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笔者在《做学问莫买椟还珠》一文中写道:"目前,学风浮躁、学术垃圾、学术造假等现象甚嚣尘上,原因何在?我认为,学术评价体系的错乱是一个重要原因。之所以要用‘错乱’一词来描述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是因为它已经大大超出了正常,呈现病态。"(载《人民日报》2013年4月16日)"错乱"往往用来形容一个人神经错乱,现在的学术评价差不多已经走到了神经错乱、发疯发狂的地步。那么,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评价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纵观高校教师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没有清楚地界定高校教师评价的类型。高校是研究学术的场所,而学术不仅包括科研和出版,而且包括"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从这个层面上,高校教师评价也即高校教师学术评价,包括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和应用评价。在此从高校教师评价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高校教师学术评价体系的设想,更好地解决目前高校教师评价中教学评价与科研评价相脱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期刊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期刊"等文献计量指标及各种数据库的称号毕竟还是文献的核心评判指标,并不能完全代替或胜任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重任,特别是不能代替学术文章价值的评价标准.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媒介之一--高校学报应尽全力全面反映高校科研实力及科研动态,应成为学术公平竞争发展的平台,而不能盲目追随文献计量指标.高校科研考核以刊名划线、以量取胜的做法不够公平客观.  相似文献   

4.
叶青  彭辉 《社会科学》2013,(3):98-105
一个全面、完善、公正、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建设的关键和基础是成果的评价方法。传统的评价方法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前者表现为"以评定级",后者表现为"以刊定级"或"以录定级"。但这些方法都有其内在的缺陷和不足,晚近评价方法主要体现为三大新趋势:优化定性评价,通过"程序正义"来实现"实体正义";运用综合评价法来构建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开放互动;将代表性学术论著制度作为定性评价的一种有益性补充安排。  相似文献   

5.
程熙 《云梦学刊》2013,(4):49-50
青年学者在当今学术生态中面临着三种评价体系。第一种评价体系是来自于国际的学术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的特征是本土的学术规范和国际接轨,以发表英文的SSCI为标准,论文的好坏根据引用率来评价。这种评价体系将成为中国未来的主流趋势。因为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崛起,中  相似文献   

6.
朱承 《云梦学刊》2014,(4):24-24
在当前中国学术界,除了学术剽窃最能引起公愤之外,学术评价体制尤其是科研项目的评价体制,大约是排在第二位的公愤对象。包括科研项目评价在内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为了鉴定学术成果、审核学术质量、引导学术方向而确立的。但是谈起当前的学术评价体制,无论是既得利益的,还是未得利益的,大约都有微辞。这一微辞往往都指向科研项目管理的行政部门,或是大学的管理者,或者学术资源的分配者。  相似文献   

7.
建立一套良好的学术评价体系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蔡毅 《学术界》2003,(6):58-72
学术评价体系是鉴定学术成果、审核学术质量、引导学术方向的一种特殊制度。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是个复杂系统 ,它存在着忽视质量的量化、向行政级别靠拢、急功近利、鼓励泡沫学术和快餐学问等多种弊病 ,亟需从改革与建设的态度出发去修改完善它。本文在分析了目前学术评价活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后 ,以积极的态度提出了一些正本清源的解决办法与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源自市场需求的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已形成多元共建的格局,推动了学术期刊质量提升和繁荣发展。当前需要认真厘清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评价存在问题的边界,着力推进"政府主导规则"的法定程序建设与坚持"市场自主制定"的体制机制改革路径,共建中国特色的开放多元有序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们这次会议是研讨学术评价与当代学术发展的关系问题。首先,我想就学术评价在学术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近年来,在学术界特别是在高等院校的教师队伍中对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有些微词,不久前余三定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揭学术评价体系乱象做学问莫买椟还珠》的文章,揭露了现行学术评价体系的某些弊病,列举了三个方面的表现,并为纠正这种乱象开了药方。  相似文献   

10.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及研究成果评价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继元 《学术界》2007,(4):61-69
为了具体了解人文社科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对学术期刊及评价、学术评价的看法,对全国部分学者及高校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提出了19个问题,涉及期刊的种数、质量、版面费、研究生发文规定、学术集刊建立引文库、期刊评价指标、学术评价的必要性、指标与评价方法等.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其他数据和材料,分析了相关问题,提出了必须尽快建立与完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和学术评价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学术评价逐渐从以计量为主的模式转向学术共同体、人工智能技术、评价大数据三种力量驱动的学术评价模式。提出自然评价模式,回顾了学术评价模式和相关概念的演进,引入共生理论与生态系统概念,探讨自然评价模式的核心要素和逻辑架构并阐述自然评价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自然评价模式以学术共同体为评价模式的核心主体,以评价大数据建设为评价的基础条件,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评价的必备工具,形成“产生评价数据→挖掘评价数据→评价结论反馈”的自然评价环;自然评价模式需要构建评价活动嵌入学术活动的机制,评价数据的公开/匿名、利益分配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挖掘机制,评价模式的建设与运营机制。希望为学术评价提供全新视角和理论指导,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2012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发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2年版),改革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改革》、《重庆社会科学》荣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复印报刊资料"是我国学术界公认的权威二次文献,也是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广为引用的重要学术评价体系。中国目前公开发行的期刊有9800多家,此次发布的"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共772家,  相似文献   

13.
沈玲 《云梦学刊》2013,(4):37-39
一什么是学术评价?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余三定在其《中国新时期学术热点研究》一书的第四章中专门对新时期有关学术评价的讨论进行了评述。他分别以百度网的词条、学者刘明、叶继元的观点为例,对有关学术评价的界定进行了梳理分析。比如刘明先生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评价,即由学术共同体主持,以学术水准为对象,以推动学  相似文献   

14.
章学诚对戴震学术的评价,有一定的阶段性。伴随着自己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他在乾隆五十四年、五十五年集中点名攻驳、评价戴震学术,一方面是针对当时学风病痛而发,另一方面,则有着完善自己的学术体系、推扬自己学术主张的目的。他与戴震学术主张中某种契合的主张,正是为乾嘉主流学术所摒弃之义理。戴震以训诂明义理的新学风难以拓展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在当时难以引起共鸣,皆可见乾嘉学术风气影响之深刻。  相似文献   

15.
首先,对我国高校推行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受"热"捧的原因进行分析;其次,针对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受"冷"遇的原因进行分析;再次,对我国高校如何真正实现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科学系统和学科体系应该采用"4部11门"分类法.社会科学的评价必须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代表性学术成果作为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指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形成对学者学术水平的基本评价;有利于鼓励创新求精;有利于形成质量并重的评价机制;有利于抑制浮躁,形成良好的学风.CSSCI的发展经过学习借鉴、自主创新两个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今后要进一步国际化,逐步融入国际学术期刊检索系统,让中国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肖峰 《学术界》2005,(1):72-78
在如何寻找合理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与指标的同时 ,还必须关注对学术评价的基础理论研究。本文从社会建构的视野分析了学术评价的本质及其相关特点 ,指出要从积极的意义上视学术评价为一种社会建构 ,并且还要不局限于社会建构的视野 ,努力发掘非建构性的因素 ,同时对社会建构进行合理的再建构 ,通过各种努力来使学术评价向客观公正的目标趋近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树立"考试要成为学生成功体验"的新观念,构建"三活化"的考试模式,即活化评价内容、活化评价方式、活化评价主体。活化英语评价模式,让学生跃跃欲"试"。  相似文献   

19.
焦新旗  汪洋 《云梦学刊》2012,33(4):28-32
笔者认为,地方社科院的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应当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质量与数量兼顾,突出应用对策研究,强调科研成果的创新性,逐步探索建立起具有地方社科院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八大报告专门提及"发扬学术民主"的问题。对学术民主的讨论可从学术研究、学术评价、学术管理三个方面展开。学术研究应以学术创造为生命与宗旨,思想自由则是创造性的动力之源;学术评价应确立质量优先的标准,以代表作制度代替倚多取胜的量化方法;学术管理的重点应由事前审批转向事后资助、奖励,其基本职责在于消除学术活动中的权力腐败。思想自由、评价科学、管理公正的实现,都须遵循学术民主的路径,包括实行官学适度分开,避免学术权力集中,采用民主化、公开化的同行评价模式,设立投诉和处理机制,等等。由此,学术界的浮躁化、平庸化趋势有望得以扭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