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灾害救助不仅关乎人道而且可安定社会秩序。住宅是多数家庭的最大财产,而且是生活必需品。日本制定了自然灾害中住宅损坏鉴定制度,根据住宅损坏程度给予相应等级的援助。能够修理者给予免费应急修理;无法再住者则提供至多300万日元用于租房或者购建住宅、添置日用品。还有住宅重建的融资支援、各地方政府独自的援助措施等。调查显示目前的制度满意者多于不满者,约三分之二受灾家庭在重建住宅生活时无需借款。公共救助是纠正市场失误、于社会整体有益的制度。  相似文献   

2.
数字     
《社区》2004,(10):32-33
●2246万城镇居民获最低生活保障截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2246.8万城镇居民、930万户贫困家庭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的救助。在农村,实行灾民救济和贫困家庭救助制度。仅2003年,中央政府就支出108.2亿元人民币用于特大自然灾害救济和灾后重建,3亿受灾人口得到不同程度的救助。●上海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灾后重建过程通常是依靠国家行政系统的力量来实现的。但是随着近年来严重自然灾害的频发,受灾面积不断扩大,灾害后果不断加重,致使灾后重建的形势变得日趋严峻。每年因灾生成的大量灾民,加上原有的贫困人口,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巨大负担。在这样的背景下,发挥NGO组织的力量,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合力,共同抗击自然灾害并完成灾后重建使命,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是,由于中国NGO组织的建设起步较晚,与政府的合作形态尚在磨合之中。究竟这种合作形态如何建构?主要的合作形式有哪几种?特别是这次"5.12"汶川大地震,以灾后重建为对象的互动形式和效果如何?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中国NGO组织与政府合作应该选取哪些模式更为有效?显然,这是我国社会管理机构和NGO组织发展进程中都必须回答的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应急预警、应急救援、灾后重建三个维度,以山东省抵御台风"利奇马"为例,剖析多元主体参与自然灾害应急过程中的有效经验与问题短板。通过案例研究发现,自然灾害救助法律法规不健全,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减灾防灾工作不具体,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政社关系不健全,公众防灾减灾意识、知识与技能不足以及媒体报道失范等是多元主体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鉴于此,只有完善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灾害应急财权与事权,建立"条块"联动的网状应急体系,提升地方政府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普及灾害教育提升公众应急技能,规范灾情报道,才能真正破解多元主体参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日本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快速投入及有序性与日本政府的应急管理机制密不可分。日本已经形成了集预防与应急功能于一体的多元社会主体参与的应急管理机制,具有重视预防、条块结合、重视基层的灾害应对能力建设等特点。"3.11"地震中所体现的政府主导、民间社会跟进、公共媒体的成熟表现、国际社会的密切配合和援助等专业、快速的应急管理不仅保证了日本抗震救灾工作的有效实施和社会的有序运转,也给中国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结合当前中国政府在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应着力提高地方抗灾能力,重视对民众灾害的应急教育并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等。  相似文献   

6.
古代湖南除水、旱两大自然灾害外,主要的灾种还有虫灾、风灾、雹灾、冰冻、地震和疫灾,都对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7.
5·12四川地震给灾区物质方面造成了巨大损失,还使灾区的社会资本受到了冲击并流失。灾后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物质重建,也需要社会资本的重构。灾变社会工作中社会资本重构路径主要有:重构灾民之间的关系,重构灾民与组织间的关系,增强灾后社区内凝聚力。  相似文献   

8.
吴长亮 《社区》2005,(20):14-15
亚洲是世界上灾害发生最频繁、损失最严重的地区。上世纪最后10年,亚洲发生的自然灾害数占全世界的43%,因灾死亡人口占全世界的80%。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民政部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20日,2005年各类自然灾害已造成1630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1335万人,全国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630亿元  相似文献   

9.
略论汉代抑制型防灾减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时期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汉代统治者和有识之士深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负面作用,忧患意识强烈,提倡灾前积极预防,临灾迅速开展救济措施,灾后实行补救措施。这使社会系统对自然灾害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建立初期遭遇的严重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带了较大的影响,造成了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盲目流动与迁移;部分灾民被迫变卖家产和卖送儿女;灾民心理结构受到严重损伤;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党的土改、剿匪工作以及工业化建设无法顺利进行。为此,党和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救灾举措,大大减轻了自然灾害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1939年8月底9月初,生成于太平洋的台风从正面登陆青岛,给青岛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台风过后,青岛救灾委员会联合青岛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展开了灾后救援行动,募集赈款赈济,通过对乡村灾民蠲缓赋税减少灾民损失。这场风暴潮灾害和灾后赈救,也暴露了青岛在灾害预防方面薄弱和灾后赈救的一些不足,为后世以借鉴。  相似文献   

12.
社会工作在自然灾害救助中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治自然灾害的知识力量,不为自然科学所独专,还包括社会工作知识.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特殊的社会性质,社会工作者能通过专业的方法服务于灾民和灾区,承担起多种功能性角色.在灾害救助中,社会工作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等六项原则,同灾民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自古是个多自然灾害之国,民国时期灾荒更加频繁严重。其特点是:年年有灾,连年不断;灾域广泛;多灾并发,往往几种灾害同时同地发生。其危害严重而深远:灾民遍地,大批死逃;农业生产力严重破坏;大片良田和生产资料被毁、减少;交通和工程设施被中断和破坏;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反抗斗争迭起。究其原因,除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外,社会原因是主要的:反动派的掠夺使得国困民穷,无力抗灾;战争频繁,加重和制造了灾荒;水利长期失修、破坏;植被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4.
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自古是个多自然灾害之国,民国时期灾荒更加频繁严重。其特点是:年年有灾,连年不断;灾域广泛;多灾并发,往往几种灾害同时同地发生。其危害严重而深远:灾民遍地,大批死逃;农业生产力严重破坏;大片良田和生产资料被毁、减少;交通和工程设施被中断和破坏;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反抗斗争迭起。究其原因,除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外,社会原因是主要的:反动派的掠夺使得国困民穷,无力抗灾;战争频繁,加重和制造了灾荒;水利长期失修、破坏;植被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5.
韩国是东北亚地区突发事件较多的国家。除自然灾害外,韩国的公共安全还面临着政治型、经济-技术型及社会型突发事件的挑战。近年来,韩国的应急管理进行了明显的转型,即从单纯应对自然灾害转向多灾种协同应对。此外,韩国应急管理全风险、全阶段、全参与的趋势日益明朗,正在朝着综合性应急管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1980年4月到2004年3月,日本对华官方发展援助(ODA)日元贷款的承诺额累计约29504亿日元,中方实际使用19400亿日元。从中方接受外国官方发展援助资金的绝对数量看,日长是中国最大的ODA提供国;而从相对规模看,日本对华提供的ODA数额又大大低于其他重点援助对象国,且呈持续编减之势。从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特别是从双方经贸关系的相互依存度来看,日本对华实施的ODA规模并不大,动力也明显不足,究其根本源于日本对华ODA本身所追求的国家利益及对华关系的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的治理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灾救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政府行为与社会工程.民国时期,甘肃自然灾害频繁,危害惨重.国民政府采取诸如发放赈济粮、款、以工代赈、修渠建库、植树造林、建立居养设施、防疫治病、仓储积谷等赈济灾民的救治措施,加上民间慈善团体、教会和传教士的治灾救荒,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是成效并不显著,也未能达到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的目的.其局限性在于未能建立防灾救灾的基本制度;科学知识极端缺乏,借助科学技术防止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未能建立相应的社会救助体系;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群众性生产自救能力弱.  相似文献   

18.
2004年4月起日本所有国立大学实行了在日本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2006年日本有国立大学87所、公立大学89所、私立大学568所;专任教师总人数超过了16万人,专职教辅人员与专任教师总人数相当;在校学生数近286万人,多数学生就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学和医学;留学生人数已超过10万人,90%以上留学生来自亚洲国家,以中国留学生占大多数.大学的师生比为国立大学1:10.3,公立大学1:11.2,私立大学1:23.5.国立和公立大学的学费多数为每年53.58万日元;私立大学的学费大学和专业间差异明显,高的160万日元以上,低的80万日元左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并且逐年提高.  相似文献   

19.
灾后重建中社工组织多元角色的实践与实务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后重建中,人们往往注重外界对灾民的各种帮助,却忽视促使灾民面对现实,比外界提供援助更为重要。因此,要通过充权等方法改变过去的“削权”而“增权”,减少灾民在社会结构中的弱势地位所造成的“习得的无助”,不仅促使灾民从“附属”到“自主”,更有利于整个灾区重建。在现代灾害越来越呈复合型特点的情况下,社工组织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元。社工组织在灾后重建中主要以直接或初级服务为主,面对案主在直接接触过程中达到服务目的,如团体工作、小区工作以及各种治疗、辅导、咨询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08,(16):16-17
200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5件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它们分别是: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其中,国家地震应急预案适用于地震灾害事件(含火山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有关各级人民政府立即自动按照预案要求,实施对本行政区域地震灾害事件的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