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佑素珍 《兰州学刊》2002,(1):7-8,52
本文针对理论界围绕环境危机而引起的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在明确界定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分析了它在环境危机的产生和解决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并对如何正确引导这一价值观提出了独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向人类中心主义要回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心灵深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它的产生,有着人类认识史、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原因。人类中心主义影响着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阻碍着人类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在思想史上,科学的几次重大突破曾冲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从而引起了世界观的革命。日心说是这样,人猿同祖说是这样,潜意识学说也是这样。研究人类中心主义的形式及其被突破的历程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首先,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产生及其演变的历史,反映着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的变革,是人类对自我的反思和内省。从这个历史中。司以看到人类正确认识自我的漫…  相似文献   

3.
环境危机正在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存亡,探讨环境危机的根源和解决途径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课题。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理性的阙失,而人类理性的阙失在工业文明时期和现代文明时期的表现方式是不同的。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理性的阙失主要表现为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自身面临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4.
曾文婷 《社会科学家》2004,19(1):103-105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是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它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也反对另一种粗陋的早期人类中心主义,即技术中心主义,其基本原则是“反对生态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危机、重新检讨自身对自然界的态度的同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  相似文献   

5.
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向度与客观向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一些学者在从价值向度上理解的人类中心主义之蕴含中,始终遮蔽着另一个含义截然不同的客观向度的人类中心主义。揭示与区分价值向度和客观向度的人类中心主义,既有利于澄清许多理论上的无谓争论,梳理出一些理论迷失的原因;亦有助于挖掘造成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和克服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类中心主义的本体论超越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是西方哲学中表征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一种世界观,自古希腊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一直作为主流世界观引导着西方文明的进程.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本体论批判,探索从本体论角度寻找解决人类发展与生态危机之间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无力缓和人类与自然紧张关系境况的回应,它对于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构建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实践表明,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指导下构建的公益诉讼制度无法有效解决"公地悲剧"的问题。在生态中心主义下对"环境"重新界定,通过对环境法益的恰当概括对环境权进行科学的配置,并从民事诉讼程序的角度对环境诉权作出安排,成为一种可行的进路。  相似文献   

8.
卜祥记  曾文婷 《理论界》2004,(2):153-154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的口号.它既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也反对资本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在反对生态危机、重新检讨自身对自然界的态度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  相似文献   

9.
论需要合理性的生态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城市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资本主义私有经济条件造成的劳动异化、消费异化、需要异化及人的本质的异化是导致生态危机和城市灾害的原因。在这一系列异化中,人的需要异化最具有普遍性特征,是造成生态危机和城市灾害产生的最主要根源。要克服生态危机,人类必须培养完善的生态意识,转变现代科学技术观念,摈弃现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代之以生物中心主义,构建生态社会模式并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为需要的合理性找到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往的历史中人类对自然究竟发生了什么错误?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新型物质生产方式?人类与自然究竟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就涉及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根本转变。事实证明,工业化具有反自然性,工业化生产对自然形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随着工业危机的来临,排斥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也开始发生危机。新工业化作为比工业化更高级的物质生产方式,则具有深层次的人类与自然的一致性,这种内在的一致性表现为包括人类本真价值在内的大自然主义的价值观的兴起。从工业化到新工业化,不仅要实现一场物质生产方式的大革命,也要实现一场从人类中心主义到大自然主义的价值观大革命。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不断加深 ,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 ,导致这一危机的原因是复合的 ,既有制度层面的原因 ,也有价值层面的原因。然而就其本质来讲 ,主要是价值观念的问题。①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生态利益中心主义的伦理观念开始渗透到法律领域之中 ,对现代法律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② 同时 ,这种伦理观的变革也为立法提供了新的伦理价值观 ,在环境保护领域中 ,它要求现代环境资源立法与实践必须建立在生态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伦理观基础之上 ,其立法目的要体现“生态优先”、“环境优先”的价值观念 ,其法律的实施必须要考…  相似文献   

12.
阳方虎 《理论界》2007,42(4):162-163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潮,现代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也是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逐步形成的。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对促进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但随着人类私欲的日益膨胀,其消极作用也突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当代全球环境危机的出现使得生态伦理学应运而生,在如何重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产生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对抗的理论观点.笔者认为,这种对抗源于这两个概念内核的不同,因此本文从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结构入手,通过对二者对抗层次的划分、理解与评价,试图澄清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它们理解上的混乱,从而得出非人类中心主义不能替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结论,并且指出这种理论对抗对人类中心主义理论本身带来的后果及引发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益加剧的世界环境危机,当人类自省其价值观对这场危机的影响时,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罪魁.而马克思主义因为彰显了人的主体性而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从而遭到诟病.但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自然观的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5.
以科技自由和经济利益为核心价值的现代科技立法,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为人类社会文明带来了生态环境危机和道德危机的双重挑战,“生态中心主义”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和科技中立主义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为现代科技立法导入生态价值取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活动的族类本能与常识观念是不可摧毁的,而且,试图摧毁人类中心论的观念所持的非历史、非文明的思维前提也是值得质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不需作出内在的批判。相反,人类中心主义需要重新定位。正是自现代以来对“现代性”的盲目追逐日益膨胀了主体性,使人类中心主义变成了一种无限的实践意识并使得当代人与社会发展陷入生存论困境。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同时需要自觉地 导向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批判。这一点对于发展中国家确立发展的自我意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人类中心主义”与中国的天人之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人类造成的环境污染危及全球的时候 ,当地球负载的核武器足以消灭它数十次的时候 ,人们才意识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已经到来 ,可持续发展倍受重视 ,并且由此引发了关于走入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目前 ,这场争论已由最初的针对环境污染、资源相对稀缺等问题深入到人文价值层次 ,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天人之际的研究具有其特殊的意义。  一、人类中心主义的几种形态关于人类中心主义讨论的初期 ,“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者占有优势 ,他们以自然价值理论为基础、以现…  相似文献   

18.
人类与外部世界的对立,经由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冲突,导致了自身危机的沉积乃至爆发。生存危机已成为缔结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道路上的关键命题,生态危机向生存危机转化的过程日益清晰,催生生态危机的制度缺陷已经显现在解决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方案之中。这就需要破解人类中心主义的困境并进行生存危机的哲学反思,进而把握生存危机意识形态化的趋势与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9.
发展核电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现实选择.核电发展应该以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为前提,遵循发展、生态和公正的伦理原则,使核电的开发与利用符合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20.
生态伦理中关于人与自然的主体性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论争,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主体的不同界定导致其在哲学基础、伦理态度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重大分歧。实践主体哲学中人与自然的主体只能是人。只是目前存在对人主体性理解的误区,为此,须重新界定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