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和舞蹈是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源远流长,独具风采.《荀子·乐论》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舞缘情而生.长于表现情感.既能使郁于胸臆的情感得到宣泄,又能使感情的渴求得到补偿,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孔子认为乐舞是"君子"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论语·泰伯》说,君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古人常以琴棋书画来衡量一个人的艺术素养.总之,乐舞与古人的生活有着相当密切而深刻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诗·周南·夫睢》结尾的两句。历来注家,承袭了“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毛诗·序》)的传统见解,把这两句诗说成是表示“夫妻间感情和谐”。与之相应,注家们也都毫无异议地接受了“关关睢鸠”是“雌雄和鸣”的传统解说。某些学者也曾敏锐地觉察,这种“感情和谐”说同《关睢》诗意并不合拍,从而提出“友乐,则预计初得时事也。”(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以这种想像中的美满婚姻说,来为“感情和谐说”修缺补漏。当今,学者们论起《关睢》,或者说,“君子”和“淑女”最后“结了婚”(高亨《诗经今注》);或者说,“君  相似文献   

3.
叶燮“诗是心声”初探──兼论古人艺术和人生的理想潘殊闲清初著名文艺理论家叶燮在《原诗·外篇上》中说:“诗是心胄,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应该说‘“诗是心声”这一思想并非叶燮首创。从《尚书·舜典》的“诗言志”、《毛诗序》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相似文献   

4.
赋诗与歌诵     
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三·〈诗经〉在春秋战国间的地位》中说:赋诗就是歌唱入乐的诗,诵与歌意义本同,所谓“不歌而诵”,不过是汉人妄生分别的区解。他举例说: 但歌诵原是互文。先就动词方面看,……‘公使歌之遂诵之’……可见是同义的。再就名词方面看,《小雅·节南山》说“家父作诵”,《四月》说“君子作歌”,《大雅·崧高》和《烝民》说“吉甫作诵”,《桑柔》说“既作尔歌”,可见是同义的。但这些话都靠不住,俞平伯先生已商榷之。作为旧话重提,今为撮录其要,参以己意,辨之如下:  相似文献   

5.
《诗经·魏风·伐檀》中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古今注家对此二句的分歧,主要在于“君子”指谁。按《毛诗》传、笺、疏的传统解释,“君子”指伐檀者。这两句的意思是:那伐檀的君子,是不白吃饭的呀!全诗之意在手讽刺“不稼不穑”者,并认为此二句为反语,其意思是:那些大人先生们,可不是白吃饭的呀! 就此二说,我们认为传统之说可信。即“君子”指伐檀者,不含讽刺意味。其理有  相似文献   

6.
立社与分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一立社是同分封制并存的社会现象,反映着古人对土地的崇拜心理。什么是“社”?《说文》云:“社,地主也。”《周礼·大司乐》:“土示,五土之总神也,即谓社。”社又称“后土”,与主宰上天的“皇天”相对应。《尚书·武成》:“告子皇天后土。”什么是“立社”?为什么立社?《白虎通·社稷》云:“封土立社,示有土尊。”该书《祀典》篇又说:“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极功也。”《礼  相似文献   

7.
释“士”     
《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郑风·溱洧》:“士与女。” 诗中“士”都指男人,非公卿大夫士之士。 《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这是古人无事生事做的文章,与“士”造字之源不相干。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的小说批评,直到明清两代才日渐成熟,但从汉魏至宋元1000多年内,许多文人学者对“小说”的认识和批评,已有不少引人注目之处.现抉其要,略作爬梳,以就正于方家.一、小说观念的萌发和演变在先秦诸子的言论中,“小说”与“小家珍说”、“小道”的含义比较接近.如《论语·子张》篇载:“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段话被后代小说批评家屡屡引用,但多作孔子言论,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如《庄子·外物》篇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如《荀子·正名》篇谓:“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  相似文献   

9.
夕阳一词,始见于《诗·大雅·公刘》:“度其夕阳。”所谓“度其夕阳”,是说开辟山的西侧,以扩大种植的土地。“夕阳”,本指山的西侧,这是因为山的西侧为西下的太阳光所投射的缘故,故《尔雅》云:“山西曰夕阳。”《诗·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日之夕”,即太阳落山之时,故牛羊下山归家。可见,夕阳原先只不过表示日在山之西侧即傍晚之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夕阳被视为一种美的景色而为人们所欣赏、所吟咏,大概萌于《诗经》,兴于魏晋,盛于唐宋,而当它被作为一个诗词用语借以抒发对人生的一  相似文献   

10.
一、汉代所见各种名称的民间乐舞百戏艺人 在汉代文献中较常见的民间乐舞百戏艺人名称有倡、俳、优、象人等。 《说文》:“倡,乐人也”,意指表演歌舞音乐的艺人。这是汉代人对“倡”的解释,先秦仅含倡和或唱歌,并不指艺人。如《诗经》和《礼记》之“倡”皆指倡和;《韩非子·外储上》的“讴癸倡”指唱歌。所以,以“倡”代表艺人自汉代始。 先秦时代,职业的乐舞表演艺人以女性为主,故多称“女乐”。如《左传》襄公十一年载郑人赂晋侯,以“歌钟二肆、及其鎛磬,女乐二八。”乐舞表演伎艺又是战国时期赵、中  相似文献   

11.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卷后古佚书》系战国时代的作品,其中引有《诗经·召南·草虫》诗,与两千年来对《草虫》的解说很不相同。考之于《诗经》和《左传》,《古佚书》之说是可信的。先看《草虫》全诗: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诗序》云;“《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的《诗集传》云:“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至今多从  相似文献   

12.
一、文情运动文情,即文章情感,是我国写作理论古老而复杂的课题。两千多年来,我国古代写作家作过许多探讨,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论述,《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是,最早谈到情与创作关系的并不是《诗大序》,先秦《礼记·乐记》就有“情动于中,故形于声”的说法,屈原《楚辞·惜诵》有“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之句。嗣后,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指出“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则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感视作诗之“根”。迨至明、清,诗话、诗论之作诸家纷起,蔚为大观,不少著作都不乏独到的见解,袁枚《答蕺园论诗书》说:“且夫诗者由情  相似文献   

13.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鸡于桀”。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桀,《鲁诗》作。是用竹木所编,给鸡息的圈子,不用可以摺起,俗称鸡摺子。”此释不妥。桀,不是用竹木编的“鸡摺子”,而是供鸡息的用木头搭的鸡架。《尔雅·释宫》:“鸡于弋为,凿垣而为埘。”《毛传》:“鸡于为桀。”可见桀即鸡所之弋。弋、为古今字,其义为木桩。《玉篇·弋部》:“弋,橛也,所以挂物也。今作。”《尚书大传》卷二:“者有数。”郑玄注:“者,系牲者也。”《说文·木部》:“枳,也。”段玉裁注:“弋、,古今字。……谓之,可以系牛”。《南史·程文季…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尤其是在我国古代几千年自然经济状态下,家庭不仅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它同整个社会有密切的联系。我们的古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并严肃地指出治国必先齐家,重视家庭教育,调整家庭内部的关系,从而推及到调整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关系。 《周易·家人》说:“家人,利女贞。”《易辞》解释说:“……正家而天下定矣。”  相似文献   

15.
《荀子·不苟篇》:“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其中“吟口”一词,历来注说纷纭,迄无定论。杨倞说:“吟口,吟咏长在人口也。”郝懿行说:“案‘吟口’,《说苑》作‘凶贪’,此木必作‘贪凶’,转写形误,遂为  相似文献   

16.
<正> 入声的本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入声短促说,一是塞音(-p、-t、-k或由它们演变而成的-?)结尾说。声调短促说,曾得到社会上广泛的承认。如《辞源·入声》条:“发音短促而急,一发即收”。《四角号码新词典·入声》条:“音较短促”。《新华字典·入》字条:“发音一般比较短促”。1981年版《汉语音韵学》第32页:“一个平准的曲线,如果长了一倍,就是平声;短了一半,就是入声”。这些说法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  相似文献   

17.
无论古今中外,对于诗歌的教学都是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经教导他的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英国思想家费兰西斯·培根也曾说道:诗歌使人巧慧。诗是用以抒情达志的文体。诚如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尚书·尧典》)诗余为词,词余为曲。就广义而论,诗也包括词曲。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中的精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我们伟大的祖先及其杰出的诗人们,在这神  相似文献   

18.
《诗经·召南·草虫》凡三章,全诗如下: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冲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历史上,对《草虫》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以《诗序》为代表。《诗序》说:“《草虫》,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正义》对此申述说:“经言,在室则夫唱乃随。既嫁,则忧  相似文献   

19.
爱(微部) 这种情感古已有之,但这种情感怎么说成乌代切的ài呢?我们注意到,这种情感的表现是爱与被爱者挨在一起、偎在一块儿。《广雅·释诂四》对爱的解释是“仁也”。《玉篇》的解释是“仁爱”。仁,从二人,正体现了挨在一起、两心相亲。《说文》: “仁,亲也。”《苍颉  相似文献   

20.
《易传》不是修辞学专著,它没有系统地阐述修辞知识,只是在论述“圣人”之言,君子进德修业等方面时,才谈及了修辞,而且多是些片断,或只言片语。语虽寥寥,但说得十分精妙,概括性强,涵容量大,对后世影响也大。有些内容为后人所直接引用,也有些内容被引申、阐发,成了现代修辞学的重要源头。“修辞”作为一个专门性的词,就源于《易传》。《乾·文言传》说: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君子一天到晚小心谨慎,其用意就在于“进德修业”。如何“进德修业”呢?一靠“忠信”,二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