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 )城市规模盲目外延式扩张 ,耕地非农化现象严重1 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外延式扩张 ,城市面积增长过快。一些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盲目追求城市规模的外延式扩张 ,城市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增加。2 耕地非农化和土地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耕地非农化现象严重。据国土资源公报报道 ,2 0 0 2年我国建设用地净增加 4 0 9万公顷 ,其中占用耕地 1 9 6 5万公顷。 2 0 0 3年新增建设用地 4 2 78万公顷 ,占用耕地 2 2 91万公顷 ,比上年增加3 2 7万公顷 ,增长 1 7% ,2 0 0 3年全国净减少耕地 2 5 …  相似文献   

2.
一、吉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1.农业自然资源日益减少。从耕地资源来看,吉林省耕地面积较多,人均耕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形成了较大的农业用地优势。但在80年代后,由于国家基建占地、乡村集体占地、农民建房占地,耕地面积有所减少。从1978年到现在,耕地面积由405万公顷下降为395万公顷,20年减少了10万公顷,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全县的耕地面积。从水资源来看,吉林省为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又是牡丹江的上游,但由于自然地理条件限制,水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山区占全省地表、地下水资源近5…  相似文献   

3.
一、人口过多,增长过快造成耕地不断减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因人口增多,导致占地盖房增加。据有关部门估计,到本世纪末,若控制基建用地不力,减少的耕地可达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目前的3/4水平。近年来,农业建房用地每年也要约50万亩。1990年国家基本建设占用耕地100万亩,1991年为108万亩。福建省目前耕地不到2000万亩,1979年至门周年,全省基础建设征地和农村建房也占用地厂.6万亩,其中耕地近9万亩。(二)人口增多,森林植被破坏加剧,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严重,使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口的增多,在…  相似文献   

4.
从2001年到2005年间,我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11.42万公顷,同期建设占用减少耕地1.19万公顷,不仅实现了占补平衡,而且做到了稳中有增。  相似文献   

5.
农地征收与农地使用权流转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土地资源配置调整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我国城乡差别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土地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化,农地征收与农地使用权非自愿、低价格、长时期转让,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两种主要方式与过程.本文首先应用生产者剩余理论,对中国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原因与程度作理论层面的分析;其次,应用我们对福建省A县的实地调查资料,描述农民在农地征收与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权益流失的方式与过程,分析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程度,揭示农民土地权益流失的根源;最后,提出我们的思考与结论.  相似文献   

6.
一、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截止1994年,中国12亿人口中,仍有71.38%的人口为农业人口。85000多万农业人口,给中国农业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使农业生产呈现出两头“紧”中间“松”的运行格局。1.两大资源的紧配置(1)耕地资源的紧张分配:这种紧张态势具体表现在:a.农业人口平均耕地面积甚少。1994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为14.24亿亩,农村居民人数为85549万人。每个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仅1.66亩。这一数量不及美国农村居民人均占有耕地23亩的1/14,也不及印度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85亩的1/2。b.农户土地经营规模过小。1994年,…  相似文献   

7.
农地新政与国民经济运行格局的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流失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但失去土地的农民却未能分享到发展的成果。关键在于,模糊的农地制度安排提供了农地流失的制度供给,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则提供了农地流失的制度需求。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在相当程度上是地方政府谋求经济增长及其"土地财政"而以农地资源的广泛流失与浪费为代价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的精神实质与政策指向,旨在通过以土地为核心的制度变革及其政策硬约束,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国民经济运行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耕地大幅度减少,人口急剧膨胀,人均占有粮食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忧虑和关注。本文从陕西省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实现耕地、人口、粮食良性循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 一、陕西省耕地、人口、粮食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 (一)耕地面积锐减、后备资源不足 建国以来,由于大规模工业建设的开展,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加上其它原因,使耕地不断减少。1949年全省耕地面积6577万亩,1991年为5281.7万亩,净减少1295.3万亩,平均每年减少30.1万亩,等于每年减少一个汉阴县的耕地。 根据对建国以来四十余年的年度情况分析,在1953年以前,由于国民经济恢复期间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有所增加以外,其后的国民经济工业化进程、政治因素导致的农村经济被摧残等因素,使我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1953—1957年期间,平均每年减少35.8万亩;1957年—1960三年期间减少了553.1万亩;1960年—1965年经济恢复期间有一定回升,  相似文献   

9.
耕地问题,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耕地面积锐减与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双重矛盾,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多耕地少,是我国国情最为基本的特征。全国耕地面积不足15亿亩,人均约1.4亩,只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1/4。如此有限的耕地资源,目前仍以其惊人的速度在减少。据统计,1957年,我国尚有耕地面积166.77亿亩,1957—1977年的20年时间内,全国  相似文献   

10.
据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我国人口5,959万人,耕地面积57,700万亩,人均占有耕地9.68亩,平均亩产140斤。按此推算,人均占有粮食应该是1,355斤。明朝洪武26年(公元1393年),全国人口6,054万人,耕地77,000多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2.7亩,平均亩产250斤,人均占有粮食1,905斤。到了清朝道光14年(1834年),人口猛增至40,100万人,耕地85,000万亩,人均占有2.1亩,平均亩产280至300斤,人均占有粮食448斤。1947年,全国46,100万人,耕地127,487万亩,人均占有量还在2.7亩左右。1980年,全国98,255万人,耕地149,000万亩,人均1.52亩,平均亩产420斤,人均占有粮食648斤。我们未能及时将“珍惜土地,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致使耕地锐减。1977年比1957年净减1.8亿亩,平均每年减少900万亩,加上同期开荒2.6亿亩,实际共减少4.4亿亩,平均每年减少2,200万亩。此乃是战略性的失误。我们应当“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相似文献   

11.
广西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月兰 《学术论坛》2006,(6):104-108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近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文章根据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提出了反映耕地总体产出能力的标准系数以及相对应的标准耕地面积,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分析和讨论广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2.
农地对于粮食安全、食物供给、农村劳动力就业等关系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重要影响。本文试图把握两岸在1952—1998年农地的数量变化趋势,并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解释这种变化的原因。文章阐述了1952—1998年两岸的经济发展及相应阶段农地数量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应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大陆典型区域全面工业化中后期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台湾的农地数量随着工业化中后期有加速减少的趋势,而大陆农地数量的减少速率有减缓的趋势,大陆典型区域的研究显示了大陆在工业化中后期农地减少速率会有提高;在数量减少的同时质量也下降;大陆与台湾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农地变化趋势的异同跟经济发展战略、资源配置方式、土地利用政策、粮食政策等有密切关系。文章就大陆的经济发展与农地保护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魏振香 《齐鲁学刊》2007,(5):140-143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我国的耕地流失现象也日益突出:无序占用耕地现象严重,有限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壤质量不断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土地使用制度方面的缺陷,也有城市建设盲目扩大的影响,还有土地利用不合理的促成,更加上农民自身的抛荒等。耕地流失问题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极大破坏,影响了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使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影响,弱化了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农民失地与农地产权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转变为非农业用地,由此衍生了大量失地农民和诸多社会问题,这同我国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不完善密切相关.因此,改革和完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有效保护耕地资源,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地金融制度建设是在农地市场化进程中逐步推进的,具有渐进性.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是由农地产权制度、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农地金融制度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其总体目标是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农地金融制度通过农地使用权的抵押来融通资金,以满足农地开发利用和农业发展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相似文献   

16.
自然资源耗费补偿是农业经济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业生产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较快发展之后,出现减缓和趋于停滞,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低下。自然资源的过度耗用和衰败,以及得不到合理的补偿和恢复、再生等,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 随着国民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弱化、劣变和衰败。到1986年全国累计减少耕地6.11亿亩,净减少即“赤字”2.34亿亩。“六五”期间全国净减少耕地3689万亩,“七五”期间全国耕地“赤字”2697万亩。水土流失总面积由解放初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53万平方公里,即占总面积的15.6%,每年流失泥沙  相似文献   

17.
读唐慧敏同志《试论我国的土地使用权》一文(载于《贵州社会科学》八三年第一期),颇受教益,其中“土地之有偿使用问题”分析得很中肯,但读来好似意犹未尽,特写此文,愿继续就教于唐慧敏及其他诸同志。让我们从现实的问题谈起。据报道,我国侵占宝贵的耕地资源的现象十分惊人。在最近二十年间,由于工业建设、城乡扩展、农田基本建设等等的需要,已经耗用了大约五亿亩耕地,相当于我国现有耕地总面积的33%,平均每年减少2500万亩左右,相当于浙江全省的耕地面积,这就是说,以每年16.6‰的速率在“消失”! 在首都北京,解放初期911万亩耕地,三十年来征用了近三分之一,目前只剩下640万亩,粉碎“四人帮”以后乱征、乱占农村土地的现象并未减少;据清查,自1979年以来,有九百多个单位,非法占用耕地17,000多亩,其中菜地近5000亩;上海市三十年来仅仅经过城市建设部门核拨的建设用地已达24.3万亩,在那里,非法占用农田和私自出租土地的现象一直都很严重;辽宁全省三十年来耕地由7100多万亩减少到5670多万亩,减少了1400多万亩;安徽减少了915万亩,相当于全省原有耕地总面积的12%;福建,耕地减少11%。  相似文献   

18.
《徽州社会科学》2005,(9):10-13
乡镇区划调整后,歙县现有28个乡镇,427个行政村,9个街道居委会.3363个村民小组,15.6万个农户,全县总人口4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3万人,现有耕地9896公顷,茶桑果等园地2.5万余公顷.林地13万余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3亩、园地0.8亩、林地4.4亩,是典型的山区、库区县。通过对税改前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支总量及结构、乡镇组织、村级组织等情况的初步调研.从调查结果看.全县农村工作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日本、韩国以及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城镇化发展阶段类型的经验,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面积并不一定如通常所认为的表现为逆向运动;相反,城镇化发展有可能使耕地流失趋向缓和,甚至可能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是要选择合适的发展道路和土地利用方式。我国对于城镇化建设的土地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需要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简论农地发展权在我国的创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发展权是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土地的利用上进行再发展的权利。当前,在我国的土地征用中,农民集体的土地发展权益被国家无偿占有。对农民集体的农地发展权的剥夺是对农民集体人权的践踏.近年来,学术界对防止耕地非农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等方面从理论上做了大量研究,但国内对农地发展权的探讨还处于初级阶段。本文通过对农地发展权的概念和内涵,特征及其在我国的定位,阐述了在我国创设农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