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即译文和原文在交际效果上具有象似性.纵观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基于象似性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不仅构成其核心理念,而且有助于指导、优化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2.
针对如何翻译年代较为久远的外国经典名著这一问题,提出了使用风格历史化的翻译方法。剖析了风格历史化的概念,结合实例,提出在翻译外国经典名著时,需要同时采用当代化和仿古化两种手段。只有实现译文当代化和仿古化的平衡,找到当代化与仿古化的黄金分割点,才能使译文最为贴近原文,最大限度地展现原文的美,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3.
最近由岳麓书社出版的章惠康、易孟醇两先生主编的《后汉书今注今译》(以下简称《今注今译》),是一部严肃认真的学术著作。此书的出版,无疑将对现今的读者读懂《后汉书》原文有所帮助。就拿书中比较不易解读的《律历志》来说,《今注今译》所提供的译文,就比四年前由另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后汉书全译》(以下简称《全译》)所提供的另一种译文要准确得多,也好懂得多。下面试举几例,各以原文与两种译文互相对照。究竟哪一种译文更好,通过比较就不难明白了。一、原文:“《太初历》斗二十六度三百八十五分,牵牛八度。”(《今注今译》…  相似文献   

4.
求同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必须完全表达原文的内容且译文表达方式必须完全符合译语的表达规范,存异翻译观体现在译文在忠实于原文内容又具有极强可读性的基础上又要忠实于原文形式.由于直译概念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着诸多差异,故基于直译概念来判断译文在兼具可读性的前提下在多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文形式特征便失去了根据.既然译者是在认同原文文化之基础上进行翻译,则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性应体现在译文对原文的文化认同性上,故从文化涵化之视角来解释译者英译之忠实性乃是一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后汉书》等中古史书部分,原文词语如“一切、谈、致、劳苦、快、任人、损、守令、承旨、举正、重任”等在译文中释义可商。  相似文献   

6.
在译作中如何体现原作的文学性是文学典籍翻译的核心问题,而"前景化"是实现文学性的重要手段.通过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劳山道士》的5个英译本,对比原作和不同译作的前景化特征并统计数据.研究发现译入语为母语的译者前景化手段运用较好,而译入语为外语的译者前景化手段使用相对欠缺;可以从语言内部和外部因素探究形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和译者动机;最终提出了忠实原文前景化特征,增加译文可读性,以及中外合作翻译等翻译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功能对等以言语交际为基础展现出译文和原文之间具有象似性特质,在交际效果上表现为读者反应的象似性映射,在翻译过程中表现为语义和语体的象似性对照。由于读者的多层次结构以及语义和语体的多重涵义,功能对等的理论体系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象似性翻译标准,这对翻译实践更具指导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8.
商务翻译存在翻译损失和翻译补偿现象。翻译补偿有助于降低和修复翻译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损失,对最大化地再现原文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商务翻译求"信"至上的标准与全译求"化"的本质属性高度吻合,故在策略选择上宜以全译为先。此外,全译视域下的商务翻译补偿还横跨语言学层面和审美层面,涵盖了词汇、语法、语篇和审美要素等诸多维度。  相似文献   

9.
从风格转译、原文理解、汉语表达等几个方面对<中国翻译>"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英译汉参考译文"(2003年第6期)作简要评析,可以发现"参考译文"没有达到评审委员会提出的"理解准确,忠实原文,切合原文文体风格且语言表达优美流畅又能出彩"的标准,其原因在于译文没有遵循一些基本的英译汉原则.  相似文献   

10.
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将莫言作品译成英文,行文流畅、严谨,提升了原作的语言水平,极大地提高了莫言海内外的知名度.莫氏风格的重要因子"前景化"语言在西方的传播中面临语言的障碍和文化的障碍,葛浩文采用了三种方法翻译:一、坚持"信、达"原则,译文与原文的前景化语言相得益彰;二、译文对原作中前景化语言的折中--"拿汉语读,用英语写";三、前景化语言省略不译.文章运用个案分析法,选择莫言极具代表性的两部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及葛浩文英译本"Red Sorghum"Reincarnation Fatigue"作为语料,通过不完全统计得出这三种译法在翻译文本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1.8%、35.3%、12.9%,进而从翻译角度来探析莫言小说译文效果的优劣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前景化是诗学和文体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在文学作品中前景化表达尤为重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体价值和美学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能忽略原文的前景化表达形式,而应当以恰当的形式在译文中给予保留,并且译者需要保留的是原文前景化表达形式的效果和功能。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前景化表达的翻译唤起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对形式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主述位推进模式的出现为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建构译文的视角。译者可借助主述位推进模式来指导自己翻译的全过程。在正确理解原文的过程中.它可指导译者对原文进行主述位推进模式的分析,从而准确地解读原文把握信息整体推进方向;在充分表达原文的过程中.它可指导译者实现译文形式上的衔接以及语义上的连贯;同时.它还可指导译者实现译文再现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交际目的,使译文和原文达到真正的形神皆似。  相似文献   

13.
以<天净沙·秋恩>的两个版本译文--翁显良的散体译文和赵甄陶的格律译文为例·从语言象似性原则分析原文中"意象并置"所暗示的言外之意和空白意境,进而探讨诗歌翻译中形式对等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相关问题.认为对于意象并置这种句法以及诗歌的整个篇章而言,采取"形式对等"的译文既可以保留诗歌的形式,又可以传达其意境;并且基于人类同样的身体经验,意象并置的译文对于西方读者来说仍然在理解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4.
前景化是文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诗歌是前景化语言运用最为明显的一种文体,前景化阐释诗歌语言中的种种偏离现象,抓住了诗歌的前景化特征,因此也就能更好地欣赏到诗歌的美学价值。利奇将语言划分为三个大的层次,若以前景化的视角从语义层、句法层和词汇层三个层面上对比分析许渊冲和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翻译的李白诗歌《行路难》,便可以探究出哪种译文能更突出原文的前景化特征,更能传达出原文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5.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翻译伦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卞之琳“信似译”三原则中蕴含的翻译伦理一直被国内翻译界忽视.卞之琳提出“信”是为了破除“信达雅”对译者的桎梏以及强调译文需要对原作忠实;提出“译”的目的是破除“直译”“意译”的无谓争论和批判译界为追求译文的美感而对原文内容不忠的不当译风;提出“似”一方面是因为在文学翻译中无法做到译文与原文完全对等,另一方面是因为译文必须满足译入语文化规范的要求.“信”和“译”折射的都是翻译的再现伦理,“似”折射的是翻译的规范伦理,“以似致信”是卞之琳融合2种翻译伦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即概念化,概念化过程即识解操作.意义识解观的好处是,它提供了一套系统而一致的方法来对意义构建和翻译过程做出更有说服力的解释.识解的维度不仅为解构意义、重构意义指明了路径,并且使译者对隐含意义更加敏感,帮助他们发现细节的重要性,从而为"译文是否忠实"提供分析和评价的标准.意义识解观指导下的翻译教学应该强调视觉化翻译,寻求译文中识解维度与原文中识解维度的最大关联或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7.
从篇章象似性的视角出发,考察杨宪益、戴乃迭翻译的《阿Q正传》英译本中两类对称象似性——重复和排比的处理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品评不同处理方式的得失,指出翻译过程中应做到形式对等,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中具有表现意义的象似性,以实现译文与原文“形神皆似”。  相似文献   

18.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译者既不是原文的解放者,也不是原文作者的奴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是尽量正确传达原文作者意图、最大限度满足译文读者期待,以及选择适当的语言、方式最佳调节原文作者意图和译文读者期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过程也是结果。从翻译过程来看,翻译是"语境重构"的跨文化跨语言交际过程,从翻译结果来看,翻译是产生同原文等效的译文。翻译过程研究催生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动态研究,从狭义角度看,是翻译语境研究,即从译者视角考察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重构",以及由此产生的宏观翻译策略及微观翻译方法的研究;从广义角度看,是从研究者视角进行包括翻译语境在内的源语语境、原文语境和译语语境、译文语境的翻译语境化研究。翻译结果研究产生以译文为中心,重视译文批评的翻译质量评估的静态研究,涉及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建立和翻译质量评估参数的设定等。两种翻译途径殊途同归,从不同角度研究翻译本质。  相似文献   

20.
拟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译者的主体性;论述了关联理论视翻译为一种涉及人的大脑机制推理的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推理阐释活动;指出译者作为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人,要推断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及阅读期待,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原文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成功地完成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