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八八六至一八九八的大足教案,是清末许多次教案中最大的一次,虽然不久,即遭受失败,但对于义和团的反帝运动,和辛亥四川保路起义,都有着一定的关系。为了研究清末四川农民的反帝运动,四川大学历史系组织了一个历史调查小组,到大足及龙水镇一带进行了九天的调查访问工作,被我们直接访问过的各阶层的人们,共有四十多位。他们有的是亲自看见三打教堂的,有的是亲见起义领导人物余栋臣和蒋赞臣的,或确知当时起义某些情况的。(附录一)从他们的口述中,知道许多事实。除此以外,我们还搜集了许多文字资料(附录二)现在将这些人的口述,和文字记载,综合研究,草成本文。  相似文献   

2.
清朝末期,陕西爆发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教会势力的斗争(亦称“教案”)见于历史记载的就有近20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897年7月发生的南郑县八角山教案;1900年7月的宁强县燕子砭教案;1900年8月的陕北三边(靖边、定边、安边)教案;1902年的略阳烟洞沟教案;1903年6月的平利县洛河教案;1911年10月的西安南关教案与宝鸡教案。对于清末与民国初年陕西教案中的某些问题,笔者作过一些研究和论述。本文拟再就清末陕西人民反洋教斗争的几个问题略述己见。由于教会势力的残酷欺压,迫使群众掀起反洋教斗争,是陕西教案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清末立宪,是中国近代宪政史的开端.长期以来,人们对清末立宪存有许多不公正的认识,妨碍了对中国宪政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从清末"预备立宪"的种种改革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来重新评价清末立宪的历史作用及地位.  相似文献   

4.
清末修律在中国近代人权与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近代人权进入法制领域的开端,对后世中国人权与法制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清末修律不仅从社会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近代国民人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而且还对当时及后世中国国民的法制观念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由于清末修律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其对近代国民人权意识增强和法制观念转变的促进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是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的,对此也要有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清末地方官员在对辖区教案的处置中,往往受到多方面的压力,处境非常难堪,有的甚至因此走上绝路,署江西永新知县阎少白之死即为一例。其人"遗状"当中,即陈述了面对教案窘迫而忧愤的情事。尽管对其遗状真伪以及其人实际死因的说法当时存在颇大歧异,但通过循迹考察相关教案的情势,自有助于更明晰地了解和认识清末地方官员特别是其最基层官员,在教案中较为普遍和惯常的处境状况。  相似文献   

6.
清末福建古田华山村教案是近代频发教案中的一个小的案例代表,通过案情观照,充分现出中西文化冲突下教案的引发诱因,传教士横行是主导因素,国人愤怒和当权者畏惧则是深层次的、潜在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连州教案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 5年 10月 2 8日 ,连州发生了清末广东“最大基督教教案”———连州教案 ,五名美国传教士被杀 ,所有在连州的美国教堂、医院被焚烧。事件惊动了总理衙门以及美国总教会、美国政府 ,此间 ,西方的报纸对连州教案的起因也众说纷纭 ,在中国驻美大臣梁诚的斡旋下 ,历时一年两个月十六天 ,该案才最终得以了结。连州教案的大体情形怎样 ,它的主要起因是什么 ,有关各方对该案处理的态度以及连州教案对当地社会影响如何 ,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加以梳理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是中国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向基于民主、自由的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结构、人民生活方式都经历了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剧变。笔者以中国休假制度的更迭为切入点,分析其从局部到全面转变背后休闲文化的嬗变。同时,将休假制度纳入休闲学视野考量,即是搭建中国休假制度休闲学研究的历史平台,也为复兴和改革中国传统休闲文化提供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9.
利用清代的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八旗察哈尔相关的舆图、地方档案馆保存的清末贻谷督办蒙旗垦务档案等,探讨清代口外王公牧厂的幅员、设置来源和开垦过程等诸多历史问题,并从两个层面去阐释清代王公牧厂制存续的历史意义:在政治层面上,王公牧厂的组建是清朝分封制和军功贵族制的组成部分;在政区沿革上,王公牧厂的后续演变和改制成为清末蒙地开垦和边疆行政转变的重要起因。  相似文献   

10.
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特别是甲午战后国人自办报刊的大量涌现与清末社会思潮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报刊传媒所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到,在世纪之交各种思想起伏激荡之时,国人对西方传教的认识已较过往大为理性和深入.这一现象有助于揭示义和团运动后教案数量呈下降趋势的思想根源.以大众传媒的视角考察可以发现,报刊传媒的广泛兴起不仅为有识之士对教案的理性认识搭建了表达的平台,而且它所发挥的"能动性的倍增器"的作用,更使盲目反教所导致的危机和对国家自强的阻碍被更多的社会民众所了解.其传播效应,对清末国民的仇洋反教心理变化,乃至社会思想文化的变迁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报刊是社会的窗口 ,老报刊更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从 1898年创办《蜀报》至 1911年底 ,在成都先后共出现过 4 8份报刊。本文概述了清末成都报刊的发展 ,分析了清末报刊呈现出的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清末赴日留学浪潮中,法政留学教育尤其突出,从1896年至1911年中国共有数千人赴日学习法政。清末赴日法政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清末乃至民国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和中国法制近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特殊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条件,其负面影响和局限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教育秉承“文史不分”的学术传统,直到近代,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才随时代变革而出现。论文以“清末中学中国史教科书”为切入点,从清末新学制与中国史课程的设置、清末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出现及特点等方面,简要探讨了近代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渊源和早期历史教科书的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4.
通过考察清末上海期刊所载妇女卫生健康相关内容,分别从废缠足运动的开展、新式体育(体操)的兴起和妇女卫生三方面,再现了这一时期妇女健康权利的转变历程。这种转变与清末上海开埠后,西方民主、文明思想的传播,国内知识分子的积极倡导及妇女自身的觉醒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教案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地区性教案的研究又是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因其在清朝独特的地位和清政府对此地区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方式,其教案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教案研究将更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教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日后内蒙古地区教案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清末修律是在西方法文化的输入与影响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民律作为清末修律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从这一历史语境中得到诠释,西法东渐以后,中国传统法文化及其价值准则遭遇到来自西方法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严重挑战,中国古代沿袭下来的诸法合体、重刑轻民、权利等差、家族本位、义务本位等法传统及法观念受到极大的摇撼,师夷变法、诸法并重、追求权利、男女平等、个体独立等观念在海禁大开以后以各种渠道渐入人心,这种观念的变迁为清末民律的修订制造了舆论并奠定了思想基础,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引了清末民律草案的出台。文章即是从法观念对立法的影响这一角度阐述其要旨的。  相似文献   

17.
狄德罗在某个地方曾感叹过:“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东西,每每注定是人们知道得很少的东西。”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和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发表了不少有价值的论文。然而不能否认的是,我国理论界往往仅从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这个角度去看待世界历史与中国发展的关系,没有看到中国道路的特殊性也是世界历史总体的一个特殊规定。本文拟从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条件下考察国  相似文献   

18.
在复杂的历史文献中,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和表述是不一样的,由官方文书、档案和民间记述组成的“话语系统”共同描绘了历史事件的本来面貌.从今天现存的史料中解读1897年发生在山东境内的巨野教案,并将史料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就会发现不同的史料背后代表了不同阶级、不同集团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民间、清政府、外国教会对巨野教案的不同叙述代表了其各自的立场和观点,以及不同集团的权力和利益诉求,都是为各自的政治利益服务的,历史的复杂性要求而且必须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现.  相似文献   

19.
清末地方自治运动极大地冲击了我国长期的社会权力结构模式,使得先进的宪政制度理论在中国第一次变为现实.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进行了简要分析, 认为地方自治运动在具有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正从事教学、教研多年来,我一直在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从课堂教学改革成效来看,新课程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一是教师的双手得不到解放,虽然教案从书写转变为电子教案,但是教师还得忙于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和培训,教师的教研精力得不到保障;二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程式化,从学习"洋思教学模式"到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直到现在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等的推广,都从某种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课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