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唐诗<静夜思>中"床"的理解争议颇多,由此可究及英汉词汇意义的多种对等方式,"假朋友"则是其中之一.翻译中的"假朋友"可以划分为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在客观意义的"假朋友"被译者慎避之后,主现意义的"假朋友"则成为翻译的大敌,而相应的"隐性负效应"成为译者所要克服的难点.  相似文献   

2.
对唐诗《静夜思》中“床”的理解争议颇多,由此可究及英汉词汇意义的多种对等方式,“假朋友”则是其中之一。翻译中的“假朋友”可以划分为客观范畴与主观范畴;在客观意义的“假朋友”被译者慎避之后,主观意义的“假朋友”则成为翻译的大敌,而相应的“隐性负效应”成为译者所要克服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传统译论下的译者的隐身和文化转向后译者的显形与操纵,分析译者角色形成的哲学渊源,指出译者"隐形"下的忠实和对等是难以企及的理想,译者的显形肯定了译者的文化创造者身份,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译者"操纵"说有"矫枉过正"之嫌。  相似文献   

4.
从奈达的“对等”理论看译者的追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译者追求的不同能反映出译者的翻译观,会牵涉到译文的标准,当然会产生不同的译文.奈达翻译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对等"理论,依靠读者反应确定译文的优劣,但不是追求与原语完全一致.其他中外翻译家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许多翻译实例都可以体现追求与原语"完全一致"的译文的弊病.译者应该追求"最贴切的最自然的对等表达",译文应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不应该是贴近或照搬原语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英汉小句主位结构的信息分布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而N ida的功能对等原则可以用来实现英汉小句的等效互译。当英汉小句的主位结构信息分布出现差异时,在英译汉中译者应适当改变英语的主位结构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首先实现信息结构的对等,然后达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6.
根据有关的连贯理论,通过分析英文广告的"假不连贯"现象,提出此类广告文体的翻译应以功能对等为准则,以意译为主,对其结构、语义作较大调整。  相似文献   

7.
英汉小句主位结构的信息分布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差异,而Nida的功能对等原则可以用来实现英汉小句的等效互译.当英汉小句的主位结构信息分布出现差异时,在英译汉中译者应适当改变英语的主位结构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首先实现信息结构的对等,然后达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8.
由于交际双方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语言构成的语篇或文本因语义和文化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有严格意义的对等,翻译和翻译的方法只能是动态的,因此"对等"也只能是动态的。关联理论是译者和译语接受者阐释语篇时的依据。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翻译的动态对等模式可为翻译过程中话语与语境假设不相冲突时进行系统切换,两者冲突时进行调变提供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译者在进行语篇翻译时无疑要注意内容的对等,但在很多情况下,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的诸多结构性差异及不同的语言规则却给译者造成了翻译的困惑。基于此,通过对文本的结构分析,了解应该如何选择翻译方法以及选择什么样的翻译方法则显得十分必要。就结构处理方法而言,目前有韩礼德派和布拉格派两种不同的分析角度,其中韩礼德派语言学家从主题结构与信息结构入手,通过语言的结构分析,提醒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语篇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翻译的对等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诗歌翻译的"意译"和"直译"的争论由来已久,翻译研究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翻译方法,为"意译"和"直译"的探索提供了基础和立论依据。本文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从形式、功能和情景互动三个方面对I Am Afraid的4种汉译进行解读、分析和评估,讨论英诗汉译的过程中,译者在保证翻译质量的同时,选择"意译"自由的主客观原因。研究发现,英诗汉译受限于形式和内容的难以平衡,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既要顾及微观小句层面的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上的对等,即内容的"忠",又要顾及宏观语篇层面的成篇属性上的对等,即形式的"美",往往顾此失彼。这表明,"意译"赋予译者的创作自由是一定的,即在与原文意义对等的基础上,进行谋篇布局,实现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转向"虽然使译者主体性得以彰显,但同时又将译者视作文化诸要素主宰下的"失语者",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切身体验化为虚无.借助体验哲学的认识方式来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以此重新审视译者及译者主体性,则有助于恢复译者个体体验的真实在场性,从而克服文化学派视野中单纯的译者社会学研究.因此,坚持由语言的体验观出发,我们才能真正地让译者回归主体之"体",实现译文基于体验上的与原文之对等.  相似文献   

12.
译界有关翻译原则的论争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谁也说服不了谁.论争本身是好的,但因留下的"悬案"太多而造成"核心"理论的相对不足.而这种不足,导致有的学者对翻译学的建设失去信心,也从一定意义上影响了翻译学本身的建设和发展.通过对翻译及翻译原则的发展进程进行粗略回顾,从句法结构,语义内容和语用语境的角度来阐释翻译的核心问题--对等,得出结论是对等的取得是译者的最高理想,对等原则是翻译的最高原则.  相似文献   

13.
语气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决定了该作品的特定风格.好的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时时考虑到"语气问题",并且尽量达到原文和译文语气间的动态对等.文章通过对三种不同文体风格的英译汉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引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强调译者要对语气的重要性进行关注.文章着重阐述了体现文学作品风格的文体标记,并通过图表说明检验翻译效果的方法及差异.  相似文献   

14.
阐释翻译理论与阐释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释翻译理论强调译者应从跨文化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旨在不同文化的读者能够更好地互相理解.借鉴了翻译理论家斯坦纳的阐释理论,提出阐释翻译的四个过程,即信赖释意、理解入侵、表达吸收和对等补偿,强调阐释的内容即认知补充的内容,为了避免损失,对等补偿必不可少.阐释翻译对我国翻译理论的构建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翻译"忠实性"的神话,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注重读者对译本的反应。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最贴切自然的对等翻译应该使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的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基本相同。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从语言通顺度、语言特点、语气及背景信息的传达四个方面将《致蒋经国信》的张培基重译本与原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张培基如何在这几个方面实现功能对等,能够使人们从中吸取汉语作品英译的成功经验,更好的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把一个原来用甲语言表达的信息用乙语言来表达,使不懂甲语言的人也获得同样的信息,这就是翻译。翻译研究关注的是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对原文意义的重构。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的首要任务就是使得源语和目标语在表达意义、思想方向、情感功能、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尽可能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尤金.A.奈达(Eugene A.Nida)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这一翻译理论着重强调源语与目标语的吻合度和相似性,对翻译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运用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可以来评析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汉译本《话语与译者》第五章的失误之处,从而得出结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可以用于指导理论专著翻译实践,并且可以用于检验译本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过程以意义的传达为典型特征,意的功能对等则应是译者首先应该努力达到的。本文着重讨论了直译与意译策略在英语歌曲汉译中的应用,并指出,鉴于音乐性是歌曲的本质属性,译者翻译歌曲时只有灵活运用这两种策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8.
张谷若将哈代作品中的威塞克斯方言译成了山东方言。方言对译是原文对译文的客观要求,且译文中不可避免有译者的个性渗透。这种译法不会造成文化错位,而且是传译原文中乡土气息的成功做法,不失为一种"功能对等"。方言对译理论上是可行的,实践中成功与否则取决于译者。  相似文献   

19.
从关联理论看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文化在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都有很大的不同,这些文化差异体现在广告中就造成了广告翻译中的不对等问题(unequivalence).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译者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而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又为我们评判一则广告是否实现功能对等提供了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广告翻译中的功能对等不是形式对等或内容对等,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要看广告译文能否让读者实现最佳关联,从而实现广告的诱导功能.  相似文献   

20.
翻译的对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表达习惯、语境影响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论述了译者追求的对等不应是字面上的机械对等,而应是原文和译文对各自的读者来说在效果上的对等.而且,这种对等很难达到完美的境界,我们只能尽力追求最大值的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