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的难点与问题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退耕还林时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难点与问题。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的区域对生态补偿的依赖程度并不均衡。第二轮退耕补贴周期后林木收益可期,退耕农户尤为关注林木的采伐利用问题不容回避。现行退耕还林政策尽管规定退耕农户拥有多种形式的林权,但他们要实践这些权利并实现预期收益却受到采伐收益权有限性和补偿收益不确定等诸多制约;同样,受森林公共产品属性和评估价值体系建立难度的影响与限制,生态补偿较难界定主体和建立区域性跨流域补偿格局。因此新时期生态补偿对象的确立和范围的扩大、现有采伐利用的突破、市场化规制的引入,补偿标准公平性原则的体现等难点问题将为今后退耕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供更具应用实践性的视角,使退耕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兼顾公平、效率、弱势群体保护等核心原则,才能更好维护退耕还林的有效成果。  相似文献   

2.
市场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维度之一。然而,其理论依据"科斯定理"自问世以来,就受到各方质疑。扬长避短的关键是根据生态产品的属性,科学界定市场与政府的边界。具体政策的选择和实施效果取决于生态问题的类型、市场的成熟度,公众的生态意识、政府的政策目标、政策制定者的素质,以及法律法规组成的政策环境等因素。同时,从动态演进的角度寻求调和,探索出一种中间的"市场增进型"政策工具。选择合适的政策工具,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效能,协调经济与环境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保护制度的创新也催生了巨大的生态保护市场。零净损的"生态保护指标交易"、为生态产品市场制定规制的"生态认证"、碳汇交易等典型应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其成功经验可归结为中介组织、政府介入,共同利益和结果导向。因此,在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过程中,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前提,以生态利益的有效供给为核心,立法先行,有效发挥市场效能,完善生态补偿市场的"进入—退出"机制,明确政府职能,强化过程监管,体现环境公平。  相似文献   

3.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叠加推进的历史交汇期,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关乎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由于脱贫人口抗风险能力薄弱、环境风险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和 自然灾害频发、后续生态产业发展动力缺乏、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因素,导致农村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存在着很大的返贫风险.促进生态扶贫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有效防范农村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中的返贫风险.要激发市场益贫机制,增强农户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发展生态基础;增强脱贫农户内生动力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完善脱贫长效保障机制,增强脱贫人口应对各类社会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的实施面临许多困难和制约因素,其中生态补偿主体利益缺乏法律保障、退耕还林还草中农牧民权益受损害的问题尤为突出。基于社会公平性的要求,我们不能在追求乃至实践重要生态区域外部经济性的同时忽视当地民众的生存与发展。应将生态补偿问题寓于立法之中,确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权威,从法律上明确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的权利义务,逐步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的规范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部分林业生产要素出现错配与效率损失的现象。在社会分工深化背景下,要想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不断增强集体林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必须促进林业要素市场发育,激发农村生产活力。研究发现,劳动力、资本、土地等林业要素市场发育,能不同程度地激励农户家庭提高经营林业的要素投入水平,有助于提升农户家庭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这种激励效应对购买生产外包服务、部分成员外出务工以及户主从事林业相关行业农户家庭的影响更为明显。为促进林业要素市场发育,必须加强人力资源培育、构建“数字林业”体系、增加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林业要素市场监督与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周波 《河南社会科学》2007,15(2):162-163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公共政策,其根本目标是国家生态安全。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然而国家的预期目标并没有实现。影响预期目标实现的因素主要有政策因素、制度因素和利益因素,因此,必须完善与创新退耕还林政策,如细化林种、完善林种认定、实行不同补偿标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  相似文献   

7.
现行的生态补偿机制无法调整相关主体环境利益及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以及激励生态保护行为,因而它不能满足维护整个生态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的需求.文章通过对生态补偿机制在实践中的运行现状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了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相应的政策构建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国家目前的补偿标准是基于农户退耕还林所引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而忽视了产权、正外部性和机会成本等间接经济损失.本文试图将这三个被忽略的因素纳入政府的补偿函数,构建了退耕还林的农户补偿模型,还探讨了与之有关的退耕还林合约的动态性和不完全性以及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博弈均衡等问题,提出了建立退耕还林的长效激励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基金风险准备金制度是实现社会保障基金最低收益保证的重要保障.我国现行的制度设计不仅缺乏激励效应,而且会产生对投资管理人的负激励,增加投资风险.我国可以通过改变风险准备金资金来源、优化其作用机制,实现防范风险、补偿损失与激励投资管理人的目的,并达到保障最低收益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天府新论》2003,(1):128-128
《退耕还林 (草 )补偿问题的公共经济学分析———来自长江上游的报告》系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杨明洪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2 0 0 0年青年项目《长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中农户利益补偿问题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 ,2 0 0 2年 9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在国内学术界首次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对退耕还林还草利益补偿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将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引入到退耕还林还草利益补偿分析之中。提出的创新性政策建议对于保护农户在退耕还林还草中的利益、调动农民参与退耕还林还草的积极性、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建立良好…  相似文献   

11.
分工深化形成以生产生态环境服务为主和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主的区域分工.生态环境的公共产品性导致的"搭便车"行为是区域经济差距形成的原因.实现经济效率与环境公平的统一,要求那些消耗大量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的经济发达地区对那些生态脆弱却提供生态服务的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生态补偿.国外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成功案例表明,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目标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核心是生态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12.
生态补偿应该以提高生态保护区的人均生活水平,减少保护区和受益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为目标。现行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即一定数额的货币赔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区的发展问题,而通过在生态保护区内建立和发展品牌,可以为保护区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才能够实现生态补偿的根本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品牌授权的创新型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商标的注册、品牌化以及品牌授权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本文提出的集体商标二次转换法,突破了集体成员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进一步扩大了集体商标的盈利空间,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出了一套新颖的、操作性较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是改善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流域生态补偿相辅相成,是生态补偿领域研究与实践的热点。通过调查、剖析现行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的不足和缺陷,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评估标准,以福建省大樟溪流域为例,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后的流域生态补偿价值进行量化估算,并将其与现行补偿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考虑生态服务主导功能价值和实施重点区域精准补偿等优化流域生态补偿的对策措施,对生态保护红线制度落地后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江西省的退耕还林工程为例,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与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静态和动态的评价,评价结果显示,该工程在江西省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但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参与项目农户的利益应该得到保障,同时参与项目农户的增收和后续发展问题的解决,是以其可以从项目中获得一定稳定收入来源为前提的。最后,对江西省退耕还林工程中的农户收入和就业保障以及已建工程的后续管理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见  何娴昕  夏凡 《西部论坛》2021,31(3):110-124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改变了农户的产权结构及其实现程度,产权实现程度的变化会促使农户改变要素配置结构,进而带来林业收入的变化.利用2009—2018年"云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项目对10县5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集体林地使用权实现程度的提高会使农户减少对林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和资本投入,进而导致林业收入降低,反映出当前林业生产的比较收益较低;集体林收益权实现程度的提高会促进农户林业收入的增长,但这种促进效应更多地直接源于减税降费及生态补偿,并非由要素投入的增加引起;集体林处置权实现程度的提高则会促使农户增加对林业生产经营的劳动和资本投入,进而有利于林业收入的增长.因此,单纯的林地"三权"分置并不一定能带来林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农户林业收入的增长,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等提高林业生产的比较收益,才能使更多要素流向林业生产;要重视林业发展的生态效应,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引导农户将更多要素持续投入林业生产经营;要进一步增强农户的集体林处置权,适当放松生态管制,建立和完善林业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机制,激发农户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在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有效增加农户林业收入.  相似文献   

16.
要促进新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构筑以农户节水生产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巩固和完善农户节水生产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留足生态用水;完善现行农业用水水价形成机制,建立阶梯式累进水价管理体系;开征生态水水资源税;适时建立农户用水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7.
赣江水生态问题日益严峻,流域生态补偿已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一些省份如浙江、江苏、福建等已进行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这为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借鉴。赣江水环境保护可通过地方立法明确流域生态补偿的内容,同时确立激励制度、监督制度和保障制度,以实现流域生态补偿的长效性。  相似文献   

18.
生态补偿是为了达到保护生态的目的,通过制度安排对生态产品提供者给予的补偿。本文在分析生态系统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补偿的内涵;从生态系统服务所具有的外部性、公共性和生态系统价值论三方面探讨了生态补偿的经济学属性及由此而产生的市场失灵等现象;并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生态补偿所面临的公平与效用问题。通过以上对生态补偿的生态学、经济学及社会学原理的分析,以期为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如何处理生态建设与发展地方经济二者间的关系 ,是西部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遵义市在生态保护建设中摸索出一套以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为契机、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的治理模式 ,为西部地区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套可资参考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中经济利益补偿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利用博弈论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牵涉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各方的利益关系进行分析。农户与政府的博弈结果表明,农户与作为整体的政府进行博弈有多个纳什均衡点,要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政府应选择较高的补偿方式。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结果表明,纳什均衡(不努力,不努力)是各地方政府博弈的结果,而这一策略同时也是占优战略均衡,但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努力,努力),也就是既节约中央的财政资金,又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潜力;要实现帕累托最优,中央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既要激励合理,又要经常监督,把地方的努力程度作为确定转移支付量的一个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