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近代教会女校作为中国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中国近现代的女子教育事业影响深远。它虽然是西方文化侵略的产物,但却在封建礼教森严的中国旧社会打开一道裂缝,给女性以入校学习的机会,并且培养了一大批自信、自强的时代新女性。  相似文献   

2.
论近代中国教会女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会教育,是目前研究近代中西关系史中较受关注的问题,但对教会女子教育,人们论及较少。本文试图对近代中国的教会女子教育作一粗浅的分析。一早在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就来到中国,想在中国寻找西方“上帝”的臣民,利用耶稣基督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为此他们用举办“文化事业”、“教育事业”、“慈善事业”等办法着手开发中国几千年近乎“空白”的女子教育。1840年英国人相让特小姐在宁波设立第一所女校,此为在中国设立的最早循教会女子学校①。随后,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诸如女子盲哑学校、圣经学校、师范学校、中小学学校、医科学校…  相似文献   

3.
近代广东女子教育 ,以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教会女子学校为开端。广东地处中外贸易要道口 ,是基督教来华传教的前沿阵地 ,也是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开办教育事业的前沿阵地。而教会女子教育 ,则开中国女子教育风气之先 ,促进了近代广东女子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基督教传教士作为广东女子教育的创始人则在其中扮演了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4.
教会女校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是在客观上教会女校冲击了中国旧的教育制度,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早一批知识女性,从而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会"藉医传教",在华创办了医疗卫生事业。因女性医务人员缺乏,教会开办女子医学教育。其最先以师授徒、医院附设学校的方式进行。20世纪初,教会女子医学教育有了长足发展,民国初年至2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1922年非基督教运动发生后,教会医学院纷纷向中国当局立案注册,教会医学教育向专业化和本土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女子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中国近代的社会转型与女子学校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代女子教育,最早始于教会女学,戊戌变法运动促进了中国人自办女学的产生、留学教育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中学男女同校、大学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趋于完善。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又是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代教会女学是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兴办的一项教会教育事业,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显著的特色。论文探讨了近代教会女学产生的背景,发展的阶段,课程、教材、教法、教师及其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主要问题。通过考察和初步研究,认为教会兴办女学是传教士开展传教活动、扩大宗教势力的需要;教会女学在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史上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并对近代女学运动产生影响;教会女学有助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的转变,但不可能解放中国妇女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华相继创办了一批教会大学,传播和实践近代西方文化,力图对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侵略,但在客观上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衔接,顺应了近代中国变法维新和社会经济近代化的历史要求,引进了近代西方新兴的教育模式,为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提供了样板和推动力,开中国女子高等教育之先河,刺激了中国新式公私立高等教育的兴起,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早期现代化、人才培养及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会女学与近代职业女性的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紧跟着大炮来华,为了达到传播福音的目的,在中国开始兴办教会女子学校,培养教徒。教会女学中的学生不仅接受了宗教教育,同时也接受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民主、自由、平等等社会科学的内容。从教会中毕业的女性走上社会后,大多从事医药、护士和教育,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女性。作为中国最早觉醒的女性,她们为近代妇女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来华第一位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完成伦敦会学习汉语、翻译<圣经>、编撰字典等传教布道任务的同时,又从事创办英华书院等教育活动,开始了华人的英语教学.在马礼逊的影响下,西方教会在华建立教会学校,将英语教学引入我国学校教育.由马礼逊引介的华人英语教学以及受马礼逊影响而初创的中国英语教学是新教传教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客观上催化了中国英语教学的开始及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西方列强势力的侵入,中国东北营口开港,基督新教传教士为了传播基督教,在吉林创办了许多教会学校,对吉林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传教士来华办学规模扩大,办学层次提高,教会大学应运而生,并得以蓬勃发展。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成因有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志愿传教运动为西方传教士来华办学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外不平等条约为西方传教士来华从事教育活动提供了可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为传教士从事高等教育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子高校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形成了由独立设置的女子本科学院、女子高等职业学院和大学内设女子学院组成的女子高等教育分支体系。女子高校在探索女子高等教育规律、培养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高素质女性人才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也面临着办学定位有待明确、办学特色有待培育、师资水平有待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有待加强、经费投入有待落实、发展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女子高校要加强战略规划和内涵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科研水平,改善办学条件和发展环境.从而更好地履行其使命和任务。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他认为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学校本原之本原,兴女学具有“开民智”、“争平等”、“生民利”、“宜家善种”、“造就新民”等多重价值。惟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培养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等素质的女“新民”。在他的女子教育思想中,将“女德”与“女红”、“启蒙”与“救亡”、“立人”与“立国”、“小我”与“大我”、“实然”与“应然”、“经济独立”与“人格平等”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但开风气敢为先—基督教与清末女子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末的中国女子学校教育,是以基督教会的女子学校为发端的,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教士都把教育视为传教活动的从属品,但我们也不应忽略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思潮所产生的正面的和积极的影响,教会女学产生的影响,开始改变清末中国妇女的教育现状,并直接催生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批女子学校,为中国近代教育提供了多层面的借鉴,教会女学对清末中国妇女的影响,显然已经超出了宗教范围之外。  相似文献   

16.
西方社会关注《大清律例》始自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小斯当东更是将之于1810年翻译成英文。随后在近百年中,英美人士对《大清律例》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化,这不但促进了英美人士了解中国法律制度,而且也为其攫取在华利益提供了方便。与西方在华利益和西方社会思潮变化相一致,英美人士在不同时期对《大清律例》的关注点不同,其认识和评价也是各异。  相似文献   

17.
清朝末年,西学东渐,全国各地纷纷“废科举、兴学堂”,因受西学影响,大小学堂开设了图画手工课,从而开始了中国学校美术教育。早期学校美术教育包括普通学堂、师范学堂及专门美术学校的美术教育,虽属草创,却使系统完整的美术教育体系的形成成为可能。并且,中国近代美术的发展与繁荣,某种意义上说是与中国早期学校美术教育的发展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8.
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十分重视教育的互动,而成人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在西部地区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东西部地区成人教育互动,通过合作办学,互相帮扶,开展远程网络教育,逐步缩小东西部地区成人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大体经历了1840—1899年的萌芽期、1900—1911年的兴盛期和1912—1927年的飞跃期三个历史阶段。它萌芽于民族危亡、西学东进的社会背景下,兴盛于实业救国、经济强国的时代要求下,又在科学民主、男女平等的呼唤下实现了质的飞跃。每个阶段的变迁都是社会进步、主流教育思潮和国人觉醒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影响中国近代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变迁的原因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当代女子职业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