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源于对民主实质再思考的协商民主,强调了实质性的民主控制,更多地涵盖了直接民主元素.协商民主重在协商而轻于讨论,其程序性内涵弥补了代议民主的不足,成为了独立于共和民主与自由民主的新型民主方式.协商民主兼有公共与多元的二维属性,“理性对话”是协商民主的先决程序,其特点是公共理性和多元化.协商民主以话语竞争为核心,有效防范了“禀赋效应”.同时,协商民主依赖于公共领域对政治系统的理性批判,对公民参与的要求远高于其它民主形式.虽然协商民主理论在沟通理性的概念层面与公民参与的实践层面都存在着不足,但无论如何,协商民主理论都为现代社会的政治民主实践提供了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2.
协商民主语境下的公民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传统民主理想中,公民参与一直居于核心的地位.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对于理解民主政治尤其是不可或缺的.20世纪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呈现的是一种基于公民实践推理的政治自治的理想.它不仅标志着民主政治理论发展的新方向,而且也使古老的公民参与理想得以复兴,然而它也面临着当代社会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城市社区治理的多元结构为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平台,而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价值,也推动着城市基层民主的实际运转,是现代民主在社区微观层面的实现。在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利益与权利得到实现,理性协商的公民精神得以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社区公民组织成长起来,民主不再抽象,不再陌生,而首先在社区范围内成为公民触手可及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应对多元社会的挑战,西方学术界逐渐兴起了协商民主理论.协商民主作为西方民主理论的新探索新发展,体现了世界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协商民主能够促进决策合法化、控制行政权力膨胀、培养公民美德和平衡自由主义的不足.在公民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协商民主激发了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但在协商民主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不能把中国的协商民主与西方的相混同,无论是在意境话语上,还是在形式路径上,中国协商民主政治的特质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公共治理是基于"多中心合作共治"理念的一种新型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公民参与作为民主行政的内在要求和公共治理实践的核心机制,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公民参与公共治理实际效应的评判却褒贬不一.在中国公共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参与对增进公共行政的民主、培育积极的公民资格、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任等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同时,公民参与也将面临参与冷漠、能力限制、公民资格缺乏和效率悖论等困境.在此基础上,理性审视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际效应,对推进公共治理实践,以及为实现公民治理理论与协商式民主的"对接"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公民协商与中国基层民主发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基层民主建设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扩大基层民主是国家与社会的共同需求,但各自的出发点略有差异。基层民主发展要在划定的空间中同时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求,关键在于深化基层民主,其核心就是扩大基层民主的自治性和参与性,即让公民能够在这个空间以及这个空间所形成的民主舞台上充分行使其民主的权利,实现当家作主。基层民主运行的主体是公民,以公民为主体而展开的公民协商是基层民主的重要形态。公民协商在中国已呈现出四种形态:决策性公民协商;听证性公民协商;咨询性公民协商;协调性公民协商。但从整体上讲,中国的公民协商还不成熟,还需要更大的发展。在中国发展公民协商的关键,就是要把发展公民协商与基层民主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使其成为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战略任务。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协调党社关系,深化基层自治;整合基层民主、规范民主运行;建设公议体系,培育公民协商。  相似文献   

7.
基层协商民主是民主发展的重要形式,对于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培育公民公共精神、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能力、规制约束政府不当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制度体系的协调不够、指令式行政行为惯性和协商文化发育不足等原因,使得协商民主在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时面临困境。为此,可以通过制度体系的健全、公民社会的培育和协商民主形式的探索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8.
审议民主与公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目前的代议民主流于程序性民主、弱民主的流弊,一种强调公民直接参与公共决策的审议民主理论,成为近20年来政治发展的显学,值得吾人重视.这种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丹麦首先发展出来的新兴民主决策模式,逐步地在丹麦、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进行实验,从实验的经验中显示,它能让公民自由、平等地参与公共决策,并能有效提升公民的公共参与决策的质量,因而相继扩及亚洲的日本、南韩、台湾等地.基于此,本文的重点在讨论审议民主的意涵、优点及限制,并探讨其与公民意识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发现,审议民主能够强化公民的参与感,增进公民认同,培养公民德行,参与公民无论在公民认知、公民态度、公民参与各方面均有实质进步.换言之,经由审议民主的公民参与模式能够激励公民意识的整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协商民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协商民主所具有的包容性和民主对话的性质能使决策更具合法性、更值得信任,同时也可以使决策更科学合理。因此,应采取培育公民社会、构筑协商平台、完善协商机制等方式进一步发挥协商民主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寻求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的良性互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梁莹 《浙江社会科学》2005,10(6):103-107
20世纪后期,西方政治理论的重要发展就是协商民主理论的兴起.协商民主是公共协商过程中自由、平等的公民通过对话、讨论、审视各种相关理由而赋予立法和决策合法性的一种治理形式.而与协商民主理论相比较而言,社会资本理论在政治学领域的扩展则强调信任、规范与网络等价值观.社会资本与协商民主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于协商民主的重大意义.而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政策过程中的对话与协商,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公共行政精神,则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转化.以协商民主和社会资本理论考量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可以促进我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由此也将促进我国社会资本的充分发育和协商民主的普遍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