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承古代语言学研究之文风,民国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史上具有无异的学术权威与历史痕迹;启学术后藻,民国语言学研究引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并体现了民国语言学发展的三大学术特点及矛盾:(1)强语音研究与学术实用倾向的矛盾。清末之前,语言学研究主要为"解经"服务,自清末开始,注重实用成为趋势,而语音研究与实用学术并无直接关联,民国语言学研究却仍有很强的语音研究倾向。(2)主流学术机构语法学研究缺乏与民间语法研究火热的矛盾。民国时期,语法学受官方学术冷落,而作为"民间学术",语法研究却堪称近代学术的一大亮点。(3)"语言"系统与"文献"渊源的矛盾。民国时期,语言学与文献学的界线存有诸多模糊之处,"考证类"文献的归属也是一件"麻烦事"。事实上,文献问题本无碍,因为中国语言学原本就包含有文献渊源。  相似文献   

2.
在鲁迅精神史上,民国理想和"民元记忆"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精神事件,也是鲁迅创作深层意识中难以抹除的历史烙印。鲁迅先后创作的《药》、《头发的故事》、《阿Q正传》三部与民元革命相关的小说中,分别塑造了的夏瑜、N先生、假洋鬼子三个面貌各异革命党形象。这三个革命党形象出现在民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体现出民国革命不同时期的革命观念和精神状况,成为鲁迅探讨民国理想失落和民国来源失传的形象表述。  相似文献   

3.
不废江河万古流——对颠覆鲁迅者的颠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秉持公心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反思是一项严肃而庄重的学术工程。然而 ,在解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思潮影响下 ,近来一些作家和批评家撰文情绪化地颠覆鲁迅。能对鲁迅说三道四、评头品足虽然是一种学术自由的表现 ,但学术自由是既有颠覆鲁迅者的自由 ,也有颠覆颠覆鲁迅者的自由。学术自由的土壤应该生长出枝繁叶茂的文化果实而不应该只是堆积文化垃圾。应该承认 ,鲁迅洞见中国文化、历史与社会的深度及其自由主体之存在的深度是 2 0世纪其他作家和当今那些以颠覆鲁迅为快意的作家们所不及的 ,因此 ,对于 2 1世纪中国文学而言 ,重要的不是怎样颠覆鲁迅 ,而是更深入地学习鲁迅并争取超越鲁迅  相似文献   

4.
李帆 《社会科学战线》2022,(1):89-99+282
清季民国之时,学界对清代学术史的研究较为充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胡适、钱穆等人的清学史论述成为主流,那些代表某一特定立场的著述却很少被关注,罗振玉的《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就是一个典型。《本朝学术源流概略》的撰述,不仅有突出的政治遗民和文化遗民色彩,而且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罗振玉固有的文化、思想理念以及对民国学风、世风的不满,回应现实的意味浓厚。相较于刘师培、王国维、梁启超等的相关著述,《本朝学术源流概略》坚守中国学问体系,以固有学术立场解析清代学术,西学成为排斥对象,与罗振玉的早年作为和交汇中西的其他专业著述颇为相异,这是他出于自身的文化、学术立场之考量而有意为之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回族学术社团作为民国回族社团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学术实践活动有创办刊物、阐扬伊斯兰文化、翻译经典、兴办教育等,成果丰硕。民国回族学术社团作为时代创举,有着鲜明时代特征。这场特定时期回族文化精英的时代自觉的文化自救实践,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内涵,鲁迅也许是自觉地将其学术思考输入到小说中去,以小说的形式表现学术思考的现代小说大师。 鲁迅小说与中国现代学术建设的紧密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鲁迅小说始终保留着对学术的发言权,其小说中的杂文化现象就是其学术思考在文体上的反映;二是鲁迅小说突出体现了晚清以来学术流变的纷繁内容;三是鲁迅小说对现代学术的迅速崛起,作出了极为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民国是中国学术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民国湖南学术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大批文史、哲学、法学、教育诸领域的大家。晚清以来史学独树一帜的学术传统得到延续,史学成为民国湖南学术的奇葩,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史学的影响巨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在学术研究中得以运用,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和文学研究成就;传统学术方法继续在学术研究中传承,在文字学、文献学研究中收获硕果;西方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和流派也在伦理学、法学、逻辑学研究中打上烙印;由此呈现了民国湖南学术的发展轨迹,并凸显其湖湘学术独特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鲁迅早年的地方体验与时代思潮保持着张力,受其影响并保持个性:支持地方自治,却疏离真实的地方政治;整理乡邦文献,却消解革命意义、坚持学术立场;质疑狭隘的省籍认同,却不迷信国族、世界等新的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9.
李德辉 《云梦学刊》2011,32(1):157-159
近年来,学术界随着古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学术史的研究也越来越热门,民国时期作为接续古今的过渡阶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民国学者专人、专书的论著,不断见诸报刊,出版界则频频翻印民国学术著作。与此同时,国内许多大学也开始开设民国学者研究课程,但却缺乏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和评论民国学术名著的全景式著作,  相似文献   

10.
域外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诸说中,在清末民初以来的中国知识界所流布的主要是拉克伯里的西来说、安特生的新西来说以及毕士博、滨田耕作的“渗入型”文明说。对于拉克伯里的西来说,出于排满、提振国人文化自信的目的,中国学人多有附和。五四之后,随着疑古之风兴起,拉氏西来说受到民国学人的质疑、否定与批判,并于20世纪30年代逐渐消失。安特生基于考古实物所提出的新西来说,虽不乏质疑者,但有相当的人持肯定或谨慎认同态度。至20世纪30年代末,伴随着考古挖掘的新进展和民族危机的加剧,新西来说渐为民国学人所普遍抛弃。中国文化系“渗入型”文明之说,虽受到民国知识界的一定关注,然由于文化民族主义渐成主导性思潮,其一开始即为民国知识界所质疑或否定。民国知识界对域外中国文明外来说之质疑与否定乃至批判所以呈渐趋普遍之势,既是学术本身发展所致,更主要的还在于文化认同危机使然。  相似文献   

11.
<正> 鲁迅不仅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与文艺的最早的认同者与引进者,而且离开这个大参照系,几乎不可能深刻准确地认识鲁迅的思想与文学。一、“西方最近思想”的认同与引进应该看到,和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想一样,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各个流派,也是作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对立物而出现的,也是对同时代文学艺术发生了深刻影响的二十世纪世界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潮不仅和同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潮隔岸对峙,而且它们内部的各个流派之间也互不相容,如同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相互驳难一样。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演出了二十世纪前半期世界文化思想史舞台上波澜壮阔的一幕。  相似文献   

12.
禹墨作为一个整体与鲁迅的关系研究先从精神联系开始。迄今为止,此研究局面还未彻底改变,这使鲁迅与禹墨的关系研究事实根基不稳。因此,鲁迅与禹墨事实关系梳理尤显必要。鲁迅的生活经历证实鲁迅与禹墨在事实上有多种渠道相遇,而禹墨精神作为绍兴的文化根脉在鲁迅儿时就植入其内心。通过全面的事实回归,鲁迅与禹墨关系的特别之处也呈现出来,这为深入分析鲁迅与大禹间的关系提供新启示。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被卷入的剽窃风波中,表现出了一种严肃而不忘严谨的认真态度.如果说严肃指的是直面问题、绝不宽恕的学术原则,严谨则指的是有理有据、严格论证的学术规范.如无前者,恶风猖獗,学术大坏;如无后者,播风弄雨,流言成灾.如果大家能有几分鲁迅式的道德耻辱感和学术精神,当下学界也不至于出现种种荒诞不经的怪现状了.  相似文献   

14.
薛其林 《中州学刊》2003,(1):120-123
民国时期 ,社会转型、学术兴盛、方法创新是三位一体 ,互为因果的。而学术方法上的东西、古今、各学科之间的多层次立体的融合与创新则无疑是推进民国学术进程的内在动力和代表民国学术的显著特征。从民国学术研究的实践看 ,西方传入的实证方法、诠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方法与中国传统的考据方法、义理方法、朴素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融合创新而形成的科学实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方法、直觉体悟方法构成了此一时期学术的主流方法。民国时期诸多知名学人在学术方法上都倾注了热情和自觉 ,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和运用 ,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正是学术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才铸就了民国时期学术上中西汇流、百家争胜的兴盛局面。  相似文献   

15.
《孤儿救祖记》是民国社会第一部取得轰动的国产影片,通过对这部影片展开研究,是一个了解民国社会的独特视角,而且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从这一视角对《孤儿救祖记》进行研究。本文通过《申报》现存的对该片的电影评论资料,探寻民国社会对《孤儿救祖记》的社会认同状况,分析这种社会认同背后的原因,也可以为当前传播媒体的电影报道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在笔者看来,韩石山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出版1是一本炒冷饭的书:书中的材料旧,观点也不新。当然,如果非要从这本书里找出“新”,也能找到。那就是作者韩石山对鲁迅的刻意贬低和打压。该书封面上有一句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鲁迅最不认同的声音。”在本人看来,韩石山先生对鲁迅的“最不认同”恐怕就是该书唯一的“亮点”、唯一的新颖之处。本来,鲁迅不是神,顶礼膜拜,显然不妥;但将鲁迅拉下神坛后,我们就可以对他任意贬低、随意打压吗?当然也不行。窃以为,批评鲁迅,可以,但心态要平和,下笔要公允。倘若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就抱着贬鲁褒胡的心态,那他得出的很多观点就很容易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17.
学术与政治,是萦绕在知识分子心头挥之不去的话题。作为现代史上的知识分子领袖,胡适的一生都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身陷季羡林所谓的"怪圈"之中,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文章联系胡适学术历程,从传统文化、现代哲学基础和身份认同等角度,对胡适学术与政治的关系给予新颖而全面的解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融合中西的义理阐释方法--以民国学术研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的义理阐释方法是在传统义理方法与西方诠释学方法基础上融合而成的.陈寅格的史学,钱钟书的文论研究等都运用了义理阐释方法.作为民国学术的一个主流方法,义理阐释方法融合中西、古今,整合诠释和实证,推动了民国时期学术兴盛与大师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正>北京:举办"唯物史观与民国学术及社会发展"研讨会12月1日至4日,"唯物史观与民国学术及社会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史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讲话。开幕式由中国史学会会长、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主持。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百余位学者参与了本次会议,围绕民国时期的学术体制和各学科发展,反思"民国范"与"民国热",就唯物史观的早期传播、唯物史观对民国学术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史家和史学等主题,分组展开了热烈讨论。与会学  相似文献   

20.
在笔者看来,韩石山新著<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中国友谊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一本炒冷饭的书:书中的材料旧,观点也不新.当然,如果非要从这本书里找出"新",也能找到,那就是作者韩石山对鲁迅的刻意贬低和打压.该书封面上有一句话:"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鲁迅最不认同的声音."在本人看来,韩石山先生对鲁迅的"最不认同"恐怕就是该书唯一的"亮点"、唯一的新颖之处.本来,鲁迅不是神,顶礼膜拜,显然不妥;但将鲁迅拉下神坛后,我们就可以对他任意贬低、随意打压吗?当然也不行.窃以为,批评鲁迅,可以,但心态要平和,下笔要公允.倘若作者在写这本书之前,就抱着贬鲁褒胡的心态,那他得出的很多观点就很容易失于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