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宇 《理论界》2013,(4):138-140
本文对苏珊.邓恩的《姊妹革命》一书进行分析和评价,认为该书通过三个方面比较了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革命,一是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二是两国的革命领导者是不同类型的人;三是两国对待自由、冲突与一致的态度背道而驰。邓恩的分析比较详实有理,但个别论述却有失公允,比如否定了启蒙思想家们的贡献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依据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讨论了她所理解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那些创立了共和国的"革命者"是如何既出于"反革命"(压制或制止革命)的现实需要,又同时想不断挖掘出共和国本身就蕴藏着的"革命精神"(自由与创新精神)这二者间的矛盾的.区分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比较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是阿伦特与托克维尔有关论述的重点;而本文作者的意图,不过是想通过厘清概念来推进哲学研究的深化而已.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依据汉娜·阿伦特的《论革命》一书,讨论了她所理解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那些创立了共和国的“革命者”是如何既出于“反革命”(压制或制止革命)的现实需要,又同时想不断挖掘出共和国本身就蕴藏着的“革命精神”(自由与创新精神)这二者间的矛盾的。区分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比较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的不同是阿伦特与托克维尔有关论述的重点;而本文作者的意图,不过是想通过厘清概念来推进哲学研究的深化而已。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在晚清风雨飘摇的革命危机中,首举反抗满清专制主义之义旗,引领了现代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他所倡言的中国革命,以美国革命为典范.他认为,美国革命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而法国革命则是一次不成功的政治革命.美法革命之成败,不关乎其领袖品德之善恶,而关键在于其全国民众的“习尚”.美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方自治的传统.孙中山进而借鉴美国和法国经验,构想了中国政治转型之“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革命程序,旨在通过革命政府指导国民实行地方自治的“训政”为政治转型的过渡阶段,为共和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读钱满素教授《美国革命——一个半世纪的前期准备》(见《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2月上半月期),文中推介了美国学者苏珊·邓恩(Susan Dunn)写的《姐妹革命——法国闪亮,美国阳光》,推为“精彩的尝试”。这本书所涉内容(18世纪后半两个影响深远的大事: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  相似文献   

6.
革命:在巴金的历史叙事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若涵 《东南学术》2002,(4):135-141
论文对巴金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历史小说进行重新解读 ;通过与同类题材文本的比较 ,提示出巴金历史叙事中“革命”情结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7.
与法国革命相比较,美国革命呈现出平稳无反复的特点,其创建的共和体制有序而持久。追根溯源,这两次发生在同一时代、追求同样理想的姐妹革命之所以表现如此不同,还在于革命是发生在两个具有不同传统的社会。美国革命的稳健源于一个半世纪的自治传统及其造就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8.
与法国革命相比较,美国革命呈现出平稳无反复的特点,其创建的共和体制有序而持久.追根溯源,这两次发生在同一时代、追求同样理想的姐妹革命之所以表现如此不同,还在于革命是发生在两个具有不同传统的社会,美国革命的稳健源于一个半世纪的自治传统及其造就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9.
与目的论历史哲学家不同,阿伦特将革命视为一种具有"开端启新"潜质的断片的历史现象,因而乐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革命,揭示被历史必然性遮蔽的革命精神,表达自己所服膺的古典共和主义政治理念.在这种理念观照之下,阿伦特看到,由于社会问题介入革命进程,致使法国大革命偏离了其最初的自由立宪政治目标,也使人们对现代革命(包括美国革命)的理解,陷入历史必然性的窠臼.同样地,也正是社会问题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介入,革命者就用具有绝对主义特质的人民原则代替分权制衡的共和原则,致使革命以自由立宪始,以君主复辟以及政体的反复更迭终.而美国革命则"幸运地"遵循共和主义的建国原则,实现了自由立宪的革命目标.但是,由于革命后遗落了共和政治所需的广泛的公共领域,作为自由之真谛的人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因此失去了依托,属于社会领域的私人幸福取代了公共精神,最终也失落了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0.
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曾经经历了一场“史学革命”.这场“史学革命”,涉及方面众多,但主要表现在:形式上,与文学、艺术逐渐分离;内容上,更加注重人类活动和民族风俗;方法上,与法学相结合,追求数据档案的精确,寻求事件发展的因果.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革命,使法国继意大利之后走在了时代前列,在17世纪前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兰西史学传统.这不仅为法国造就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历史学家,也为法国成为近现代史学大国奠定了基础.这场史学革命,无论对探讨西方史学的科学化途径,还是对考察近现代西方史学的历史进程,其意义都是非凡的.  相似文献   

11.
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提出了用美和艺术的审美教育,来代替法国大革命式暴力革命的想法,被法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朗西埃称为"审美革命".在朗西埃看来,审美革命能更好地改造社会,以达到社会的平等.审美革命是一种超越了政治革命的人性的革命,是以"自由游戏"来消弭利益和权力的政治革命的革命.实质上,审美革命并不能完全代替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但是,在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完成以后,在人民掌握了政权以后,审美革命就可以大展宏图,改造人性,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达到人民的真正平等、民主、自由,继而建设人类的共产主义大同社会.  相似文献   

12.
近读钱满素教授<美国革命──一个半世纪的前期准备>(见<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2月上半月期),文中推介了美国学者苏珊·邓恩(Susan Dunn)写的<姐妹革命──法国闪亮,美国阳光>,推为"精彩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王克霞 《兰州学刊》2010,(9):222-22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沂蒙地区,放足、剪发等女性身体的变动,包括生育在内的特有生理现象,甚至于女性肉体本身都成为了革命策略的一部分。沂蒙妇女身体的变动正是革命所精心策划的,其目的就是要唤醒妇女作为"社会人"的意识,实现女性形象由家庭角色向社会角色的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4.
"不断革命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并非意味着激进,而是代表一种彻底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的革命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否定过这个理论,其实际作用还在苏联和中国革命成功的历史事实中得到证明,当今中国改革发展也仍然需要这个理论。对"不断革命论"进行再认识,可以在方法论上提供启示:研究马克思主义既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去理解,又要结合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去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树立科学的革命观对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但学术界围绕革命问题进行的探讨和对话还远未结束,究其根因,是对革命概念认识的不一致。本文试图厘清革命概念,全面解读革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摒弃在革命问题上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认识,确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点;在此基础上,阐明树立科学的革命观对于我们今天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所具有的鲜明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伊朗核问题的发展,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1〕日益凸显出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制裁伊朗的决议以及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都将革命卫队的一些官员,以及革命卫队控制的一些实体作为制裁对象。制裁革命卫队的主要原因在于限制革命卫队获取发展核计划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削弱革命卫队对伊朗政治的影响力以及革命卫队的战斗能力。仅仅通过制裁难以解决伊朗核问题,国际社会与伊朗应该通过建立互信,消除彼此的疑虑。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革命需要制度革命,构成第三次经济革命的能源革命更需要制度革命,特别是需要处于正式制度核心的法律革命.制约能源革命的技术、经济、政治与文化变革是通过法律规则的改变而实现的,法律革命因此成为能源革命从情景走向现实的契机.较之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能源革命要改变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源及其生产方式,还要将人类推向低碳经济与生态经济型社会.与之相适应的法律革命也将是包容技术革命与社会革命的真正革命,是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革命.法律革命要改变人类上千年的制度惯性,必然包含着激烈的政治冲突与法律博弈,其远比能源革命更为艰巨,需要法律人的努力,更需要政治家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如何为生态危机寻求政治解放路径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福斯特看来,全球性生态危机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可持续性,因此为了防止生态危机演变为"最后的危机",需要以一场兼具社会革命的生态革命对现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变革。但是,依赖于"技术绿化"的生态工业革命因其被资本逻辑所主导,表现出与资本主义的同构性。因此,真正的生态革命有赖于生态革命与社会革命的联系,最终实现生态社会主义。虽然福斯特的分析主要立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视角,但其理论依据与分析结果对于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法国革命是英国政治史上的分水岭,它造成了18、19世纪之交英国政党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随着革命日趋激进以及反法战争的爆发,辉格党内开始发生分裂,其中的保守派最终分离出来,加入到小皮特政府的阵营,由此造成辉格党的衰落及长期在野局面.托利党则借法国革命之良机而迅速崛起.特别是随着辉格党保守派的加入,托利党在19世纪初终于实现了重建与复兴,并长期把持英国政坛.法国革命促使英国两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分野越来越明显,政党内阁的排他性逐步加强,这为19世纪30年代两党制度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革命、建设、改革三条逻辑主线虽然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性不一样,但贯穿这段历史进程的始终,可以说,革命、建设、改革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重奏。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革命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重大成就,但"继续革命"的变奏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与建设成为奏响中国现代化征途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