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党中央为贫困地区设立了五年过渡期,这既是为了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是为了不发生规模性的返贫.但是,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容易引起突发环境事件,从而加剧生态脆弱型贫困地区的返贫风险.突发环境事件与生态型贫困互为因果,在生态脆弱地区采取的生态扶贫措施的延续性不足可能引起突发环境事件,从而出现返贫的现象.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优先、构建环境返贫预警机制,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强化脱贫人口自身能力建设,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大力减少污染对环境的破坏等策略,进而消除因突发环境事件产生的返贫风险.  相似文献   

2.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理论逻辑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统一于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促进农民增收是二者衔接的基点。在实践逻辑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可分成“巩固”和“拓展”两个阶段,应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五位一体”机制:在乡村产业发展维度,做好产业扶贫政策同“产业兴旺”目标衔接;在乡村生态文明维度,做好易地搬迁生态修复、生态扶贫政策同“生态宜居”目标衔接;在乡村精神文明维度,做好扶智扶志政策同“乡风文明”目标衔接;在乡村社会治理维度,做好驻村帮扶政策同“治理有效”目标衔接;在乡村民生保障维度,做好“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同“生活富裕”目标衔接。  相似文献   

3.
激发贫困治理共同体内生动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近平总书记内源扶贫重要论述包含激励贫困者"弱鸟先飞"、培养贫困者能力和共享扶贫政策红利三个核心主题,为新时代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重庆市巫山、彭水、开州、涪陵、江津、荣昌6个代表性区县的贫困治理,依然存在基础条件不优、致富底气不足、造血功能不强、输血通道不畅等影响激发贫困治理共同体内生动力的因素.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高贫困治理质量,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要聚焦贫困治理共同体内生动力,在教育上弘扬美德,增强脱贫主动性;在培育上倾斜资源,增强脱贫行动力;在组织上夯实基础,增强脱贫自发力;在产业上科学规划,增强脱贫内生动力;在长远发展上,增强脱贫持续力.建立健全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脱贫体制机制,切实摆脱"意识贫困""能力贫困""治理贫困"和"机会贫困".  相似文献   

4.
现行标准下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问题的终结,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的长期性、代际性等特征的存在,使得要在短期内彻底解决其贫困问题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基于渝东北地区511家农户的问卷调查及访谈发现:现阶段深度贫困地区仍然面临着收入来源单一与内生动力不足导致的持续增收难度大、致贫因素多与社会保障不健全导致的返贫风险大等突出问题.2020年后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治理应坚持精准思维,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现代扶贫体系,构建协同扶贫机制;推动扶贫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扶贫产业与贫困群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民增权赋能,全面激活贫困群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机制;关注特殊困难群体,完善深度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机制.深度贫困地区的全面脱贫,将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朱冬亮  殷文梅 《学术研究》2022,(1):48-55+177-17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新形势下,未来5年要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能,切实建构防止返贫的治理体系,促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证明,关于贫困现象的认知,有村庄内生的穷人认知体系和外生的贫困认知体系两种差异化解读,对这一问题的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出现"错位""越位"的"悖论性"政策实践,进而降低乡村振兴衔接防贫治理效能。在未来5年的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建构和完善促进脱贫地区村庄内生和外生融合发展的长效性防贫治理制度体系,切实增强脱贫地区的发展动能,才能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6.
何志武  陈仙宇 《重庆社会科学》2021,(10):前插1,6-16
三峡库区脱贫农民融入乡村振兴事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有效接续问题,是我国推进传统深度贫困区域接续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样本.基于库区深度调研,在梳理分析库区脱贫攻坚主要经验和库区振兴梗阻的基础上,提出库区脱贫农民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和路径:强化党组织建设、构建巩固脱贫成果长效机制、转换政策举措、培育库区特色产业和引导文明乡风,以期推动库区农村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区在“后扶贫时代”下,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尤为迫切。目前,东北地区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诸多社会风险,包括乡村产业发展风险、环境治理风险、文化滞后风险、基层治理风险、乡村返贫风险等方面。应从加强农村经营体系创新、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加强文化创新提升农民素质、夯实农村基层治理基础、持续关注返贫问题五个方面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带动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8.
产业兴则百业兴。发展产业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不仅是促进贫困人口脱贫的根本手段,更是推进产业振兴的关键所在。当前,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进入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适时总结脱贫攻坚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产业扶贫经验对促进产业振兴异常重要。乡村产业的良性运行不仅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更是推进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有鉴于此,对A县产业发展逻辑进行总结,发现政府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应提供制度供给、政策供给和服务供给等,而市场应提供生产原料、价格指导和产品供给等,只有明确政府与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责任与边界,才能促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A县的产业扶贫实践为有效促进产业振兴提供了经验借鉴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点在农村,在于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特别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文章围绕着全面乡村振兴递阶推进、风险挑战及战略前瞻三方面,以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案例的方式进行阐述。通过概念辨析,分析了乡村振兴的模式选择、机制设计、路径选择,同时对实际工作中的组织保障、能力建设、政策体系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摆脱绝对贫困,是一个国家发展到较高文明程度的体现.经调研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所涉组群因其政策、社会、个人的多重影响,极易陷入脱贫难、致富难、易返贫的恶性循环,加大了国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难度.为实现乡村振兴,本文将以制度规范实现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多元要素协同发展,实现地区与相对贫困群体的有机联动.  相似文献   

11.
贫困度量的国际探索与中国贫困线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昕 《天津社会科学》2011,(1):56-62,65
由于贫困是一种具有社会建构性的概念,如何度量贫困成为国际社会政策学界和扶贫领域中的难题之一。基于"生计维持"和"基本需要"的概念,"绝对贫困"长期以来一直是贫困度量的概念基础,其度量程序首先是衡量物质生活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的最低水平,然后测定维持这一水平的生活所需的收入或消费水平。然而,贫困具有相对性,即贫困者在物质和社会生活的条件上处于一种相对于他人的匮乏状态。相对贫困的度量大多采用平均收入比例法,即当地民众平均收入之下的一个比例。无论是基于"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的概念,中国的贫困线都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12.
农村的人文贫困与农村的制度"贫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德元 《人文杂志》2002,(1):150-155
农村垄断的市场结构、残缺的土地产权、公共产品对农民的排斥和社会保障在农村的缺失 ,造成农村人文贫困甚于收入贫困 ,要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必须从变革现行的农村经济制度入手 ,开展“制度扶贫”。  相似文献   

13.
欠发达地区的精神贫困与精神脱贫思路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从物质的角度来探索、评价欠发达地区的脱贫致富 ,自然会得到较多的肯定和赞同 ,因为它易于被注视及描述 ,它的显性成果容易取得 ,也易于被接受和认可 ,并被赋予形而上的意义。因此我国理论界目前对贫困概念的界定都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为评判标准。如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认为 :“贫困是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汪之贵认为 :“贫困是缺乏生活资料 ,缺少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条件 ,或者因收入低而仅能维持相当低的生活水平。”① 以这种贫困定义为基础的反贫困理论研究 ,自然不会重视精神贫困问题。这种…  相似文献   

14.
新疆贫困状况分析及扶贫模式的比较和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消灭贫困、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 ,贫困现象在新疆仍未根除。本文分析了新疆农村贫困人口的识别标准及贫困类型 ,并对几种扶贫开发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具体地分析 ,重点阐述了“分司 +农户”这种农业产业化的扶贫攻坚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5.
精准扶贫是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扶贫战略的重大创新,其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同时也面临着现实推进中的认知偏差和政策执行中的制度间隙。通过对贫困治理历史脉络的再梳理以及对精准扶贫政策认识与执行中制度间隙的再审视发现,精准扶贫存在因扶贫政策"连续性断裂"而引发的瞄准脱嵌问题以及目标与手段倒置的风险,面临高度技术要求与执行成本边际效应递减的挑战以及效率与公平逻辑置换的隐忧。农村贫困治理应该从认识论意义上贫困的发生与建构、方法论意义上扶贫瞄准层次的嵌合与协调以及价值论意义上目的的普惠与公平的整合性视域下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16.
扶贫政策、经济增长对中国扶贫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的扶贫进程中,扶贫政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其作用优于经济发展对于扶贫的促进作用.在财政资金边际投入递减的前提下,需要不断创新中国扶贫体系,让更多非政府组织(NGO)参与扶贫,发挥他们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减少政府直接运作,以提高中国财政扶贫资金的效益,并确保中国扶贫工作的顺畅开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2020年的临近,我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扶贫攻坚的工作重点。当前我国深度贫困攻坚的难点在于,自然条件恶劣带来的扶贫工作困难、深度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困难、贫困人口的结构变化造成的工作困难、脱贫人口容易返贫的难点、边疆地区肩负安全稳定和脱贫致富双重任务的难点。针对攻坚深度贫困的难点,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加强社会参与和环境保护。2020年后扶贫开发的战略方向则要放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筑牢脱贫基础;注重精神扶贫,加强社会参与;实现生态扶贫与绿色发展相协调,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整体注入到精准扶贫过程中,让生态环境优势通过科学的产业开发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等具有生态经济价值的发展成果,进而带来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耕农的贫困始终是困扰北魏政权的重要问题。北魏自耕农来源的多元化与致贫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北魏自耕农负担不断加重。北魏自耕农的贫困与贫富差距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北魏制度设计的缺陷。北魏政权为防止自耕农贫困而采取的赋税蠲免、灾伤赈济以及税率调控等措施仅是头痛医头之举,并未从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也无法从根本上缓解自耕农的贫困。这最终导致了北魏的衰亡。  相似文献   

19.
构建可持续扶贫模式 治理农村返贫顽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反贫困斗争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是脱贫人口又返贫的现象一直存在,它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进程的顽疾.导致农村返贫现象的主要根源在于"主体、供体、载体"三者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因此,构建"主体-供体-载体"三体均衡、三位一体的可持续扶贫模式是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持续脱贫与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贺尊 《江汉论坛》2004,(7):9-12
现代经济学的贫困是由伦理缺失造成的。虽不能说没有伦理考虑就必定使经济学失效,但现代经济学对“自利”阐述的偏见、对“斯密问题”的曲解、对“工程学”方法的泛化,导致了经济学因伦理缺失而贫困。现代经济学研究只有融合了伦理学,才能通过更多、更明确地关注影响人类经济行为的伦理智慧而施展其“魅力”,才能为提高经济政策的伦理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