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晋阳城始建至少在2500年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剑东 《晋阳学刊》2003,(5):109-110
2003年被称为太原(晋阳)建成2500周年,此说出自史书《春秋·定公十三年》所载:“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晋定公十三年是公元前497年,算到2003年正是2500年。《左传》阐释这段经文云:“秋七月,范氏、中行氏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由此可知,至少在2500年前(前497年)秋7月,今太原大地上建有一座晋阳城。但是从上面那一段史料中分析可知,当时赵简子不是去新建晋阳,而是径自“入晋阳”,很明显,晋阳城已经座落在那里。既然晋阳在公元前497年就有了,那么晋阳到底是哪一年兴建的?建城的年代能不能往前推?晋阳建城史可再向前推41年晋阳一词,在…  相似文献   

2.
杨光亮 《晋阳学刊》2002,(5):106-107
说太原是“龙城”,源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郝树侯《太原史话》书中的叙述:“赵宋统治集团把晋阳叫做‘龙城’,意思是说,晋阳北面的系舟山是龙角,西山南行有龙山、天龙山是一个粗长的‘龙尾’,晋阳正当着这条蟠龙的中心,所以时常有‘真龙天子'出现。这话是鉴于高欢、李渊以及五代的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都是从晋阳起家而说的。”(山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6月版)。但《史话》的作者既没有说明依据,也没有注明出处。宋代和宋以后的有关史书及历史地理著作、地方志书、文人笔记等,均未发现记载。可见,上说是没有历史根据的。解…  相似文献   

3.
北齐至隋唐时期的晋阳宫位于并州晋阳县,其于武定三年在原有的东魏霸府基础上建造而成,至隋炀帝时又重新营造.唐朝时晋阳宫被涵盖在并州城内.晋阳宫的官属经历了多次变化,北齐时置晋阳宫令管辖,隋初长官则为晋阳宫监.大业末年因边防战争的需要,晋阳宫留守一职出现并逐渐成为并州实际上的军政长官.晋阳宫由于其优越的地缘因素而与中古时期的政权更替密切相关.北齐时晋阳宫成为陪都内的离宫,隋炀帝时重修行宫负责防备突厥入侵,至隋末它又为太原起义军保障了物资供应.李唐开国后晋阳宫作为龙兴之地,军事功能随着唐朝建立而逐渐消减.成为唐国史书写的重要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李非 《晋阳学刊》2006,(4):38-41
晋阳文化是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传承性和特殊性的地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晋文化的主体和主流,晋阳文化又是太原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进入公元1999年,“跨世纪”成为最热门的几个话题之一。因为,1999年已是20世纪最后一个年头。这意味着我们很快即将告别20世纪,迎来21世纪。其实,公元2000年对于我们来说,不只意味着一个新的世纪的到来,它还意味着一个新的千年的到来。人们把每百年称为一个世纪,还曾把每千年称为一个“千纪”。如此说来,我们在“跨世纪”的同时,也在“跨千纪”。为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北京正在中央电视台、梅地亚中心和军事博物馆之间,以玉渊潭公园为背景,兴建大型标志性纪念建筑“中华世纪坛”,并将于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竣工。这无疑将成为…  相似文献   

6.
从考古发现追溯晋阳文化渊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钢 《晋阳学刊》2001,(6):76-81
晋阳文化源远流长 ,从石器时代开始 ,中经夏商周秦汉 ,魏晋南北朝 ,到隋唐五代 ,都有重要的考古发现 ,特别是对晋阳古城遗址的部分发掘 ,说明了晋阳城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实物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古都晋阳立都背景的论述,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阐明了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对于晋阳古都景观文化形成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古都城建设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的关系.同时,通过研究晋阳古都的兴衰,认识到都城与国家的盛衰兴废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8.
长平之战,秦坑赵卒四十万,这一说法流传至今,笔者曾在《白起坑赵卒四十万质疑》(《晋阳学刊》1983年第3期)中对此做了辩驳。那么长平之战的真象究竟如何呢?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王龁攻韩,韩献上党郡求和,但郡守冯亭附赵。四月,赵将廉颇军驻长平。开始,双方皆取攻势,赵屡有小败。七月,赵改取守势。象廉颇这样的名将在不出名的王龁面前不得已转攻为守,只能用兵力劣势来解释。双方对峙三年,赵中秦反间计,以赵括代将:秦则改用名将白起。赵括一反廉颇筑垒固守、以逸待劳的战略,向秦  相似文献   

9.
关于古朝鲜领域的问题,过去中外史学界发表了许多论著,通说认为古朝鲜指箕子朝鲜和卫满朝鲜,在以今朝鲜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半岛的北部(以下简称平壤说)。国外部分学者则认为古朝鲜在渤海北岸的辽宁地区(以下简称辽宁说)。  相似文献   

10.
罗马长时段的海外征服使巨量财富、劳力及先进的经营方式、新的消费观念涌入罗马国门,并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冲毁了罗马那种自然经济体制的封闭圈,从而使禁锢在圈内的商品货币经济获得迅猛的发展,公元前二世纪罗马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本文仅对其农业结构的遽变作以探讨,以求就于同仁.一、公元前二世纪前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基本状况早期罗马社会经济状况,由于缺乏材料不能做出详细说明.据某些材料判断,就其社会经济结构来说,基本上是单一的,即以农业为主体,并延续了相当长时间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公元前366年通过的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案,抑制任意扩占公有地的作法更进一步促进了这个农业国家小农经济的壮大与发展.这就是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罗马国家经济生活之基础是农民经济,是一种原始的以务农为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每一家庭成员都劳作在田间.正如有的学者所写的那样:罗马公民“几乎全部散居乡间,……多数家庭有自己的一块土地和一所房子,父子在一起居住和劳作,大多数种植谷物,间或在一条地上种植葡萄和橄榄,在附近公地上牧放数头牛羊;衣服和简单农具都是在家中自制的,偶尔或在特殊时节方进入设防的城镇…….城里有各种神庙、富人住宅、工匠和商人的店铺.在店铺里可以少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期,处于四战之地的赵国为抵御南方的魏国及北方胡人的进攻,分别在其南部和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此即人们所说的赵国南长城、北长城。文章对赵国两道长城修筑的时间、原因、方位及现状作了考证,并对赵国北长城与当时燕、秦两国的长城,相继的秦始皇长城及今所见的明长城的关系作了辨析。  相似文献   

12.
秦文化源流新探——熊图腾与中原通古斯人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秦文化源流的研究中,只有跳出西周以来"尊王攘夷"的正统史观,方可寻找从黄帝有熊氏到嬴秦、楚、赵的熊图腾传承线索;再据新发现的秦先公大墓出土熊形文物的分析,以及嬴与熊、能等同源汉字的符号学证据,以回应人类学家的"中原通古斯人"说及考古学家的在中原以外寻找五帝时代线索说,从而对嬴秦族的文化渊源作出综合性的解释。根据殷商玉器中的"熊鸟"造型,也可探寻熊图腾与鸟图腾结合的神话想象,进而揭示夷夏同源大背景下的中韩之间的熊祖神话的关联性。当代国学研究的方法创新优势在于,在传世文献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下,可充分发挥出土和传世文物作为"第四重证据"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长平之战中赵括的启用及赵国的决策得失作了重新评价。认为:赵括的启用是赵国迫于难以支撑持久战的巨大消耗而欲谋速战的需要,不单是因为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国长平之战的失败,赵国统治集团的决策失误难脱干系,不能仅仅归咎于赵括;赵括忠心耿耿,勇气可嘉,但指挥确有失误,赵王如用廉颇虽不能说必胜,但损失不会有如此之巨。  相似文献   

14.
弓弩是古代最常用的远距离作战武器。赵国军队,不论是其传统的步兵、车兵,还是“胡服骑射”后新建的骑兵,都装备了弓弩。为制造出先进的弓弩箭簇及刀枪剑戟、戈矛盾牌等作战武器,赵国建立了严格而完善的三级监造制度。弓弩箭簇的先进,是赵国军队在战国中晚期具有强大战斗力,能够纵横诸侯、屡败匈奴与强秦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两大军事强国倾其国力所进行的一次战略大决战。在战争后期,由于赵军在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最终导致了全线溃败。事实上,在两军实力相当的前提下,单一战略层次的失误并不容易造成重大损失,所谓的灭顶之灾,往往是由于几个层次上战略的失衡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6.
东周燕国的战争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毅  张昊 《晋阳学刊》2006,(5):94-98
燕国位于东北隅,虽然竭力向外扩张,但终因远离中原无法左右天下,并因此而能自保独安;战国时期燕国灭齐与疲赵的战争,客观上削弱了东方六国的实力,加快了秦国统一的进程,也加速了自身的灭亡。  相似文献   

17.
春秋中期,晋国发生了一场震动当时国内外政坛的变故,强卿赵氏被灭。作为族诛之祸的孑遗及以后中兴赵氏的重要人物,赵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对象。本文依据文献典籍,对与此事件相关的赵武的一些史实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8.
王淳 《兰州学刊》2008,(11):149-152
秦国的母系氏族残余及其婚姻状况对秦国的政治势力演变和商鞅变法都有巨大的作用。由于秦国的母系氏族残余,婚姻关系混乱,形成了独特的母系贵族势力强大的局面。这与六国一脉相承的公族势力恰好相反,母系贵族势力往往一朝而衰,不能形成动摇君权的顽固势力,因此变法顺利实现,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建立,秦国逐步走向强盛,继而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9.
牛润珍 《晋阳学刊》2011,(6):111-115
自齐桓公筑邺,邺址未变,其地即今古邺三台遗址。秦汉时期,邺在地理上对于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秦军据此攻赵,汉高于此置魏郡,东汉灵帝时为冀州治,曹操于此建魏都,邺成为北方中心城市。袁绍初治州城,讲究规整,奠定了邺内城外郭的基本格局。曹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形成了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左右对称、街区呈棋盘状的邺城城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