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基于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机理,对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所得税的平均税负、累进程度和再分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个人所得税呈逐年上涨趋势,但个人所得税在个人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也相对较弱;税后基尼系数下降的速度加快,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效应逐步增强,由于基尼系数变化率的绝对数值较小,个人所得税对我国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还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2.
常晓素  何辉 《统计研究》2012,29(1):80-86
 本文根据我国城市(镇)不同收入阶层1999年至2008年的支出结构数据及现金收入和支出统计状况,测算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有效税率②和所得税额;利用跨期消费决策的两期模型,构造居民消费效用函数,即消费者的福利函数,测算出我国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福利损失(成本)。结果显示:我国居民消费符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时间偏好不同,收入水平越低越倾向于当前消费;流转税具有明显的累退效应,而所得税的累进效应,特别是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效应不明显,使得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3.
贺青  张虎 《统计与决策》2015,(7):109-112
文章利用2001~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对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差距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变化关系,教育基尼系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收入分配差距将会上升0.214575个百分点;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收入基尼系数上升0.012488。教育不平等是目前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其中城乡差距对我国整体收入差距贡献度最大基尼系数是经济学中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指标。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为收入差距比较合理,国际上通常把0.4定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警戒线;0  相似文献   

5.
教育公平与收入公平:1994—2007年数据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收入分配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在研究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成因时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教育与人力资本对收入分配有重要影响.教育基尼系数通常用于测度教育不公平程度,中国的不同级别教育公平程度与地区教育公平程度有较大的一致性.利用1994-2007年中国教育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系数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构造计量模型,在比较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各因素中发现教育基尼系数与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一特征为和谐社会建设中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增加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实证与现实的矛盾更深层次地揭示了中国教育投入及回报不公平是影响当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差"在哪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收入分配分析中,需要揭示不同收入来源和不同收入要素对收入差距的贡献。本课题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分解法,对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分析。基尼系数是目前国际上用来判断收入差距程度最常用的指标。基尼系数可以进行国际比较,也便于进行  相似文献   

7.
胡学锋 《统计教育》2007,(10):60-6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测定与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测定与分析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基本指标是基尼系数。本文计算的我国1985年至2005年的城镇基尼系数显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应对城镇基尼系数上升,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政府应规制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不合理、不平等行为;调整再分配政策;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通过实施政策优惠,大力支持发展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居民收入差距的测度与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国际上常用的指标和方法,实证测算了河南省1995~2006年的基尼系数,并从收入来源和城乡两个方面对基尼系数进行了分解,找出了导致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劳动差别(包括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要素参与分配的比重很小,转移支付的影响也很有限;城乡分解表明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总体收入差距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增值税收入分配效应的分解方法,并运用2007-2011年我国城镇分组家庭的消费支出数据,分析了增值税“扩围”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实证结论表明,增值税“扩围”后不同收入等级的增值税税负随着收入的增加而降低,增值税对食品、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等领域具有不均等效应,而对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等领域具有均等效应。我国增值税总体上呈现不均等效应,但不均等效应逐步减弱,其中平均税率和消费支出差异的分配效应是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前对于农民收入分配的研究,主要侧重在农民收入分配差距总量的测度方法及发展趋势方面。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差距的因素,有必要研究农民收入分配差距测度——基尼系数分解模型。农民收入包括从集体统一经营得到的收入、家庭经营收入、从经济联合体得到的收入和其他非借贷性收入等四部分。那么,基尼系数的变动也就受这四个部分的变动影响,包括各部分收入的基尼系数和各部分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设计基尼系数分解模型如下:  相似文献   

11.
韩秀兰 《统计研究》2015,32(2):44-50
本文结合国际前沿收入分配测度方法,基于贫困增长曲线(poverty growth curve,PGC)和收入增长相对益贫性(Relative pro-poorness of Growth,RPG)测度指标,应用2013年发布的新一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微观数据,从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益贫性这一新视角分析个人所得税的减贫效应及其对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由此阐释个人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益贫性的影响机理,并得到更具针对性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分时阶梯定价为例,在人口老龄化及生育政策逐渐放宽的背景下,通过建立结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引入家庭人口特征后,非线性定价对收入再分配效应这一政策目标的影响。通过构建引入家庭人口特征的二次近乎理想需求(QUAIDS)函数,基于相对等价补偿方法建立收入再分配效应调整的测度模型。估计了为保持相同效用增加家庭不同类型的人口需要增加的电费补偿率及其金额。研究结论表明,引入家庭人口特征后收入再分配效应得到了强化;家庭人口特征对消费者行为选择有显著影响;不同人口规模的家庭的电费补贴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动态分析显示,随着预算水平的提高,家庭人口特征对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影响在减小。  相似文献   

13.
赵达  王贞 《统计研究》2020,37(5):27-39
预期效应的准确识别往往是政策评估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基于中国城镇住户调查2010-2012年月度数据研究发现:第一,2011年6月底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获得通过时,工薪家庭消费便已显著增加,并在2011年9月正式实施时达到最大,随后逐步下降,两个月后达到较高稳态(约为0. 20),但在统计意义上并不显著。与既往研究不同,这说明税收减免只在短期提高家庭消费,忽略家庭预期将会导致减税效应低估。第二,家庭增加的支出以服务消费和食物消费为主,耐用消费和债务支出并未显著调整,这可能与减免力度有关。第三,与常规认知不同,政策边际消费倾向更多地随着减税率(而非收入水平或者流动率)增加单调递减。本文通过改进Kueng(2018)所提理论模型,对此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资本要素收入作为国民总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算、厘清其在政府、企业和住户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居民资本要素收入的结构是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利用资金流量表和统计局住户调查数据,对我国资本要素收入及其部门分配和居民资本要素收入的结构进行测算,研究发现:(1)居民资本要素收入长期以来高速增长,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在10%左右,但在总资本要素收入中所占比重经历了先上升(20世纪90年代)后下降(21世纪初)的过程;(2)居民税前、税后资本要素收入对比反映出我国对居民资本要素收入征税力度尚小,最高不超过4%;(3)伴随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居民资本要素收入结构由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以农村居民的经营性收入为主转变为经营性、财产性收入并驾齐驱;(4)宏、微观口径测算的结果存在一定缺口,主要由劳动者报酬存在低估以及住户数据的系统性误差导致形成,国民经济核算的完善应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5.
潘凌云  董竹 《统计研究》2021,38(7):100-111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如何“稳就业”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2008 年推行的薪酬抵税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捕捉企业税负的外生变化,并以2000-2018 年A 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税收激励与企业雇佣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薪酬抵税政策带来了额外的税收优惠,进而促进了企业的雇佣需求,在有效排除共同趋势、预期效应、政策叠加效应以及反向因果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异质性检验中发现,薪酬抵税政策对企业雇佣的激励效应在民营企业,成本转嫁能力较弱、劳动密集度较高以及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区域的企业中表现更加明显,这意味着企业对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越敏感,这一政策的作用效果就越好;薪酬抵税政策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税收影响企业行为的微观机理,对于政府利用税收政策扩大就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韩秀兰 《统计研究》2012,29(10):79-84
居民家庭是组成整个社会的基本单位,居民家庭夫妻之间的收入差异是了解全社会性别收入差异的重要指标,但却少有研究对此关注。本文采用CHNS2000和2009年数据,对我国居民家庭夫妻间收入差异和全社会性别收入差距进行了动态比较研究,发现夫妻间收入差距远大于全社会不同性别间收入差距,基于Mincer收入方程和Oaxaca分解实证法揭示了“门当户对”观念和“婚姻梯度”现象双重作用下夫妻间收入差距与全社会性别收入差异不同的形成机理,并得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收入流动性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俊  黄潇 《统计研究》2010,27(11):24-33
 本文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1989-2006)数据,从不同角度测度了中国收入流动性,分析了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并按不同收入阶层对收入流动性进行分解,最后考察了个体的教育特征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和农村的收入流动性都先上升后下降,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背景下,收入流动性降低加固了现有收入分层,形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收入流动性并未改善社会福利;低收入阶层对总体收入流动性贡献最大,但大都在中低收入阶层内部变动;同时,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不易向下流动,城市个体尤为显著。因此,在制定收入分配、教育政策时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扶持,将有利于促进合理的收入流动进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8.
成熟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其发挥公平效应的保障。通过定量分析发现,现行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每一次调整都会使高收入者比中低收入者受益更多,而超额累进税率结构设计不尽合理,对高收入者缺乏特殊税收政策,直接导致个人所得税难以发挥其调节收入差距和缓解贫富矛盾的公平效应。因此,应尽快改革税制,实行免征额指数化,减少税率级次,扩大低税率级距,对高收入者试行综合征收制,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效应。  相似文献   

19.
张翔等 《统计研究》2019,36(3):78-87
本文在考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典型不同缴费基数参保者寿命存在异质性的情况下,通过内部收益率的计算考察典型不同缴费基数参保者之间的养老金收入再分配效应。首先根据省级宏观截面数据估计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典型不同缴费基数参保者退休时的平均余命,再据此分别计算和比较不同参保群体的内部收益率。 研究发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总体上呈现微弱的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虽然低缴费基数参保者内部收益率略高于中、高缴费基数参保职工,但其内部收益率因相对较短的寿命而大大降低。这也提醒政策制定者在研究制定延迟退休、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参保职工内部不同群体间的平均预期寿命差别,对低收入参保者予以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