读余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