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研究茅盾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高峰。其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继续讨论人物形象与政治的关系;二是站在性别的视角笼统地认为男性作家在描写女性时大多犯了"男性臆想"的毛病,尤其是《蚀》中那些引人关注的身体描写更是如此,且不说这种论调中肯与否,至少这种不加区别的评价会抹煞那些真正为女性代言的男性写作。笔者认为要解读茅盾早期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至少应该理清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塑造以孙舞阳为代表的革命女性的原因,二是作者怎样看待革命女性的身体,三是她们的文学意义在哪里。  相似文献   

2.
茅盾小说创作的母题是时代女性。茅盾从时代女性出发 ,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 ,从而形成了茅盾小说独特的艺术世界。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形成主要是受茅盾深刻独特的生活体验、《红楼梦》的女性观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探析茅盾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时代女性成为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是多元的,主要是受他的家族女性、早期妇女观、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西方浪漫主义传到中国,中国人从自己的现实问题着眼,对西方浪漫主义进行了有选择的接受。浪漫主义在中国文学领域内主要表现为个性主义的追求和情感主义的泛滥两方面。茅盾小说中的时代女性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时代女性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表现,使人将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时代女性的独立追求及其命运与中国近代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浪漫主义进入中国,便加入了个人独立、女性解放和民族救亡的重奏中。孙舞阳和章秋柳是茅盾在中国革命的不同时期塑造的女性形象,是浪漫主义在当时处境中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5.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形态各异、性格有别的女性,其实,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也存在着诸多显在和潜在的共性。茅盾笔下之所以会出现一群似乎同属一型的女性形象是与他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气质密切相关的。女性形象的独特创造,赋予了茅盾,小说极强的艺术魅力,但也有艺术把握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田纳西·威廉斯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充分体现了作家本人矛盾的女性价值观。在传统与现实的夹缝中生存的南方女性无法忘记南方传统,但在现实的冲击下,又做出反叛传统的行为,最终仍无法脱离男性而独立。威廉斯矛盾的女性价值观受其男权意识的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作家中,茅盾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塑造了“时代女性”美的群像,丰富了现代女性文学的园地,而且对女作家的创作给予极大关注,并予以精当的评论。他论冰心,论庐隐,。论丁玲,论萧红,论郁茹,体现了茅盾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休戚相关之情,也使人们看到了女性文学在艰难曲折中前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 2 0世纪 2 0至 30年代现代女作家小说创作和茅盾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特征的比较分析 ,提出文学史上的男性主体作家 (从数量上来说 )中 ,取现实主义的客观、严峻态度进行创作的部分作品 ,有可能成为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鉴本  相似文献   

9.
茅盾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身上有着强烈的悲剧色彩,具体表现为自身无法摆脱的矛盾冲突梦想与现实的冲突;灵与肉的冲突;情与理的冲突;生与死的冲突.这种精神悲剧的形成有其深刻原因.  相似文献   

10.
南非是一个崇拜男性上帝的父系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女性是被遮蔽的缺席存在,针对这种历史和现实,库切在《在国家的中心》中创造了一个具有多重指涉意义的女性身份文本,来与父系社会秩序进行对抗:叙述者玛格达的抗争不仅指向普遍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而且指向荷裔南非人的民族神话对女性的再造和生产,同时还指向了使种族歧视合理化的殖民关系。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乡镇小说通过“世道大变”的宇宙意识、“反乱当道”的时世秩序、“焦躁人生”的生存体验等“乱世文学”传统内在理念之下的具体情境,凸显并紧扣住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生命实质———转型。“乱世”蕴含着“转型”的意识,呈现了茅盾心灵结构上的现代性体验,成为茅盾乡镇小说中乡土中国迈向现代轨道的最形象与最独到的符码。  相似文献   

12.
茅盾在《蚀》三部曲的深层结构中,首创了一个以北欧神话为整体性象征的隐性神话模式——构建了象征世界中,命运三女神与其他神祗,同神界安危相应的生命树的关系网络。小说的整体象征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政治危局中,中华民族的危机意识和生死理念,以及凤凰涅槃般的重生。这使茅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创者,该小说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3.
茅盾在大后方度过了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光,大后方因此成为茅盾抗战时期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民众的精神面貌在茅盾的作品中得到了形象的反映。茅盾的作品侧重于表现大后方的阴暗面,个中原因在于茅盾一贯的左翼立场、国共两党对茅盾的不同态度以及茅盾居留和书写大后方时间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1948年5月,茅盾和沈从文同时写文章表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仔细阅读中,我们发现:茅盾和沈从文这种评价是他们不同的“五四”想象。茅盾侧重文艺工作者的任务和五四的政治意义,显示出“毛文体”“毛话语”对茅盾的潜在影响;沈从文侧重五四精神与文运的重建、五四学人与新北大人的思想探索,显示出作为思想者的沈从文的独特思考。两种不同的“五四”想象,导致他们的思想分野。1948年,是他们这种“五四”想象的最后展现。  相似文献   

15.
茅盾的妇女观因“五四”时代思潮而发端。早期基于人道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的矛盾之论 ,引发于自我包办婚姻的感同身受 ;后期为了真爱可以忘掉一切的惊世之语 ,源于自己对浪漫的渴求和婚外恋情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以来,山东省的茅盾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视角和理论模式,逐步把茅盾研究推向深化,在茅盾的文艺思想与批评研究、作品研究、作家主体及综合研究以及传记资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8.
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打开了新视野,提供了新的理论阐释,也为探讨茅盾的文学翻译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茅盾在1916年至1949年的33年间,翻译了外国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近二百万字,其中大多是弱小民族、苏俄以及东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茅盾对翻译问题的认识极为深刻,开创了国内翻译界对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先河。同时,茅盾致力于世界进步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实现他那“疗救灵魂的贫乏,修补人性的缺陷”的政治目的,具有十足的功利性。  相似文献   

19.
矛盾的魅力--茅盾的小说世界及其审美心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茅盾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从文本切入人本会发现矛盾正是茅盾的魅力所在.他的小说世界里存在着一系列与其审美心理特征密切相关的矛盾在整体风格中呈现男性特征与女性化倾向的对立与和谐;在题材选择上存在社会矛盾与两性冲突的对比与互补;在塑造女性形象时隐含着性别视角的转换与错位;在创作与构思过程中时时可见情绪化与理性化的纠结与挣扎.这些矛盾是解读茅盾文本的钥匙,也是走近茅盾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