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这种主体间性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与研究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研究对象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等方面。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与文化的双重性关系切入,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文学是人类经验和人类情感的符号象征;(2)文学以原型的方式与人类原始经验和原始情感沟通起来;(3)原型以原型意象、原型母题和原型叙述三种方式呈现。本文还回答了神话原型批评与传统文学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要以对文化的深刻认识和文化学、人类学的理论建构为前提条件。在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中,还要特别注意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和本土文化的普适性之间的关系、文化的流变、区域文化的识别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文学领域中的形式研究也不可避免地走进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在综观前人形式观的基础上,受福柯和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理论家卡罗琳·莱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形式观,认为形式可以介入社会等文化因素中,并且着重关注形式之间的冲突关系来认识文学和社会形式。这种形式主义的分析方法具有认识和方法上的创新,但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理想主义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文化研究的四个研究模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文化研究不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范式”,而是一个有特定研究对象的“朝阳学科”。作为“学科”,它当然有自己的研究模式。由于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某种天然联系,它的研究模式与文学研究模式有同构关系,但内涵不同。它的四种研究模式是:生产(者)中心模式,受众中心模式,“文本”中心模式,文化情境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6.
海登.怀特(Hayden W h ite)是当代美国著名思想史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他将文学与历史相融合,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并将文学性与历史性两个维度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凸显出来,其文本性与文本间性研究为我们审视文学、理解历史、把握文学与历史、历史与文化、文学与文化等范畴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观念与新视角,并对我们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女性文学研究栏目设置的目标是梳理各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展示女性文学在我国的研究状况,探讨女性文学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性别与民族、种族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总结女性文学对妇女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等。今后的女性文学研究栏目策划应围绕这几个方面开展:建构女性文学与当代社会生活之间的关联,反映女性文学的性别意识、反思精神和人文情怀,探索中国女性文学本土化道路,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女性文学研究成果沟通和交流,分析和研究华文女性文学多民族性、多文化性、多地域性所形成的多元与融合、归属与失根等生命体悟和文化体验,揭示和发现21世纪初女性文学、乡土女性文学、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特点等。多视角、多学科、多领域研究女性文学成为新的潮流,这使得女性文学的研究更加广泛而深入。  相似文献   

8.
文化与诗学的互构——“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诗学”与“文化研究”是两种殊名异义、学理维度有别的文艺文化思潮。“文化研究”是对日常生活文化、大众文化,包括各种流行文化、消费文化的研究,它可以是日常生活的美学研究,也可以是泛文化研究;而“文化诗学”是基于“诗学”审美品格的学科前提基础上而言的,是一种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互涵互构的研究,并且其文化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具有诗意审美维度的文化。“文化诗学”包含两个研究向度:一是文学的文化研究,即应该研究文本中的文化,重视文学文本与文化之间的互涵互构关系,激活传统;二是文化的文学性研究,即应该研究文化中的文本,研究当下日常生活中各种鲜活的具有文学性的艺术形态,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9.
文化研究深刻改变了文学经典的生存状态.当前整个文化空间内的符号斗争尤为激烈,从根本上说,所谓文学经典的危机既是文学建制的文化资本被重新配置的反映,也是文学学科乃至人文学科整体边缘化的症候.尽管如此,经典决不会终结或完全瘫痪,共时结构的局部性延续依然会维持其一定程度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而且,经典仍然是文学教育的重要板块.只是人文经典教育特别需要处理好“共时”与“历时”或者“与”和“取”之间的关系问题,处理好原始作品与不断变换的背景之间永续的对话问题,从而避开“唯古是从”“唯一是听”的误区.  相似文献   

10.
文学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之间的分歧由来已久,文学内部研究强调文学审美特性,外部研究重视文学文本中隐藏的意识形态,二者的对立可以说是审美性与意识形态的对立。要解决文学研究的"钟摆"现象,必须解决审美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对立。文学语境的虚拟性使它自身得以与文学外部的文化语境相疏离,使它们之间产生一种奇特的距离感;文学语境的审美性使得它与文学内部研究保持本质性的联系。文学语境作为介于文学内部语境和文学外部文化语境之间的特殊场域,使得文学内外有机地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1.
文化研究的得失与文学理论的知识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将文学视为书写与阅读能力,重视对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的研究并将文学理论看作文化理论,企图对传媒时代文学的形态变异怍出理论上的回答。但由于其本身包含了无法克服的矛昏,所以在其后继者那里渐渐演变成大而化之的"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理论需要正视文化研究的现实并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文化的天然关系,决定了文学性与文化性的必然联系。如果文学的情感性、想象性和形象性突破了已有文化的规范,恰恰是文学价值的高度体现,甚至会成为某种时代的文化标高。“文化研究”无疑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但是,只有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关注创造性这一文化深层次方面的内容,才能在更高的视域中认识中国文化,同时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研究的崛起标志着文学批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化研究源于60年代的英国,盛行于20世纪90年代。以阿尔都塞为代表,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反对简单的经济决定论,但他对于文化结构-也就是结构对于主体的决定性的强调多少压抑了主体的反抗意义。葛兰西的理论则不像阿尔都塞那样,把意识形态和人类的主观意图同实践截然分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对立。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结构作了更为深入的分析。相对于以往的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转移。文化研究重视的是大众文化-特别是一些大众传播媒介的文化生产。对一坟流文化所排斥的种种边缘文化和亚文化,文化研究也表现了特殊的兴趣。当然,文化研究对于大众文化的青睐,不会影响文学经典仍然充当文化研究中的主要话题,而且,即使在文化研究的名义下,文学批评仍然要坚持文本和形式的研究。总之,文化研究的出现表明,人们不再将文学想象为一个高贵的天堂,同时也表明,文学仍然可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几年里,“文学性”这个概念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焦点。其考察大致形成了两个派别的观点,一派被视为本质主义的,例如“纯文学”的概念就是本质主义观点的派生物;一派被视为非本质主义的,认为所谓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幻觉。前者处理的问题较为简单,后者却是将自己置于不尽的问题之流中。与此相关,文学研究的成果是一种知识。知识具有多种形态,科学知识仅仅是一种形态,文学研究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显示的是另一些知识形态的意义。文学研究时常出现从概念定义出发来衡量具体的文学现象,而文化研究很大程度上就是用具体的分析抵制形而上学的理论趣味。联系后殖民理论来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援引西方的术语范畴可以阐释民族文化的特征,甚至成为反击文化殖民的手段。如果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命题无法企及现今的理论高度,或者远远地游离于现今的历史语境,那么,这种理论就无法承担“现代转换”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研究经过了十多年的历史,在其自身的发展中,也还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与不足。中国文化研究未 能有效地语境化,纠缠于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孰大孰小的问题,区域研究存在明显的遮蔽西部的倾向,研究者缺乏 自我反思意识,欠缺田野调查的实践精神,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存在脱离现实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论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文学向翻译研究转向是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发展的一个最新趋势,同时也将是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文指出,当代比较文学发生的文化转向呈现出三个新的发展趋势,即对各种文学和文化理论的运用,对影视、动漫作品的研究,以及对翻译进行的研究。而其中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为当前国际比较文学、同时也将为未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展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文选》不但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而且是国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本文根据文选学发展脉络,回顾了中国古代《文选》研究的主要情况,并删繁就简地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正式始于1990年,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如洪流一般,席卷了整个翻译研究领域。中国译界在认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时,只是从西方译界的理论入手,而忽视了文化研究这一根本。因此,文章从文化研究这一本源出发,高度概括了文化研究的特点。而后,梳理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发展史,并总结二者的关系。最后,通过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展望,为我国翻译研究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研究的涉及面较广,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经典研究热中仍颇显冷清,需加强和深化。从研究范围看,有必要扩大研究面,揭示古代文学经典及经典化的系统性和独特性;从研究层面看,有必要结合经典的创作者与接受者。经典的内质与经典遭遇的文化气候,论证古代文学经典及其经典化过程;从研究方法看,对比研究、实证研究,需进一步完善;就经典本身而言。则需以当代意识作出新的诠释与判断。从经典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利于揭示中国古代文学经典的人文意蕴。探索文学的创作活动和传播接受之间的联系,发掘文学内在的审美属性和外在的历史文化属性之间的关联,揭示古代文学思想价值、审美价值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