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彦华 《理论界》2013,(12):128-130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他在继承休谟同情思想的基础上,深受霍夫曼移情关怀伦理的影响,借鉴当代道德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将人类与生俱来的情感——移情——作为人性的基础和道德的根本,开创性地构建了道德情感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在新的道德语境下的解释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侯红霞 《理论界》2011,(3):98-100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德理论:美德是公正的旁观者根据社会的普遍道德规则所推崇和赞美的那些品性;主张从同情原理推演出一切道德情感,并将公正旁观者中的同情感作为判定情感合宜或适当的标准;提出审慎、正义、仁慈和自制四种美德。  相似文献   

3.
卢屏 《南方论刊》2010,(12):64-65,60
休谟认为同情是人性中强有力的原则,把同情作为道德基础。其形式上是自然的,但实际内容却是人为的。同情是道德产生的来源、道德评价的标准、美德养成的基础。休谟撇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经济关系,在人自身的心理感受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4.
在休谟的道德世界中,情感代替理性成为道德评判和道德原则的主宰,扭转了古代伦理学的理性思维,开启了自我的情感世界。休谟认为,道德的区别来源于情感,这种道德情感,对自我而言,实则是一种基于苦乐感而来的特殊情感。同时,借助于人性中共有的同情感,个体自我的道德情感与他人相互传递、产生共鸣,普遍的道德基础和原则得以确立。重新审视休谟理论的情感特质,不仅可以展现他对丰富和发展西方德性论道德哲学形态做出的独特贡献,也能反思当下人们为解决现代道德危机所提出的“非此即彼”的僵固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5.
十八世纪著名哲学家大卫·休谟以自然主义态度对道德情感进行了深刻的研究,标志着西方哲学由传统向现代的重大转向。他认为,情感源于原始的苦乐感觉,情感和道德以苦乐感觉为共有内核,道德借助于情感得以表达,并提出了现实道德生活中的同情原则。休谟的道德情感论无论对于我们目前的道德研究,还是对于现实的道德教育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信仰的道德首先被神学以自然神与人格神两种方式所论证 ,它是人类对道德信仰的自觉 ,但仍具蒙昧色彩。近代的情感理性和理论理性确立了理性在道德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理性论证各执一词 ,理性的彷徨使其论证几近坍塌。现代伦理的多元论证倡导了宽容与平等 ,但却没有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确立起统一的道德信仰 ,反而使现代人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7.
叔本华对康德关于道德基础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考察,认为康德摧毁了道德的神学基础,但康德为道德提供的基础却是一个"软垫"。在叔本华看来,同情是道德的经验基础,但道德更需要一个形上基础。叔本华以身体为中介,以生命意志为本体,为道德架构了一个意志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同情理论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伦理学家大卫·休谟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道德导源于情感,苦乐感是人类心灵的主要动力;同情是道德感的根据,可以解决道德感的个体差异与道德感的普遍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同情是道德区别的主要源泉.休谟的同情理论存在着局限性,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9.
在“人性科学”的范式下,十八世纪的英国启蒙思想家逐渐发展出一种仅仅基于人类官能的情感主义伦理学。这一伦理学理论不仅不依赖于超自然的外在预设,而且还隐含着一条伦理理论科学化的内在脉络:起于从“性恶”到“性善”的人性论视角转换,发轫于“科学心灵哲学”和“实践伦理主张”两大基石,完成于以“同情机制”为核心的道德剖析。由此,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家把道德之善从“彼岸世界的救赎”拉回到“此岸世界的公共生活”中。对此有关人性善恶的情感主义启蒙逻辑进行梳理,不仅有助于理解英国情感主义伦理学在整个道德哲学史中的独特地位,还可为理解现代道德观念体系提供一个重要切口。  相似文献   

10.
自然宗教实质上是一种自由主义的自然神论 ,卢梭将宗教信仰的合理基础置于个体经验和道德情感之上 ,肯定了道德神学的唯一合法性。卢梭对“理性”和“自然”的重新理解 ,促使理性神学走向衰落 ,开启了道德神学、自由主义神学和浪漫主义思潮的进程 ,因而奠定了其在西方基督教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仁义礼智四位一体——论孟子伦理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儒家思想史上 ,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人之深层细微的心理情感活动寻求仁爱之心的内在根据 ,所谓“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 ;他提出仁宅义路、居仁由义 ,从内在与外在、基础和行为的统一确立了“仁义”道德的根本内核和道德人生的基本取向。由此 ,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 ,仁义礼智四位一体 ,相依互补 ,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 ,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相似文献   

12.
在关注道德情感对于品德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理论探索中 ,霍夫曼的虚拟内疚理论独树一帜。该理论不仅深化了人们对道德情感在个体道德发展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而且对德育实践中的具体操作也极具启发。  相似文献   

13.
休谟的消费道德思想是以其人性论为基础的。在他看来 ,人天生受制于自然的本能冲动 ,受制于本能欲望、自然情感的支配 ,因此 ,必须对人的消费欲望持肯定态度。在消费的目的上 ,休谟主张消费应有利于促进人的幸福。在对人的消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 ,他一方面坚持效用原则 ,另一方面坚持同情原则。休谟的消费道德思想蕴涵着发展市场经济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情感类电视节目热衷于消费个体苦难以博得观众同情,赢取高收视率。以异化“消费苦难”的职业性行为来唤起社会大众内在的情感认同继而获得收益,已成为情感类电视节目制作者的一种营销手段,其本质反映的是对人性的消遣、对情感的消费和对道德的亵渎。从哲学语义来看,“消费苦难”是以引起道德感动、情感认同为内需性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是人实现积极社会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人自由发觉自身“善的系统”的一个过程,具有情感性、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特征。异化“消费苦难”使情感类电视节目存在道德认知失真、道德情感失真、道德判断失真、道德行为失真等问题,必须通过坚守道德底线,排除道德真空;牢筑职业道德,重视行业伦理;恪守道德情操,提高道德判断;完善制度规定,明确行为责任等路径实现“消费苦难”哲学语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正> 道德活动,作为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由特殊的心理机制来维系的。内在的道德心理机制,构成了整个道德活动的稳固基础和持久动力。而道德情感是道德心理机制中一个起重要作用的因素。本文试图从情感与道德的内在联系出发,阐述道德情感在道德活动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卢梭的"公意"是一种具有绝对性和至上性的道德力量,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论述了公意的来源、公意的确立、公意的执行以及公意的维续.公意来源于人们联合的共同需要.公意的确立就是人们把联合的共同意愿以缔约的方式体现出来.在共同体的建构中,公意以人民主权的形式体现,建立起了道德共同体.在道德共同体中,法律对公意最高地位的确认事实上就是在为道德立法.公意的执行体现在立法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共同运用上.公意的维续是要使公意转化为相应的权利,从而建立起牢固的合法性基础,因此也就维续了公意这种道德力量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7.
自我道德需要的意义及其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我道德需要是主体基于道德良知、道德价值的吸引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热切渴望。自我道德需要的产生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动机的心理基础,也是主体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主体的自我道德需要不仅要确立个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要制定适宜目标,深入道德实践,使主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18.
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其制定、实施、遵守都离不开社会道德 ,都是以社会道德作为基础的 ,而法治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是合乎一定时期的社会道德的。深刻认识法的道德本质和法治的内在灵魂 ,便不难理解提出“以德治国”思想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道德情感形成的制约要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个体道德情感的培养是当前公民道德教育所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而道德情感的形成 ,必然要受到个体的生理基础、道德认知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可以说 ,正是这三者的不断运动和交互作用规定了个体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20.
试论制度建设对道德建设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林 《理论界》2002,(1):46-47
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确立了道德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而道德建设要落到实处、见出实效,仅仅依靠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制度建设在一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