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文化典籍一向有“以树喻人”的传统。当代许多诗人、作家也常常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以树喻人、以树咏怀、以树明志。因此,“树”便成为当代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文学意象之一。对这一意象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对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化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谱系研究主要有传统谱系学与后现代谱系学两种方法资源。对传统谱系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情况进行学术分析发现,传统谱系学有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实现学术研究的周全性、系统性、历史性。在现当代文学谱系研究中,“形象谱系”与“知识谱系”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思路最多。“形象谱系”研究形成了建构形象谱系、分析谱系构成、挖掘形象谱系的社会历史信息等研究思路。“知识谱系”研究则形成了考证影响谱系、挖掘精神传统、审视知识依据等研究思路。这些研究,既可以深入认识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根源,又可以在广阔纵深的谱系视野中揭示谱系传承中的时代变异和个人创造,获得独到的学术洞见。面对后现代谱系学的质疑和解构,许多研究者进行了融会两种谱系学的努力。这种融会,大都以传统谱系学为根基,并将后现代谱系学引为审视文学谱系建构的学术自觉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涉酒诗有着独特的内容和特点。通过梳理和剖析,体会到其涉酒诗之“味”十分丰富:从表层观察,是酸辣苦甜之味的体现;从深层审视,它是人情味、政治味、社会味的反映。陶渊明在其涉酒诗中寄酒为迹,诗酒交融,诠释了酒与诗歌、酒与生活、酒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释"酒"(上)     
本文选取若干与“酒”有关的汉字进行字形字义分析,这些汉字都内含构件“酉”,可见“酉”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全文将这些汉字分别隶属于酒的源头、酒的酿造、酒的品类、酒的功用、酒的价值、酒的敬奉六个部分加以论析,梳理了“酉”族汉字的构形理据及其蕴涵的酒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当代文学已经是一个破裂而无从修补的概念。当代文学原指社会主义文学,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被确认并纳入国家意识形态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正是在逐步疏离“五四”文化/文学传统即启蒙叙事传统、逐步强化左翼/延安文学传统即革命叙事传统的过程中生成定型的。而“文革”后的文学所走过的却是一条与1950年代文学逆向的道路。在中国社会发生结构性变化的今天,在“文革”后的文学分化以后,在人、文俱变,文学写作越来越个人化的情况下,我们已经失去了在“新时期文学”与此前三十年的文学之间划一个等号的自信和勇气。  相似文献   

6.
我国酒的产生与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史的发展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自从酒问世以来,便成为人们艺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历代诗人和作家,借酒抒怀兴叹者,不计其数。三国的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唐代诗人杜甫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借酒表达了对诗友李白的怀念之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句,更是把离别情绪用酒作了淋漓的表达,使诗人感情充沛地抒发为人之情、为己之情、为国之情。所以,酒是诗人的乳汁。由于酒兴,才引发了诗人的诗兴,因此,可以说无酒便无诗了。酒写入诗,是酒在人的现实生活中一种应用价值的反映。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酒是文化中的一种形态。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形成及发展历程一直被一些标志性的时间、事件和文本武断地分离,而这些时间、事件和文本主要是以厚重的政治蕴含而获得分离和命名历史的特权。在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叙述中,总是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宣言。它们宣告“结束”和“开始”。历史在不断的“结束”和“开始”的交替中断裂。当代中国文学的历史起源及其发展,主要以政治运动及意识形态变动而完成历史定格。我们当然不是说文学可能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而发生和发展;而是说,文学是一种更复杂的人类精神的象征行为和情感表达形式,它与历史及社会实践有着更…  相似文献   

8.
青年毛泽东的政治文明观 ,是毛泽东在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必要基础和重要环节 ,主要表现为以“巨夫伟人”为政治主体 ,以追求“大本大源”为政治途径 ,以“实事求是”为政治行为的准则和目的等方面。了解这些内容 ,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近现代史 ,亦有助于了解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史  相似文献   

9.
<正>主持人语:这组笔谈讨论新疆当代文学中的"流寓作家"现象。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显然还不是一个严谨的文学概念。不过,如果了解20世纪50年代后大批内地作家因为战争、屯边、求职和流浪等等原因进疆,构成丰富复杂  相似文献   

10.
上关注当代文学的人们,会深深地感到新时期的文学风貌大不同于以前了。文学发展了,丰富了,复杂了。各种独特的文学现象不断出现,各种新的文学观念在萌生跃动。文学在遭受了一次社会历史的大断裂的振荡之后,与历史一起发生了转变。这一场转变发生在“文革”十年动乱结束之后,即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历史新时期。在社会思想解放潮流的涌动中,文学作为社会思潮的生动具体的表现,十分活跃和突出。“文革”本身是历史进步的一次大反动。十年动乱所造成的振荡波及到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的深处。“文革”后,反思意识具有社会的普遍性。在苏联或欧洲,“战后”(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一个特有的概念,战爭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极深,因此,反映战爭影响和心理、思潮变化的著作不可胜数。我们对“战后”这个观念很淡薄,因为中国经历了第二次  相似文献   

11.
"气"是在西周初期就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念,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独特的理论范畴."气"以其自身独具的内涵和命意昭示了中国美学的生命精神及其生发赓续、蓬勃旺盛的创造力量.在中国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正由于"气"范畴的产生和发展,才形成中国美学和艺术特有的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才形成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重要概念和范畴,成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美学精神的途径,也是建构适合我们今天时代的美学和艺术理论的一份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和汤亭亭由于对美国华裔文学持不同的见解和主张,产生摩擦,演变成为美国华裔文学史上持久激烈的“赵汤论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汤论战”并无实质性的分歧,两者都致力于打破华人模式化刘板形象、对中国文化都有传承并都有不同程度的误读,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探析“中国模式”的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中国模式"的提出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本文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中国模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中国模式"与其他发展模式的对比三个方面来理解"中国模式"的概念,最后总结出了把握"中国模式"需注意的三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实质是"天道"与"人道"一致,即将宇宙的存在原理、运行规则与人的存在、道德规范视为一致。道家的天观与儒家不同。儒家的天人关系论是由天道推衍人事,借托天道作为人间秩序的依据;道家通过自然或天了解人,并且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中国哲学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5.
连词and在英语中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词,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真正掌握并给出合适的翻译是需要仔细思考的。And并非只能在句中起并列连词的作用,在翻译实践中,应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正确理解并翻译and。  相似文献   

16.
连词and在英语中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词,然而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真正掌握并给出合适的翻译是需要仔细思考的。And并非只能在句中起并列连词的作用,在翻译实践中,应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正确理解并翻译and。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三生万物”是道家思想,其实,早在道家思想产生之前,汉字构形中早就已隐含“三生万物”的意识。通过对有 关汉字的分析说明汉字产生之初即已有此种概念,这对于了解汉字和哲学史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四种不同的"吃"的描写加以分析的基础上,旨在探求其背后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并试图以此形成一个关照中国当代文学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赖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和"魂",必须有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必须对他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当前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清、学科建设和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偏弱等诸多问题。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深刻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准确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全方位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0.
中西艺术比较作为艺术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已被广泛运用。因而,对于西方艺术学核心概念内涵的分析变得异常重要,它不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比较艺术学本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弄清中西方相应艺术概念不同层面的内涵,仅静态分析远远不够,还必须对之进行动态考察。"形式"是西方哲学和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含有形而上之"理式"、先验感性范畴以及外在形态等诸内涵,分别可与中国艺术美学传统中之"道"、"神"、"名"、"形"进行比较。同时,在艺术学视域中,它可延伸为艺术形式,如艺术类型及艺术表现手段。总之,在中国传统艺术美学中,与形式相对应的绝不是"形"或其它某一个概念,而可以落实为一个从"道"、"神"向"名"、"形"往复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