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六书”理论体系中“形声”和“假借”之间存在着名称条例相互错乱的矛盾:“六书”的“形声”在构词上应是动宾结构,与“象声”、“相形”、“象事”、“家意”是同构关系;而按传统的“六书”说理解,却是并列结构,即“形十声”,这是一个明显的矛盾,“形声”由此而误入歧途,错领了本该属于“假借”的条例,同时,“假借”只好削足适履地被错置于本是属于“形声”的条例之前。这种鹊占鸠巢,张冠李戴的错乱,造成了许慎“六书”内部以及它与刘歆、郑众“六书”外部之间的矛盾和混乱,致使“六书”理论在整体上与汉字孽乳的实际历程不相符,所以,必须对经典的“六号”理论进行逻辑上的修正和清理,只有还“形声”以本来面目,“六书”理论体系固有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才能得以呈现,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汉字的属性是极为关键的。  相似文献   

2.
“肯定”就是要承认,发现,确定学生的能力和成绩,并给予鼓励,不轻易地进行否定和批评;“肯定”式教学法就是在美术技能课中,教师一要“肯定”画,二要“肯定”人,三要“因材施肯”.“肯定”画,首先要善于鉴赏学生的画,其次发现学生的画有创见应给予“肯定”,再次学生的画很差也应给予“肯定”;“肯定”人一是为了树立学生的自信,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二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三是为了唤醒“沉睡的力量”,“因材施肯”就是根据学生性格和气质,兴趣和爱好,能力的高低等方面的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相似文献   

3.
笔者基于翻译的“符号转换”和“意义再生”的“跨文化交际”性质,从认知与交际的功能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以语言文字“心理剖析”先明行文“心理事实”的“剖析论”与以“语用推理”确定行文“最佳关联”的“关联论”在本体论和方法论阐发上的殊途同归。论证了行文“心理事实”的“剖析”结果与“最佳关联”的“推理”结果,都是语言符号转换的“依据”和意义再生的“本源”,旨在揭示“剖析论”高屋建瓴,“关联论”条分缕析,所遵循的都是以原文意义“再生”为取向的“忠实”原则。“剖析论”与“关联论”一样,对指导翻译和翻译研究与批评具有潜在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4.
牟宗三以孔子“仁”的“觉”、“健”特性为逻辑起点,“践仁”以接契“天道”,并以孟子的“不忍人之心”,宋明儒的“仁心性体”释“仁”;不仅如此,他还把基督教的“上帝”和康德的“自由意志”比作“仁”,将“仁”视为生天生地的绝对形而上道德本体,并从中开出现代民主和科学的外王来。这为后人研究“仁”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只有深入开掘儒家“仁”学传统,将“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并作出西学的创造性诠释,才具有方法论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切实有效地为构建现代新儒学服务。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送客南迁》诗中“飓风子里黑, 草四时青”的“ 草”,一般注家引用前人注解为“山菜”,这是错误的。“ 汉”本义是一种山菜,也表示一种草药“ ”,即“五原之韭”。白居易借此字的形体和读音来表示一种新的意义——“荨麻”,宋人张邦基承用,李时珍《本草纲目》将“ ”视为“荨”的异体字,这样“ ”字就获得了第三个意义:“荨麻”.同时,“ ”和“荨”两字的读音和意义也产生了感染和混同,现代汉字“荨”行而“ ”废,个别字典把“ ”作为“荨”的异体字。诗中“ 草”应为“荨麻”,是一种毒草,这样解释才符合诗歌的整体义蕴。  相似文献   

6.
和谐校园应包括“事和”、“人和”、“境和”与“人与境和”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当前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中还存在不和谐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师生员工齐抓共管的局面,更好地促进“事和”、“人和”、“境和”与“人与境和”,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认为, “物” (器) 包涵“可见之实” 和“可循之恒” 两方面,故“道” 由“物”而显,而“物”的生成变易皆依循于“道”。“物” 实是阴阳之混合者。在大化流行(道) 之中,阴阳体量的多寡和老稚、阴阳动静的时机和规律构成了“物” 的生成和变化的多样性,也体现了“阴阳”自身的制式和作用。亦可说,道发挥着对阴阳的“主持” 和“分剂” 之功用,或阴阳的相互作用借由“物”而显明了“道”,故“道” 与“阴阳” (物) 相互以对方为“体”。“道” 与“器”之分源于不同的识度,实是对具体的某一统一体的不同方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右”原始词作“右手”或“右边”讲,古读上声。“右”和“又”同词,但是中古人作注时“右”作“右手”和“右边”讲读上声,“又”作此义讲读去声。从语言的角度说,作“右手”或“右边”讲的“右”不论写作“右”还是写作“又”,都本读上声。“右”的滋生词,作“扶持”“帮助”讲,则读去声。“右”的变调构词当来自上古,甲骨文即有变调构词,至迟晚唐以后,“右”的原始词的读音开始向滋生词读音混同,如同今天的读音。  相似文献   

9.
“三戒”之说,“屏四恶”思想,“绝四毋”之说,“尊五美”思想和“三贵之道”是儒家“德性”智慧的结晶。现代企业“形象管理”理论认为,成功的企业管理是由管理者的内在道德素质和外在礼仪形象决定的。打造企业家的“道德形象”,实施“自我管理”,应当从儒家“德性”智慧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when和which在英语学习中有多种意义的解释,when除了用作名词或代词外,通常被用作疑问代词或关系副词,译为“什么时候”或“当……时候”,“尽管”或“虽然”,“既然”,“由于”或“因为”,“一旦”,“如果”,“正当”,“每当”,“当……之后”,wich用于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时,可据上下译为“从而”,“但是”,“因为”等表示汉语中的状语,本对when和which特殊的用法和翻译作了一些介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毒奶”、 “小奶狗”、“小奶音”等含“奶”语词在网络中频繁使用,这些词中的“奶”发展出“加血”、“预测”和“可爱”等新的语义和用法。从历时角度出发,探讨“奶”字古今字义演变,以及“加血”、“预测”和“可爱”的新义用法,从隐喻、联想和语言主观性发展规律等方面探析其新义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张载“性”说的辨析,揭示了“性”范畴的基本含义,“性”说的内矛盾:即宇宙“气”本论的“性即天道”的“性”和人类学“性”本论的“性”的矛盾;这一矛盾外在地表现为守宙“气”本论和人类学“性”本论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二程的“理”本论中得以克服,所以,关学“洛学化”并非偶然,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13.
“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相似文献   

14.
刘树勇先生认为报道摄影“最本质的和最重要的功能”是“真实地呈现对象”,因此,报道摄影中“没有个人”,也“没有艺术”。然而,报道摄影的“呈现”要以影像对客观时象的“观看”和“言说”为基础,所以,从理论上或报道摄影的实践上来看,我们都不能否认它具有“个人”和“艺术”的成分,既要反对将报道摄影个人化、艺术化,又不能因此陷入客观主义。  相似文献   

15.
庄子哲学中“道”既存于本体世界又存于经验世界,这造成了“道”在两个世界的“割裂”,从而相应地分成“道之真”和“道之气”两个方面,进而,这种“割裂”被带入其人性论中,造成人性的“割裂”,则其人性相应地分成“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这两方面相互制约和斗争,构成了人性的内在矛盾。庄子在《渔父》中提出“法天贵真”思想,分别从本体层和经验层来解决此人性矛盾,从而既使“人性之真”和“人性之气”形成了良性互动的人性论图式,又使得生活在经验世界的个体人超越为体道真人。最终,在人性和人生两方面实现了由人向“道”的回归,也使庄子哲学得以完整。  相似文献   

16.
冷战后的世界大势是“战”还是“和”?是“和战”、“两个新的冷战”,还是会回到“热战”?是“冷和”,还是“热和”?我认为,走出冷战之后的世界大势,从总体和主流而言,是“和”而不是“战”;“和”有“冷和”、“温和”、“变和”,应努力实现“热和”、“续和”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梦” 主要目的之一,那么民族复兴在经验感受上会给予人们什么样的形象呢?这显然属于政治美学所要探索的重要课题。从政治美学视角考量的话,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形象呈现上就是民族威仪的建构,其具体内容表现在“威” “德” “文” 三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一个复兴民族的民族形象。“威”表现为中华民族通过强大的国防和经济实力彰显出来的民族威严,“德”表现为中华民族乐善好施的民族精神, “文” 表现为中华民族偃武修文的民族风尚。民族威仪是“威”“德”“文”共同作用的统一体:“威”不是“文”“德”的对立存在物,基于“文”“德”的“威”必然带来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盛; “德” 既是对“威” 的规定,又是“威”的手段和目的,“德”亦可生“威”; “文” 则是“威” 和“德” 的外化和昭示。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民族威仪的根本特色。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里存在着“错叠”和“套叠”现象。由实词和实词性词语组合而成的句法结构,如主谓结构、偏正结构、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这些结构一般说来分两个部分,姑且称前一部分为“甲”,后一部分为“乙”。当一个句法结构A(包括“甲”、“乙”两部分)其中一个成分(“甲”或“乙”)是由该类型(与“A”同类型)的句法结构充任(这个句法结构的两部分相应用“甲”、“乙”表示),这就形成了“错叠”和“套叠”现象。“错叠”和“套叠”总是相伴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孟子·梁惠王上》“乐岁终身饱”的“饱”,一直被误解为“吃饱”。由此这句话的“终身”及同篇“乐岁终身苦”的“终身”歧解纷出,“苦”也或被误解为“饥饿”,实均未达原义。《孟子》的这两句话,对比人民在“明君”和“今君”统治下的不同生活状况,“饱”、“苦”和“终身”的着眼点不单在食物一方面,而在于衣、食两方面。其意思分别为“丰足”、“痛苦”和“全身”。“乐岁终身饱”和“乐岁终身苦”的意思是:好年成全身衣食丰足;好年成全身缺衣少食痛苦  相似文献   

20.
在湖南宜章新田土话中有一些名词词缀,如一般名词后缀“子”“头”,表性别的名词后缀“公”“婆”“牯”“嬷”“每”“佬”,时问名词词缀“晡”“前”,方位名词后缀“背”等比较有特色。文章将描述这些词缀在新田土话中的使用情况,并与普通话和周边方言做比较。通过比较发现,这些词缀有其本身的特色,也因为语言接触的原因,与周边方言和普通话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