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频发,各级政府在应对灾害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作为救灾主体的行政机关在对灾民进行救助的过程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与灾民行政救助相关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文试图从法律层面界定灾民行政敕助的概念、分析灾民行政救助的模式和法律控制的必要性,从而为灾民行政救助纳入到法律控制之中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建立初期遭遇的严重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带了较大的影响,造成了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盲目流动与迁移;部分灾民被迫变卖家产和卖送儿女;灾民心理结构受到严重损伤;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党的土改、剿匪工作以及工业化建设无法顺利进行。为此,党和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救灾举措,大大减轻了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灾害救助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体现社会文明程度。日本对于自然灾害造成居住困难的家庭给予与损坏程度相应的无偿援助,国家层面有应急临时住宅、公共住宅、灾损住宅的应急修理这类实物给付,或者至多300万日元现金给付。此外还有地方上各具特色的支援措施。3·11东日本大震灾后灾民可获得多达1000余万日元的援助金用于购买或建造住宅、添置日用品等。赈灾救难不仅源于人类天然的怜悯之心,也源于对国民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在损失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只有国家具备帮助灾民克服困难重建生活的资源和能力,援助灾民是国家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兴未艾,但其核心能力的建设才是关键.医务社会工作者要有同理他人、生命感悟、健康促进的基本价值理念,要掌握基本医疗护理知识、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知识、医疗卫生福利政策与法规知识,要精通专项个案管理、服务项目管理以及社会资源链接的实务技巧.为此,需要创新专业教学模式、健全继续教育体系、开展顶层制度设计以及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提升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5.
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研究社会工作者对灾害中受伤的民众如何进行救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分析了灾害救助的特点及目前中国重大灾害救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专业社会工作者在重大灾害救助中应充当支持者角色、需求反应的角色、个案管理的角色、资源整合的角色及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灾害应急救助、灾后恢复重建和社区减灾等三个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北朝各国统治者在自然灾害发生时采取多种方式的经济救助的同时,也采取了政治性的救灾措施,主要包括:检讨为政过失,调整统治策略;整顿吏治,实行国家救灾政策;安抚灾民,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问民疾苦,稳定民心.这些救灾措施的实施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辅助救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上海市的社会工作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年龄、学历、人际关系满意度、工作环境、家人支持度以及人格等因素影响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本文提出有关提升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政策建议,以期达到提升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稳定社会工作者队伍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1935年湖北汉水水灾为例,展示了当时普遍出现的迷信观念盛行、灾民盲目流徙、天灾人祸并生、救灾积弊甚多的消极现象,并对自然灾害与社会流弊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社会工作者不断介入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并表现出了较强的能力和素质,但其专业核心能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社会工作者“价值—知识—技术”三位一体的能力框架,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表现在价值层面应坚持政治正确的立场以及优势为本和尊崇军人的理念;在知识层面应掌握社会适应的理论、职业发展和辅导的知识、退役军人安置的政策;在技术层面应掌握压力管理技巧、职业辅导技巧、社会动员技巧和再社会化技巧。需要通过专业教育、职业训练、政策规划保障来提升退役军人安置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1935年湖北汉水水灾为例,展示了当时普遍出现的迷信观念盛行.灾民盲目流徙、天灾人锅并生、救灾积弊甚多的消极现象,并对自然灾害与社会流弊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尝试借用贝克提出的风险社会概念,反思9.21大地震和八八水灾中台湾社工的相关作为,并说明贝克所提出的风险社会视角带给社工关于灾难社会工作实践的启发:激化生活在其中的社工人和服务对象的能动性,并对社会工作实践世界的历史构成进行批判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山西煤炭行业的调研和考察,分析社会工作者在煤炭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分析认为,社会工作者经过长时间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具有专业知识和技巧,在山西煤炭污染防治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为:专门研究污染防治理论、救助生态难民、倡导煤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争取和管理社会资源、影响政府政策和宣传环保知识。  相似文献   

13.
两汉流民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流民问题具有规模大、地域集中、持续时间长、呈放射状迁移和成分渐趋复杂等特点。除自然原因外,苛吏暴政、豪强兼并和战乱等导致了流民问题的出现。两汉政府采取限制、镇压和遣返,控制与安抚,入籍新地和修城池设郡县等措施安置流民;而返回故乡、死亡、入边地与城市、沦为奴婢、被收为兵、入居山林或参加农民起义,则是流民的基本去向。流民实边与入籍新地,有助于开发边地,推动民族融合与文化的交流扩散;流民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文明和历史进步。但是,由流民问题引发的两汉社会的剧烈动荡,人民生命财产的严重浩劫,社会生产力的严重破坏,则是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困扰。文章从社会控制的角度,对近代灾荒赈济的主要措施及其成效进行审视,认为尽管赈济举措未能从根本上控制流民的生成,但近代中国在赈灾方面所作出的种种努力,还是应当肯定的,而其中的教训亦非毫无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不断,产生了大量的流民,他们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漂泊生活,极大地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一些政府和民间组织对流民都进行了相应的救济,现代文学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书写,表现了自然灾害下流民日益艰难的生活处境。  相似文献   

16.
晚清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兵燹战乱造成了数量庞大的灾黎难民,迫切地需要社会救助。然而,政府却因兵革屡兴、吏治腐败、财政匮乏等因素,无力开展有效的赈济。于是,以地方精英为主导的民间力量开始肩负起社会救济的重任。随着书画家力量的成长壮大,书画市场的繁荣,美术家群体将艺术活动与慈善事业密切结合起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社会救济的重任,为当时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由于自然灾害、战争和土地兼并等原因,宋代出现了一些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流民。为救助这些流民,宋朝采取了对流民进行救济和安置、让流民返还故乡、照顾流民中的老弱病者、招募流民从军入伍等具体救助措施。这些措施对流民起到了较好的救助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晚清咸丰年间,太谷学派北宗领袖张积中在山东黄崖山聚众讲学,自保自治。黄崖山聚众的规模在数千人之间,聚众者主要来自于乡绅官宦、本地村民及流民杂类。山东民间军事化环境下灾荒与民变频繁使黄崖聚众有了最基本的吸引力。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宗旨是黄崖山聚众得以实现的依靠。  相似文献   

19.
解放前,湖南省娄底地区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水灾和虫灾,还有雹灾、地震、风灾、冰冻等。这些灾害,特别是近代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阻碍地区经济发展,并造成了大量的难民。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统治安全的需要,采取了一些积极的防灾救灾措施,但清末、民国时期的防治工作不如从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