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儿童权利观念是在启蒙运动之后诞生的,洛克、卢梭和康德在儿童权利观念的启蒙上充当了先锋作用,他们奠定了西方现代儿童权利思想的根基.由于各自的政治理想不同,他们所建构的儿童权利观念也有着内在的差异.洛克在"有限政府"观念下建构儿童权利的观念;卢梭在"道德理想国"观念下建构儿童权利观念;康德在"法律共和国"观念之下建构儿童权利观念.  相似文献   

2.
1909年初版本《域外小说集》收入与儿童密切相关的3篇译作.其中,《乐人扬珂》讲述一个因儿童天性好奇而引发的悲剧,在社会批判之余,引导读者思考"何谓儿童"这样本质性的问题.《天使》描写一个乡村女童在失去亲人后孤立无援,面临无从救赎的困境.《安乐王子》以童话题材展现民间疾苦,流露出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此外,依据多项可靠史料,可以确认周氏兄弟在晚清时期已经完成了"儿童的发现",形成了将儿童视为"原人"的基本观念,并以此为基础,在"五四"时期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相似文献   

3.
贾小叶 《中州学刊》2003,(5):132-137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晚清沿江沿海督抚西学观念的演进呈现出了一个层次分明、逐步深化的过程。综观晚清 70年督抚西学观念的演进 ,可知 :其一 ,民族危机的刺激是督抚西学观念演进的第一动力 ,督抚西学观念演进的过程亦是其探索中华民族出路的过程 ,其爱国之意是明显的。其二 ,晚清督抚西学观念的演进 ,在客观上推进了近代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其三 ,督抚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其对西学的认知程度成正比 ,督抚固有的文化观念 ,既提供了其接纳西学的思想基础 ,又规定了其吸收西学的限度。其四 ,晚清督抚的文化观 ,在某种意义上 ,又构成了清政府进行各项改革的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4.
晚清西史东渐给中国士人带来的,主要并非时下所谓的“西方史学”,而是某些特定的西方历史知识,甚至是片断化、符号化的历史信息和“形象”,因此今日学者宜抛开当下定型的史学命题,重回晚清知识环境,以建构论视角看待晚清西史知识的形成过程。19世纪末“史学经世”观念改造了“史学”的眼光,时人使用的“史学”一词并非指今日作为现代学科的历史学,而是指基于历史性知识的思考和学理建构的总和,“学从史出”的现象为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种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同时,晚清输入的西方历史知识和人物故事也极易被特定思想观念操控。学人基于自身思想主张,对西方历史进行剪裁和重构,将历史进程“模式化”,将历史人物“符号化”,原本丰富的面相被简化。研究晚清西史东渐宜融合史学史、知识史、思想史等多种眼光,方能展现其中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5.
晚清的儿童科学文艺处于萌芽期,以科学(幻想)小说译介为主,目的在于改造中国人的梦;五四崇尚科学与儿童本位,儿童科学文艺却陷入相对的沉寂期;三四十年代这一文学类型焕发出新的生机,以科学小品为主的科普类被用于应对现实危机。本文突破以往对晚清和三四十年代的“隔断式”研究,打通三个时期间的时空闭锁,从而揭示其完整演变轨迹;同时打破学界对五四儿童科学文艺保持的沉默,对其文本和理论进行初步的钩沉梳理,从前人忽略的“空白”中解读出丰富的意义。对不同时期儿童科学文艺的本质特点、内外根源及各时期之间运演规律的探究是本文的重心所在。  相似文献   

6.
刘云波 《湖南社会科学》2006,312(5):181-185
晚清思想文化(主要指思想文化观念)上封闭的表现主要有三一是传统“华夷”等级观念的畸形延续;二是传统礼仪观念的恶性发展;三是传统“义利之辨”的愚昧坚持。晚清思想文化上封闭的影响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造成近代中国长期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二是延缓了中国近代化(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时间;三是束缚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儿童权利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儿童的附属化阶段、儿童权利的发现阶段及儿童权利主体资格确立阶段。当下儿童权利之保障遭遇诸如儿童工具主义、家长主义、父爱主义、保守主义、怀疑主义等滞后观念之阻隔,亟须破除。为此,需要大力培育公众的正确儿童权利观,从目标、主体、对象、策略、手段、路径等方面构建儿童权利观培育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8.
读图时代的绅商、大众读物与文学--解读《北洋画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报作为大众传媒介入公众生活始自晚清的《瀛寰画报》和《点石斋画报》。此后办画报虽成一时之风气 ,但并未真正风行起来。 1 92 6年 ,上海、天津先后出现了《良友》画报和《北洋画报》。这两份画报的诞生 ,标志着大型综合性现代画报已然崛起 ,而且将改写画报的公众形象 ,使画报发展进入新的时代。此后许多画报应运而生 ,即证明了这一点。以天津为例 ,从《北洋画报》创刊的 1 92 6年 ,到其停刊的 1 93 7年这 1 1年中 ,至少出现过 1 7种画报 ① 。画报的繁荣 ,离不开读众的参与认可 ,其繁荣正表明读众对画报的青睐 ,对“图”的热望已成为一…  相似文献   

9.
郑正秋以丰富的儿童电影活动,为中国儿童电影做出了筚路蓝缕的历史贡献.其儿童电影创作,与明星影片公司的“童星策略”、郑正秋对儿童问题的高度关注以及现代进步的儿童观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郑正秋在他独特的儿童电影世界里,歌咏“亲子之爱”,塑造理想儿童形象,表达现代进步的儿童教育观念,并且展示童真童趣,这一切构成了他对儿童/童年的文化想象.研讨郑正秋作为中国早期儿童电影拓荒者的历史功绩,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郑正秋的电影活动与创作观念,同时有助于恢复中国早期儿童电影丰富而又复杂的本来面目,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中国早期儿童电影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0.
晚清上海:女权主义实践与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清上海是女权主义实践相当突出的地方 ;与此同时 ,女权主义理论也很丰富。从 1 870年代起 ,上海报刊就开始运用近代科学知识 ,批判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 ,宣传男女平等。到 1 890年代 ,几乎所有进步思想家在这方面都有表现。其中 ,金天翮的名著《女界钟》 ,代表了晚清女权主义思想的最好水平。以晚清比照五四 ,可以看出 ,五四时期关于女权主义的议题 ,在晚清思想界大多讨论过。深入地研究晚清 ,有利于恰当地评价五四。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这是由外国人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第二次是1887年的海外游历使。这是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第三次是1905年的五大臣出洋。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这相隔各二十年左右的三次晚清官员集体出洋,可以看到他们走向世界的发展轨迹:从在洋人带领下走出国门,到中国人独立周游世界;从选拔中下级官员海外游历,到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从泛泛调查异国风情,到重点考察外国政治;从回国后默默无闻几乎被历史遗忘,到推动立宪国策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晚清中国官员在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艰难历程中一步一步地前进,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登上世界外交舞台。但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的衰败和腐朽,终究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财政拮据的严重危机,这一背景决定了清末放垦蒙地的实质就是聚敛蒙财,以充帑银。放垦蒙地虽然使蒙古地区的农耕业有了空前的扩展,丰富了蒙古地区的经济生活,但从总体上来说,导致了严重的农牧冲突,激化了民族和阶级矛盾,造成了影响深远的生态环境破坏。因此,清末放垦蒙地对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主要是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清代以士绅为主体的衡阳地方精英积极参与本地区的文教事务,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地方宗族社会的发展成熟期。宗族组织在正式形成之后,需要借助政治文化优势来扩大其生存发展的社会空间,因此士绅参与地方文教与其宗族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宗族组织通过与正统儒家文化结合实现了彰显地位和权威的目的,但是参与主体的流动不定,又反映出了地方社会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清末新政的实施使得士绅被纳入到国家政治体系,其行为主旨与宗族的传统利益诉求逐渐发生偏离,致使王朝正统性象征在民间社会中的地位发生动摇。  相似文献   

14.
清代河南书院的分布级差与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河南先后设置书院292所,遍布省内各个州县,呈现出明显的普及化和一定的级差化。与明代相比,开封府仍然是书院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其它府州的书院发展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对书院数目、分布密度等要素的级差研究,各府州书院发展水平的差异可基本划定,彰德府、大名府和光州是清代河南书院较为落后的地区,黄河两岸诸府———开封府、河南府、怀庆府、卫辉府是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余诸府是发展一般的地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发达地区特有的政治、经济和学术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清代前后期传媒文化的性质不同,它在清代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清代前中期,传媒文化发展到了中国古代传媒文化的顶峰和熟烂阶段,但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尚不显著。传媒文化在为清帝国政治大一统提供必要的信息保障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沦为思想和文化专制的工具。清末,传媒文化实现了向近代化的飞跃,其在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亦迥异于前,创造了独立于官方的强大话语体系,进而形成传媒文化与传统主流文化相并峙的局面。传媒文化打破了单纯作为载体文化的功用和范畴,直接参与到清末新文化的创造工程中,促成了文化的大众化趋势,亦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6.
卢明玉 《河北学刊》2012,32(3):157-161
《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由林乐知、任廷旭编译,上海华美书局1903年印行,这部译著较早引介妇女解放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妇女的解放进程。其首卷中登录了林乐知序文、龚心铭序文、任廷旭序文、范袆书后,末卷登载了龚心铭的跋。《万国公报》除了登载上述序言、书后和跋以外,还登录了龚心铭《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再跋》。对同为龚心铭所作的一序两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龚前后行文的不同、他所作的调整以及这背后的原因。而对《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六篇序跋的比较分析,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窥见以上四位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作者对同一文本及相关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观点,进而反映出晚清华人、西教士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不同侧重和规避。  相似文献   

17.
"讨厌"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论述了"讨厌"的成词过程、语义演变。明清时期,它由短语融合成复合词,演变途径为:动宾短语/兼语短语〉复合词。"讨厌"最初表达"令人厌恶",清末发展出"厌恶"义、民国时期发展出"嗔怪"义。认知凸显和高频使用是其词汇化和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清初的颜元与清末的龚自珍是一前一后互相映照的两个思想怪杰.颜氏构思设计的"浑天地二气四德化生万物图",实际上是一幅宇宙创世模型图;而其"性、情、才皆善之图",又是一幅人性构成图;再加上他的人论,可见出其对宇宙和人类特异的哲学思考.龚氏提出的众人造天地、人声名天而立思想以及公私多元表现人性本私观点,是主于"逆"哲学思维的产物,这正好同颜氏哲学形成映照.它们均表现出两位怪杰在哲学思维上的非常态运作特点.这对于今天哲学创新思维之发展,颇有启迪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9.
黎仁凯 《河北学刊》2004,24(3):176-180
晚清幕府是指鸦片战争至清朝灭亡期间的幕府,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四大幕府最为典型。晚清幕府系由明清时期的传统幕府发展而来,是中国幕府制度发展的极盛和走向衰亡的时期。晚清幕府在入幕人员的选择、幕务及所起的作用方面,继承了传统幕府的一些特色,成为国家政治人事制度的重要补充。但是,它与传统的幕府相比,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幕府机构的扩充和幕府人员职能的变化、入幕方式的变化、幕主与幕员主从关系的确立和经济关系的分离等。  相似文献   

20.
魏光奇 《河北学刊》2005,25(6):143-149
清代前期,统治者通过兴大狱、禁止士绅干预、介入地方政治等措施抑制"绅权".清末至北洋政府时期实行地方自治,新旧士绅通过担任(州)县、乡镇和村庄各种自治组织的首领人员而结成公共权力网络,实现了组织化.在此过程中,士绅们除了在各种自治性组织机构中行使职权外,往往还以"绅董"的身份和资格组织起来,筹备自治机构选举,推举地方公益机关首领,参议和处置区内治安事务,议决地方财政措施,甚至行使全县的议政和行政权.于是,"绅权"在地方社会中便成为了国家组织之外的另一极社会权力."绅权"同"官权"、同民众权益均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冲突.地方自治制度的实行之所以导致劣绅的活跃和"绅权"的恶性膨胀,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结构的传统性和士绅势力的宗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