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是教学之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用信息论的观点说,在教学信息系统中,教材既是信源,又是信道,举足轻重,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可以这样说,好的教材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基础性公共课,摆在这些大学生面前的将是一本怎样的教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语文教材始终以文选为主体,所以语文课本只是“例子”,目的是通过这些“例子”来阅读更多的书本。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课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课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  相似文献   

2.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好的文章读起来连口腔都是舒服的。"语文教材中文情兼美的文章比比皆是,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的语文朗读教学是否有效?是否能让读者口腔舒服,听者耳朵舒服呢?回答恐怕不是肯定的。虽然我们常常说要在读中感受,在读中体验,在读中  相似文献   

3.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阅读课的“最终目的为:(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即“教是为了不教”。传统语文课,教师以讲课本为主,学生当听众和记录员,依赖性强,有诸多弊端。1994年4月第一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教材编排遵循以基本训练为主体的阶段性训练程序的原则,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相结合,分单元安排。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突出能力训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叶老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  相似文献   

4.
“教学、教学”,无非教与学二个方面相关相因.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虽众说纷纭,各具特色,但最根本的要点还是教学生以方法;从学生方面说,就是学方法.教方法的好处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要找出理论根据,即可以语文教育泰斗叶圣陶先生的二句名言为证:一句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句是“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把教材看作例子的观点,长时间并不为许多人接受或实行.从目前现状来说,是应该还例子以本来作用的时候了.教材无非是为教方法而设的例子罢了,教方法,才是教的本意.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这个材料,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或写作的方法,使学生自己会运用这种方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考察文言文教学,那就必须从两方面估价: 一方面是学生。“四人邦”扰乱了那么多年,语文教材里很少古文,学生读文言就如读外国语。有这样的情况:一个高一的学生试释《狐假虎威》“子无敢食我也”一句:“儿子没有一个敢吃我。天帝使我超过百兽,今天儿子吃我是违反天命的。”这种例子虽  相似文献   

6.
“语文”即语言文学。看起来似乎很平常 ,易懂易解。教学语文不就是告诉学生说说话 ,写写文章么 ?即使是非专业的教师 ,也能担当此任。可是 ,如果稍加分析 ,琢磨起来 ,那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可以从字面上这样理解 :“话”要说得有文彩。“文章”要写得象说话一样流利、畅达 ,则切中了语文教学的要害 ,要想教好语文 ,就得告诉学生把“话”说好 ,把“文章”写好 ,这就是语文的教学任务 ,也是最终目标。教育界的老前辈、语言学家吕淑湘说得好 :“教是为了不教”。其涵义就不仅是教学任务或目标了 ,还将意味着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和方法 ,培…  相似文献   

7.
针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 ,语文教学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实验 ,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无疑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本着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 ,拓宽了语文教学的途径 ,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 ,使语文学习更有效。怎样更好地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呢 ?笔者有如下体会 :一、拓宽教材“教”语文1、用好教材 ,发挥课本功效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学科课程 ,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 ,使学生获得系统的语文知识 (包括文化知识 )和语文能力 ,受到思想…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学生学习语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一种外显行为。然而,提起作文,学生就会束手无策,由此产生了一种畏惧感,不敢轻易作文,不能轻松作文。而中年级学生,又处在从低年级的写话过渡到习作的启蒙开篇阶段,因此,教师应寻求克服学生对习作畏惧的有效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习作,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习作。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习作的熟练技能。”课改后的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就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篇篇生动、真实的典范文章。因此在  相似文献   

9.
教了十几年的语文,发现学生学了这么多的课文,可是写起作文来,却总是害怕。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现状,关键的原因是由于课文中的“范文”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往往是为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学生在学完范文后所进行的的练笔太少了的缘故。正好,我有幸参与南平市教研室开展“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的课题研究,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努力实现“一课一得”甚至“一课几得”,尽量使教材能被较大程度地利用起来。下面,我就结合《威尼斯的小艇》这一篇课文,具体谈谈我是如何“用好教材”的。  相似文献   

10.
有句熟语:“好读书,读好书。”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有所作为,就须多多读书,因为“知识向上的阶梯”(高尔基语)。但是如何读书呢?读什么书才好呢? 自然是要读“好书”。什么是“好书”呢?自然是哪些对人进步有作用的书。萧戈、雷智勇二先生合著《名人学习法概论》(2005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可称得上是一本“好书”。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就语文教学而言,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识字教学成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怎样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学生对识字产生了兴趣就等于拥有了无穷的力量,他们会自觉地克服很多困难,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会识字,并且学以致用,自得其乐。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识字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就几个例子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先生说过,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语文教学二十韵》)而文章的思路即文章的脉络,又主要体现在文章的段落结构上。教学实践证明,凡段落教学抓得得法的,文章思路就理的清,线索和中心就抓得准,学生理解得就比较透,阅读效果就比较好。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也就是说,语文的教学应恰当地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小学高年级语文有些课文篇幅较长,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而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教师教起这类文章来,往往感到难度较大.如果逐段讲来,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如果不这样,又觉得好像没有讲深讲透,学生也会感到茫然而不知所云.怎样将长文短教,便于学生接受呢?我认为精心钻研教材、优化设计,是长文短教、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初三语文课本第五册《关于写文章》一文中指出“要写好一篇文章就要讲究章法,也就是说要考虑如何开头、如何结束、如何分层次、分段落,这实际上就是整理自己的思想,使它具有清晰的条理。”这段文字明确指出了什么是章法,要写好一篇文音就要研究这篇文章的章法,要教好一篇文章更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弄清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的脉胳,也就是要教给学生读书之法。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阅读教学的出路,走出阅读教学“少、慢、差、费”的困境,我们做了以下尝试。 一、依托语文教材,树立主导意识,强化方法导引 课内文本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是教师进行“课堂经营”的主流语言素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食”,故而课内文本资源应充分运用,使之成为学生获取语言信息的主渠道。“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相似文献   

17.
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瓶颈之一。初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又重,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树立写作教学应有的地位,打开写作教学的一扇窗呢?一、课堂随文练笔实施的现实必要性现行教材读与写编排相对分离,加上教师对文本开发意识淡薄,导致读写两张皮。学生在教师的指  相似文献   

18.
郑天任同志: 读了您发表在本院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上的那篇文章(指《语文教学的出路何在?——关于恢复传统语文教学法的刍议》),觉得有些话不能不提出来,同您、同所有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讨论。说“不能不”,是有原因的。您的文章,叫人读后感到既有值得首肯的地方,也有未敢苟同之处,而且觉得那些应该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很有可能被某些偏颇之论所淹没,所以许多话犹如骨鲠在喉,不说不安,不说不能平静。您在文章中提出,要恢复传统的语文教  相似文献   

19.
读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很是振奋。在经过全社会的大讨论之后 ,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大背景下 ,一部全新的、更接近语文教育本质的课程标准终于产生了 ,一些困扰人们的问题暂时有了结论。1 .语文是什么 ?长期以来 ,众说纷纭。但自语文课程产生以来 ,居主流地位的当数“工具说”。“工具说”认为 ,语文是一门工具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工具 ,是思想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工具说”有一著名论断 :课文无非是例子 ,语文教学通过指导学生对某一例文的学习 ,推而广之 ,理解此类文章 ,…  相似文献   

20.
达尔文说:“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一旦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将终生受用。作为语文教师,教给学生如何自读文章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在几年的语文教育实践中,常听到学生抱怨:语文看看都懂,考试却顶难。如何才能有效地自读课文呢?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掌握正确的阅读步骤。一、明确这篇文章的具体目的语文课本的选文大多是流传久、影响大、文质皆优的名篇,可供学生学习的因素很多。在读文前,首先要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做到心中有“纲”。学习目的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