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玄烨吸取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德主刑辅”的思想,为维护、巩固满清少数民族政权,提出“以教化为先”、“尚德缓刑”的治国指导思想。对官吏、百姓包括满清贵族实行教化,教化的主要内容是“孝”、“梯”观念和“度制”。目的在于维护家族和睦,树立符合统治需要的尊卑等级观念。玄烨为使臣民接受教化,提出“阜民”、“安民”思想并付诸实施,为教化提供物质保障。在注重教化的同时,玄烨也重视法律的作用,提出“宜用威者慑之以威,宜用恩者慑之以恩”的统治方法,用法律手段尤其刑罚制裁不接受教化的人,以强制力保证教化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论孔孟的教化思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李建 《齐鲁学刊》2006,(4):11-15
教化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儒家教化思想成形于孔子、孟子,他们在继承和发扬西周以来礼制原则和道德思想的基础上,首先比较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以“德”“礼”为核心内容、以“明人伦”为基本出发点的道德教化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两千多年来道德教化思想的基本内容。而且,随着西汉以来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的道德教化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整个中国社会。孔孟所开创的儒家教化思想的许多方面,对于当今的社会教育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构建,对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及其有效运作,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谢嘉 《河北学刊》2004,24(4):158
1938年 10月 ,侵华日军占领武汉、广州后 ,中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日本华北方面军于 11月提出主张 ,要“思想对思想”地进行所谓“思想战”。 194 0年 3月 ,制定了《华北地区思想战指导纲要》 ,并印发到下属基层 ,付诸实施。日本“思想战”的要点是 :向华北民众宣扬做“新民”的思想 ;树立“灭共亲日”的思想 ;鼓吹中日携手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思想 ,等等。其思想教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妄图瓦解华北人民的抗日意志 ,泯灭中华民族以爱国思想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实现占领中国、建立日本大东亚帝国的野心。什么是“新民” ?由日本华北方…  相似文献   

4.
宋明时期儒学理论形态从程朱理学向阳明心学的转型,道德教化的路径从“外烁型”向“内化型”的转型,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导力有借鉴意义.阳明心学对程朱理学的理论革新中形成的“心理合一”、“物我合一”、“情理合一”、“知行合一”的道德教化思想启示我们,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实际出发,要使核心价值观保持应有主导力,在思想内化的路径上也要实现多方面的转型:要从立足抽象的宏观的超群的对象向立足具体的当下的个体自主的对象转型;要从突出为国为民的理想境界向为国为民与为家为已并重的现世境界转型;要从着眼为了抽象的未来的整体的利益向具体的现实的日常的利益转型;要从“崇尚先进”的圣贤路径向“凡圣平等”的世俗路径转型.  相似文献   

5.
控制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和环节,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涵义,其对象也包括对于人、事、物和行为等因素的控制.儒家管理哲学指向的乃主要是对人的控制.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实际上一语道出了儒家管理哲学的核心和基本原则就是“德礼之治”,而其社会政治控制则亦由此演绎而来:(一)注重德礼引导教化的事前控制,而不十分重视以政刑惩诫为内容的事后控制;(二)强调以“德”为内容的内在控制与以“礼”为内容的外在控制的相互结合运用;(三)以“克己复礼”为工夫的个体控制和以社会教化为功用的群体控制的相互参照.  相似文献   

6.
通过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归纳,认为诗大序是以对《关雎》的解说为例,阐明其美刺教化的核心思想。而其教化思想又贯穿于小序中,并得到进一步深化。小序以风雅“正变”体现美刺,注重德行、伦理、礼仪教化,具体阐释了诗大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双向互动的诗教理论。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黄宗羲面临国破族亡的社会现实,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弊端,扬弃先儒的思想,结合时代特点,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化思想,而追溯其教化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是“理气合一”的本体论依据,“心性合一”的人性论依据,“天下为主,君为客”的社会政治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忻 《重庆社会科学》2007,(3):35-41,58
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二程并非绝对地排斥文学,他们是要求把文学规范在“教化”“、礼义”的范围内,所以提倡“诗合教化”和“合道之文”。本文从二程的本末思想、对作者修养情性的要求、以及文质关系等方面探讨了二程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祁海文 《阴山学刊》2002,15(2):37-41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教化观念 ,并从内在心性修养方面发展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孟子美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 ,以“德教”为中心 ,特别重视内在道德情感的自觉培养 ,并与“性善”论和“仁政”学说相联系对礼乐的审美教化作用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孟子的“引《诗》论教”和“说诗论教”发展了孔子的“诗以义为用”的“诗教”倾向 ,具有明显的义理阐说意味。  相似文献   

10.
“教化”与“美育”,是两个意蕴不同的审美范畴。它们凝聚着不同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教育思想的精华,在中国美学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教育思想,在世界美学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它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化解为人们内心情感的自觉要求,变“绝对命令”的他律为“习成而性与成”的自律,让人们象“好色”那样去“好德”。而要作到这一点,就要提倡“教化”。通过其“入人也深,化人也速”的作用,去“道(导)乐”,去“制欲”。毋庸置疑,过去人们往往过多地指责“教化”,  相似文献   

11.
“教化”是儒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但儒家教化的形上学基础是理性人文义的“哲理”,而不是单纯信仰义的“教理”。儒学并未独创一套为其自身所专有的仪轨系统,它所据以施其教于社会生活的仪轨系统,就是作为古代中国社会普泛生活样式的“礼乐”。这种不断经由儒学形上学诠释、点化、提升的礼仪和礼乐系统,具有一种因革连续的历史变动性和对其他宗教生活样式的开放和包容性。它与一般宗教仪式、仪轨系统所特有的固定性和排他的性质,有根本性的区别。儒学的教化,可以称作是“哲学义的教化”。儒学作为“哲学”,其思想的视域是实现论的而非认知性的。  相似文献   

12.
从《郁离子》看刘基的治国方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基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的重要谋臣,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郁离子》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而且也是一部蕴涵丰富的政治思想论著,从中可见作者全面系统的治国方略。其治国的基本思路是“对症下药”,为明王朝开具的总药方是“以大德勘大乱”,基本国策是“以德养民”、“以道任贤”,而关键在于吏治和人才。  相似文献   

13.
所谓道德教化,是指道德上的先觉者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要求,通过官教或身教等多种方式对其他人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促使其将这些准则和要求纳入自身的道德品质结构,实现向善弃恶变化的一种活动。长期以来,人们较注重对于儒家的道德教化思想研究,而认为道家主张“绝仁弃义”,“行不言之教”,因而不提倡道德规范,不要进行道德教化。这些误解妨碍着人们全面地理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的道家思想,不利于我们发掘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4.
“礼乐教化”是贯穿于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特有的意识形态现象。作为维护传统的宗法等级专制政体的思想统治工具,它起源于先秦儒学以仁义道德和宗法伦理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随秦汉统一的专制君主大帝国的建立而昌盛,经过历代思想家充实发展,在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领域内,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秦汉时代是中国的“大一统”政治的滥觞期,在这个阶段奠定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模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乐教化”也不例外。陆贾和贾谊作为汉初有代表性的政治理论家,在当时的礼乐教化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应进一步拓宽思路,可借鉴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深入思考,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中,灵活运用“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为基层改革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东汉王符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进行探索,从其“以民为本”的思想以及“以学为基”的教化思想中,探寻其社会统治思想主张,以期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7.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关心社会,似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哲学工作者对社会的关注,根本自的的是在于对社会的批判。以存在主义为主导的当代人文哲学思潮,其生命力就在于对现代人生存情态的批判,而以分析哲学为主导的当代科学主义思潮,其深刻之处就是彻底清理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它们的社会功用,不啻为哲学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思想的启蒙不同于文化的启蒙.思想的  相似文献   

18.
刘顺 《天府新论》2020,(3):24-34
儒家的伦理教化并不以规则或律令的“强制”与“命令”为主导,而倾向于在道德的示例中为他人确立可以取效的行为典范,在事态中生发道德感动,并由之产生自然而然的道德教化的效果。教化的要点,不在于给出一种生命理想完满的状态,而是在于对他人、它物的关切中,彰显生命的道德责任,并由之提示生命向善对于生命本身的成就。陈子昂在中古诗学中的意义,自儒家传统诗教视角而言,乃是在晋宋以来诗歌新风习的强势之下,重新倡导一种以道德教化为根本追求的诗歌创作。故而,在特定的意义上,陈子昂的复古自然会更着力于道德教化的效应,并因之影响书写形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邱琳 《船山学刊》2009,(4):71-74
董仲舒的人性论,借用“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以阴阳释性情,确立了性情的本体地位;以善恶论人性。阐明了人性与善恶的辩证关系;以“中民之性”为立论基础,论证了王道教化的必要与可能。量仲舒使儒家的教化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在儒学发展史和整个封建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人性善或人性可以向善为前提的道德教化是儒家一贯的政治主张,但是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与教化思想充满了理想化和批判性的特点,并不符合社会现实,所以其必须经历一个自我调整的过程.在宋代,由于历史社会条件的变化,儒家的人性论和教化思想变得更加理性、现实,并对宋代法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