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对于鲁迅与进化论关系的研究,学术界一直以来在方向上集中于鲁迅与严复或与《天演论》的关系方面,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严译《天演论》对鲁迅有绝大影响.这是对鲁迅进化论来源这一重要问题研究的欠缺.事实是鲁迅在留学日本之前,并没有通过严复真正达到对进化论的理解.鲁迅的进化论思想主要来自日本学术思想界对达尔文学说的引介,通过日语阅读日本学者介绍的进化论,特别是丘浅次郎的《进化论讲话》,鲁迅才真正达到了对进化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走近先驱者     
近年的鲁迅研究颇有些沉寂,这与80年代几近“显学”的位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些曾经在这一研究领域跋涉过的人士也时有这样的论调:鲁迅研究没有多少嚼头了,新的材料已难出现,新的发现更难。就鲁迅研究而言,目前的冷沉是有益的,不然,将鲁迅比附来比附去,于鲁迅研究何干!于学术何干!而且,另一面的事实是,在冷沉的背后,鲁迅研究在坚实地前进,平实而有见地的鲁迅研究论著时有面世,颇有影响,其中,关于鲁迅与五四文化之关系的重新反思、关于鲁迅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走向的研究、关于鲁迅心态和鲁迅精神结构的研究等方面都有所…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遗产与胡风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宇 《齐鲁学刊》2008,6(3):136-143
作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事件,胡风的悲剧与鲁迅的遗产密切相关:鲁迅生前结怨甚多,胡风承载了许多恩怨;在鲁迅精神已经不合时宜的时候,胡风执著地继承着鲁迅精神;在文学的发展日益远离鲁迅的时候,胡风执意坚持鲁迅的方向;在知识分子独立人格日益失去生存空间的时候,胡风仍然试图像鲁迅那样立足于文坛。这一切构成了胡风与时代环境的矛盾,从根本上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
鲁迅文学成因,不是多原点与一原点之间的差别,构成其要素是多方面的,这在竹内鲁迅那里,被当做事实来认定和考察。竹内好提出文学者鲁迅的形象,同时也是把鲁迅作为思想家来看待的。当各种要素被综合于鲁迅开始写作《狂人日记》这个时机时,文学者鲁迅那种源于对希望幻象的破灭而形成的绝望,就成为其思想的根柢。在对"幻灯事件"的异乎通常的解释上,竹内好是把它作为形成绝望的一个要素来加以考察的,却并不违背事实。以反抗绝望为其思想根柢的鲁迅,真正地肩负起了民族解放和思想启蒙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废名     
鲁迅和废名的关系,是鲁迅与其他现代作家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关系.研究鲁迅与废名的这种关系,对于认识鲁迅的创作与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很有益的.本文想就这一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鲁迅早年提出"迷信可存"的意识中,体现出他对民众精神世界的关注。这一从"民间信仰"出发体会民众精神状态和表达方式的视点延伸到鲁迅随后的一系列创作和文章中,由此构成其作品中一个特殊的"鬼神世界"。通过书写"鬼神",鲁迅一方面挖掘、呈现隐含在民间信仰背后的民众真实的精神状态、世界观,另一方面将看上去有悖现代思想体系的"鬼神世界"反向利用为对"近代主义"思想危机和精神弊端的参照和批判。鲁迅对"鬼神"的书写、对民众精神的把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他每一时期的现实感觉、现实问题构成密切的张力关系。它们既作为一种批判资源又作为精神的安顿场所而存在于鲁迅的思想中。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文化遗产与当代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漱渝 《东岳论丛》2004,25(2):40-46
文化遗产的研究通常包含着纯学科研究与该学科当代性研究这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纯学科研究可以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 ,当代性研究可以使该学科在不断阐释过程中得到价值增值。综合运用文学研究和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尝试对鲁迅的政治观、道德观、文艺观进行当代阐释 ,并澄清一些背离鲁迅生平事实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鲁迅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密切的精神联系,佛教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精神气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广泛地渗透进他的学术研究和创作中。因此,探讨作为思想家的鲁迅的独特的人格就力时,不能忽视佛教文化对他精神世界尤其是前期思想的深刻而复杂的影响。鲁迅与佛教的关系虽然可以追溯至童年时代,但他真正开始接触佛学却是在留学日本时期。当时他师从章太炎,受其影响,开始对佛学研究予以重视。留日之初,鲁迅和当时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对近代科学和工业文明抱着极大的热情和期望,以为国家振兴在此一举。但…  相似文献   

9.
许可 《东岳论丛》2024,(1):109-114
1920年中国新文学诞生之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期间,鲁迅的作品及其精神思想传播到殖民语境下的中国东北、台湾地区,对当地的文学文化、思想政治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思想体系和创作实践具有反殖民内涵。在对鲁迅精神资源的汲取上,两地从启蒙与国民性批判、左翼文学和乡土文学三个重要方面受到共同的启发与借鉴,并以在地化的形式将其转化为殖民抵抗的精神资源。尽管具体语境、过程与方法各有不同,但都对鲁迅的精神思想资源进行了本土化转化与价值重释,最终致力于反抗殖民统治、表达民族意识。鲁迅精神资源在这两个地区的传承与发展,有利于促进鲁迅研究和殖民地文学研究的视野向更深更广的层面迈进。  相似文献   

10.
文章把鲁迅置于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中,与孔子比较,确立了鲁迅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独立地位;分析了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及鲁迅与中西文化传统的渊源关系,并介绍鲁迅研究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中国鲁迅研究中的焦点是关于鲁迅的纪念性文章,主要围绕着如何走进真实鲁迅和呼唤真实的鲁迅.在鲁迅作品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小说整体性研究,对鲁迅翻译的研究加强了.在比较研究方面.鲁迅与古代作家的关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得力于王吉鹏及其一批研究生.生平研究方面,鲁迅厦门时期的生活受到关注.鲁迅的当代价值及意义是争论的热点,这方面仍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2.
支克坚先生的鲁迅研究,是在中国绝大多数研究者企图运用"新理论"与"新方法"打造"惊世骇俗"宏论与独创"一家之言"进而谋取鲁迅研究新进展的时候,能够始终坚持一种特立独行的艰难还原研究与独异思潮研究,从鲁迅文本出发,执着于历史的与现实的标准,锲而不舍地在中国现代各种文化思潮的比较中尽力写出一个真实的鲁迅,既不赶学术潮流又不用时髦理论,从实证角度艰难地还原由于各种原因而被不同程度歪曲了的鲁迅.支克坚是一位既在过去的政治革命话语里又在当下的后现代语境中艰难剥离文化元素的具有特别研究思路与事实雄辩能力以及坚持自己眼光的学者,他真正继承了鲁迅独行特立的精神,其研究在中国鲁研界乃至整个学术界是少有雷同的独异思路与别样眼光.  相似文献   

13.
近80年鲁迅文学翻译研究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玉 《社会科学研究》2007,9(3):181-186
鲁迅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学创作、学术研究、文学翻译,但对鲁迅的文学翻译,学术界却研究得非常少,也不重视。大致说来,迄今鲁迅的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鲁迅与外国文学的关系;鲁迅的翻译理论;鲁迅的翻译实践。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回顾和总结近80年的鲁迅文学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无疑是旧家庭的叛逆者。他渴望着理想与光明,但由于来自旧的营垒,又难以摆脱旧的文化传统与伦理感情的联系。他既背叛了旧的传统,又不属于新的时代。他"在"而不"属于"两个时代,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在现代作家中,他的思想性格最为丰富复杂、精神心理最为痛苦和孤独。鲁迅笔下叙述者"我"作为叛逆知识分子与作者本人在精神性格上构成了一种异形同构的关系,叛逆知识分子的反叛与妥协、决绝与眷念、绝望与抗争的思想和心理矛盾无疑是鲁迅的精神自叙传。  相似文献   

15.
论鲁迅《野草》的原罪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于“看清自己”、调整自我的需要 ,鲁迅写作《野草》 ,开始了一场惊心动魄、痛苦寂寞的心灵搏斗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展露出鲁迅繁复而沉厚的精神和心理趋向 ,原罪意识就是这诸多倾向之一。它包含着这样的内容 :因为现实的变动和刺激 ,鲁迅看到了自我局狭的现实存在和悲剧命运 ,这造成了鲁迅的自我失落和分裂 ,并因此引起了鲁迅对自我的反复拷问和审判 ,———这是一个困缚于现实中的自我 ,不仅与旧世界有着内在的关系和联系 ,而且简直就是它的“同谋” ,由此产生了鲁迅的原罪意识 ,———一个社会叛逆者对一个社会生存者的审判。对《野草》原罪心理的分析 ,是被漠视的 ,几乎没有人触及 ,因而也就没有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萧红的关系尽人皆知,他们被称之为文坛上的"父与女",萧红可称之为鲁迅的"嫡子".萧红在最初的创作中表现了自由主义作家的立场,但受鲁迅影响以后自由主义立场减弱.张爱玲没有萧红和鲁迅之间的亲密关系,但其创作却也明显表现出了对鲁迅精神的承继性,在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是鲁迅的"庶子".但张爱玲的创作不但遵循鲁迅精神而且还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魏绍馨同志在鲁迅研究领域相继发表了《“学洋务”过程中的思想矛盾——关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对话之一》《“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议》《鲁迅小说研究视角的转换》等文,对一些有关鲁迅的问题提出了“新议”,其探索精神令人钦佩。但读过他这几篇论文后,觉得他始终贯穿着这么一个观点:鲁迅早期(本文特指辛亥革命前)是反对、漠视政治革命的。由于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鲁迅前期功过是非的客观评价,故敢就此发表一点异议,以就教于魏绍馨同志并诸方家。  相似文献   

18.
<正> 近来有人指出:在我们面前站立着两个鲁迅,一个是历史上有血有肉的鲁迅,另一个是鲁迅研究者笔下的经过种种描绘的鲁迅。这的确是事实(当然后者已经不只一个鲁迅了)。从道理上讲这二者应当是统一的,研究者笔下的鲁迅应当反映历史上鲁迅的真实面貌。可是,  相似文献   

19.
鉴于鲁迅的特殊身份,对20世纪中国文学精神品格的反思与检审,无论如何也绕不开鲁迅这个巨大存在。本文试图以一个新的角度反思鲁迅精神世界某些精神质素的欠缺,并希望能初步阐明这些欠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走向和内在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20.
茅盾先生曾在《最理想的人性》中提示我们:以鲁迅关于国民性的问题的探讨作为准确理解鲁迅的视觉,“也许比从其他方面下手,更能把握到鲁迅思想的中心。”(参阅《茅盾论鲁迅》,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77—81页)研究鲁迅的文艺观,茅盾的方法也同样适用。鲁迅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并为此奋斗了一生,根本的原因是要改变国民精神。作为一个启蒙主义的文学巨人,此后凡三十年,他的文艺观念的发展、演进直至走向马克思主义,以及他在文艺创作实践中所获得的惊人的成就,始终都是与这一初衷紧密联在一起的。有起伏,有嬗变,但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