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的文化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从德国争夺霸权、经济危机等方面来阐释德国在短短的20年就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本文试图从德国文化对此作一诠释。(一)日耳曼的神话、母题是世界毁灭:昭示德国敢拿整个民族作赌注把世界拖进毁灭;(二)浮士德文化和民族的不安全感:决定了德国“不可抑制的向远方发展的冲动”与采取极端手段维护自身安全;(三)德国善于把军事与经济力量、人与机器相结合,创造出现代化的军队和先进的军事理论:德国发动大战的物资和技术基础。但这些方面的内容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会起作用,促使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离开了一定的条件,用这些方面的内容来谈德国发动世界大战,绝不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
比较文学有多个起源,其中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范式,与开启于德国的现代语文学相关:它们将文本视为可被审视、批评的世俗对象,而非不可置疑的神圣文本;两者都关注语言与文献这种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而非自然中的动植物。德国语文学后来发展出两个主要学科:以历史比较语言学为最高成就的语言学;以日耳曼学为代表的民族语文学。它们为比较文学留下了关于“起源”追溯和历史化材料的方法以及希望跨越“民族文学”的狭隘进行比较的意识。此外,德国流亡的罗曼语语文学研究也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美国比较文学的重要典范资源。  相似文献   

3.
德国人文主义民族历史编纂学是欧洲文艺复兴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搜集、研究和出版古代史著;二是独立地编写德意志民族史志。这两项工作几乎同时进行,16世纪上半叶达到高潮。下面将分别论述。1.人文主义者对民族历史的研究15世纪末,德国人文主义者开始搜集希腊罗马时代和日耳曼—德意志古代的原始资料、手稿,发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民族史文献。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和《编年史》、弗尔代的《帝国编年史》、助祭保罗的《伦巴德人史》、奥托·夫累星的《世纪编年史》等。尤其是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对德意志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书先后在威尼斯(1470年)、纽伦堡(1473年)出版,得以广泛流传。人文主义者如获至宝,他们利用这部有关日  相似文献   

4.
德国绘画是日耳曼民族特殊的人文传统、种族特性和深刻的思辨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世界艺术史最为重要的篇章。而丢勒等画家代表了德国绘画中繁杂丰富的样式主义风格,是德国绘画成就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5.
形象学(Imagologie)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这一新兴学科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我国比较文化研究者的目光。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国形象"的异域表述的研究也逐渐兴起。选取德国表现主义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blin,1878———1957)、阿尔伯特.埃伦施泰因(Albert Eh-renstein,1886-1950)、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著名中国小说为例,借助形象学的理论,进行"中国人"形象的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盟国占领德国时期(1945-1949)西方盟国重建德国新闻教育的原因、形式、指导思想、存在的问题及重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德国的新闻教育并不是德国新闻教育本身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在二战后经盟国重建而发展起来的,其中美、英、法三个西方盟国对德国新闻事业的改造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追溯"歌德学"概念的最初源头,强调格林提出概念的重要意义。同时借助对格林的歌德研究,提供歌德学在学术体制内借以立足的日耳曼语文学学科的基本框架背景;进而结合德国现代大学建立与学术史的代际传承背景,提供德国文学史建构的若干线索,凸显歌德学创建的学术史意义,并初步提出不同维度的若干学术史线索(如拉赫曼—谢勒尔、格尔维努斯—谢勒尔、格林—谢勒尔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跨文化教学在德国和中国外语教学中所占的地位、具体内容和措施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国内德语教学中对跨文化教学的定位以及其发展趋势,并讨论了跨文化培训在教学中的适用性及方法。  相似文献   

9.
方也 《可乐》2008,(11):75-75
1945年3月18日,美军第一步兵师开进莱茵河西岸的德国城市波恩。除攻击德军外,他们还有一个特殊使命:争夺德国科学家。此时,希特勒政权行将崩溃。美苏两个大国都意识到,德国拥有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将是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翔实的资料(包括作者和国外著名史学家交流所得的信息),追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英苏三大国就战后如何处置德国所展开的讨论和斗争,涉及分割德国和德国赔偿诸问题,阐明了三大国在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和策略,并着重分析了美英苏在这方面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二战”刚刚结束,围绕“集体罪责”,在英国与德国以及德国知识界内部就爆发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本文扼要梳理了争论的缘起,即所谓英美的“指控”以及德国教会、哲学、历史、心理界的回应.带有自卫色彩的回应反映了战后初期德国人回避责任以及内心沉默的普遍心态,而争论本身无疑使罪责问题进入公共话语,产生了雅斯贝尔斯有建树的系统论述,启迪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德国对罪责的反思,对个体道德和国家民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30年代,如何认识和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威胁是摆在欧洲各国面前的一道难题.苏联基于自身对威胁的感知,提出共同应对德国威胁的“集体安全政策”,最后以失败告终.从国际关系结盟理论视角来看,沃尔兹代表的“传统结盟理论”认为各国会制衡权力最大的国家,斯蒂芬·沃尔特在对沃尔兹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威胁平衡理论”,认为国家需要制衡对其威胁最大的国家,而不一定是权力最大者.从“威胁平衡理论”的基本观点来看,苏联建立集体安全努力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各国对“谁是最大威胁国家”的不同认定,进而加剧了集体行动的难度.  相似文献   

13.
诞生于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中的解放区小说,在隐退个体和张扬集体中明显体现出对集体话语的皈依意识,但在弥漫着强烈意识形态性的解放区小说的显性外衣下,却有一股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在文本的深处流淌。其主要体现在创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出的对集体话语的一定程度的偏离及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而正是这种溢出集体话语的个人话语表达表现出创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思考,并由此赋予文本以特殊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多数外语院系已开设了跨文化交际学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对交际能力的自我感知将会对该课程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运用语篇分析法,对山西、陕西等地六所大学的692名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交际能力感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英语专业学生对交际能力的感知主要有三种类型:交际能力被视为行为素质(quality of perform-ance);交际能力被看成是身体的(physical)或智力的(intellectual)能力;交际能力被等同于社交能力(sociality)。  相似文献   

15.
德日两国在反省侵略战争历史上存在差异 ,从文化角度而言 ,德国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 ;德国的世界公民倾向和日本的狭隘民族意识 ;德国真理观的至上性和日本真理观的薄弱 ;德国骑士精神的文化传承和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政治影响 ;德国君主制的开明世俗和日本天皇制的保守迷信是两国反省侵略战争历史出现差异的文化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统一只能是一场内部军事、政权势力与敌对的外部军事、政权势力之间的较量。德意志资产阶级与容克阶级之间的妥协 ,决定了帝国的妥协性。德法矛盾产生有三个原因 :德意志民族主义 ;普鲁士军国主义 ;未来的帝国联邦主义政治结构。德法矛盾对德意志帝国以及整个欧洲格局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7.
郑春荣  姜文 《国际论坛》2011,(6):52-57,79
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德国经济也遭受严重打击。但是危机后,德国经济却率先复苏,结果好于预期。本文基于对德国政治经济制度,即"德国模式"的研究,将其构成要素和德国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相结合,分析了德国经济复苏的原因,并指出了该模式将来所面临的若干挑战。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理解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语言交流是跨文化相遇中讲外语的人与讲母语的人或同为讲外语的人之间进行的交谈。在跨文化相遇中出现的理解问题包括听不懂和误解两种,这些情况的产生可以归因于语言、会话原则及文化等方面。从谈话双方着手对理解问题的产生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双方解决理解问题采取的策略,提出了跨文化相遇中的理解是多层面的动态选择,谈话双方要在语言信息的表达和理解过程中作适当地选择才能避免理解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世界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测度了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四大需求对德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结果表明,对德国经济增长拉动贡献最大的三大需求分别是国外消费、国内消费和国外资本形成。由于德国增加值率下降,德国国内资本形成需求小幅增长,国内资本形成对德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贡献为负数。德国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增长。国内消费、国外消费、国外资本形成是拉动德国服务业增长最重要的需求动力;国外消费、国外资本形成是拉动德国制造业增长最重要的需求动力。最后,文章得出三点启示供中国借鉴德国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20.
美国是联邦德国重要的盟国,法国是德国邻国,但二战后美法两国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如何平衡德美、德法关系成为联邦德国政府的重要关注点.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前后三位总理阿登纳、艾哈德和基辛格都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调整德美、德法关系,试图寻找平衡点,致使这一时期德美、德法关系出现摇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