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论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的社会心理现象,其适应层次包括感觉适应、行为适应、认知适应和人格适应.适应过程包括心理发动、评估比较、内容操作和反馈性自我评价四个环节.适应方式有学习、应对和防御.适应的评价标准分为特质内容维度和活动领域维度.  相似文献   

2.
灾后移民的社会适应涉及因灾人口迁移效果,直接影响区域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社会适应的自评问卷对北川等地灾后移民进行调查研究,利用主成份分析法对移民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横向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查涉及的四个层面社会适应状况有所差异,生计发展适应状况相对最好,介于“很适应”和“比较适应”水平;基本生活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水平相对较好,介于“比较适应”和“适应一般”水平;在思乡情绪层面的心理适应水平相对最差,可近似认为在“不太适应”水平。  相似文献   

3.
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父母的工作调动或自身的原因而转学。转校伊始,学生需要有一个学校适应的过程,主要包括学校环境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学习适应。学校和家长如何帮助转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环境(学校环境适应策略)、协调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适应策略)、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学习适应策略),是使转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校适应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生活适应与发展的内涵 ,指出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而发展则是积极的适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面临的生活适应问题 ,主要有角色的适应和社会冲突的适应两大方面 ,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调查某幼专249名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和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幼专新生自我同一性类型以延缓型居多。自我同一性各个类型在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幼专新生的适应情况总体良好。情绪状态适应与交往适应要好于生活适应和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得分最低,学校适应各个维度在生源地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幼专新生在情绪状态、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交往适应和学校适应总分方面均与扩散型、排他型和成就型呈显著相关,与延缓型不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学校适应四个维度及总分与扩散型和排他型呈显著负相关,与成就型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的适应差异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为测量工具,对西南交通大学2005级新生的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等进行多元方差分析(Manovn)的结果表明:不同生源地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1),农村、小城镇学生的总体适应状况较差,且适应难度大.必须针对不同生源地的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对新生的人际交往技巧、人际关系调节方法加强引导,并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校史和学校优势专业的宣传教育,增强新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心理承受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大学新生在适应这一转变过程中会在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适应、学生管理方式适应、心理适应等方面产生诸多困难和问题。对此,大学新生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尽快缩短由中学到大学的不适应;而大学教育工作者更应坚持全面系统和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学习指导和科学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同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相似文献   

8.
根据天津师范大学编制的青少年适应量表对江西省小学五年级到大学三年级共4 072名学生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生理和情绪适应状况良好,而社会、人际、学习和生活适应状况欠佳;相对来说,初一、小五学生的适应状况较好,高中、大学学生的适应状况较差;男女生的适应状况存在差异,整体而言,男生的适应状况好于女生,这种差异在高二以后较为明显;小学五年级女生适应状况好于男生;独生子女适应状况好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生学校适应不仅包括学业适应,还包括社会性适应与行为适应,对其成年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当前学校适应理论模型仍有不足之处。未来中小学学校适应研究需要系统分析学校适应内容、建构体现背景变化和学生发展,并且既能够对问题儿童进行筛查,也能够对儿童积极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的学校适应理论模型,以实现客观反映儿童学校适应状况。  相似文献   

10.
移民如何适应移居地社会环境和文化生态,是社会整合、族际互动中的重要内容.汉人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长期生活,由适应直至同化的现象在历史上屡屡发生.目前生活在新疆南部维吾尔族聚居乡村的少量汉族人口,在社会适应和文化适应方面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和特点,其适应态度是决定其适应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