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谢惠媛 《江淮论坛》2003,52(6):98-101
本文以三国两晋至唐代为时间域,通过忠孝之辩,分析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的对话、争辩和契合,进而阐释儒家思想对佛教忠孝观的影响和佛教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忠孝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英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本质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进行综合翻译。从文本分析入手,对中国古诗词中蕴涵的忠孝文化内涵进行细分,发掘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因子。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如何通过选词、构句、语篇效果等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性,使英语读者也能够体验到中国忠孝文化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3.
刘菡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66-168
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是一种异质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的典型过程。儒家思想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主导和中心,其他思想形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儒家思想自西汉董仲舒之后成为“儒教”,是一种伦理型的准宗教。在儒教的影响下,中国文化重综合、重直觉、重教化、重人文。佛教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适应中国文化的特点,改变自身的某些伦理观念与宗教习惯,形成了中国佛教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4.
封建时代关于忠孝的理论,做为一种学说,它宣称忠孝是本于人性的全民道德,认为忠孝道德是永恒的、万能的,直至把它神化。此之谓封建忠孝道德学说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这一体系的创立,对于向人们灌输忠孝道德曾起过重大的作用。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忠孝学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剖析这一体系,亦将有助于认识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沃壤,其思想精华为高校思政教学提供了珍贵的教学资源.继承和弘扬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并将其融入思政教学,是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不仅可以丰富思政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情感,成为品格高尚的时代新人,从而达到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和探究儒家忠孝仁义思想精华对思政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提出了儒家忠孝仁义观融入思政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对宋元时期净明道的"忠孝"思想及形成原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南宋净明道"忠孝"思想的特色,主要表现为重"忠孝"伦理行为规范的实际践履;并将之作为修道的重要门径,认为践履"忠孝"等伦理规范的目的在于通过此而"凝神"、"聚气"最后"成仙".而元代净明道在倡导教徒真践实履"忠孝"的同时,更进一步地看重其心中的忠孝观念的培养,并提出了"净明只是正心诚意,忠孝只是扶植纲常"的观点.这较之南宋时期,其"忠孝"思想的内涵又有了丰富和发展.本文认为,宋元净明道"忠孝"思想的形成,是宋元那个特定时代以及道教教义思想自身逻辑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陈远宁 《船山学刊》1994,(2):161-173
自西汉以后,一部中国古代思想史,就它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来说,是一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融会的历史。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便不能只孤立地研究儒家思想,还要同时研究佛道思想。否则,不能把握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全貌,也无法了解儒家思想的发展。而由于与道家思想相比,佛教思想具有更丰富的理论内容和更精致的思辨结构,对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影响更大,所以,对佛教思想的研究,特别是对佛儒两家思想既相互汲取又相互排斥关系的研究,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8.
王忠孝,字长孺,号愧两,惠安沙格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二十三日(阴历,下同)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台湾,享年七十四。忠孝比郑成功早三十一年生,晚四年死,曾与成功共事隆武帝,隆武亡后曾合谋举义抗清,忠孝举兵失败后又入厦依附成功,相处达十六年之久。关于忠孝与成功的关系,史籍极少记述。《泉州府志》王忠孝传仅记:“丙戌(1646年)、丁亥(1647年)之岁入海不返,卒于台湾”。《小腆纪传》王忠孝传也只记:“闽亡,依朱成功于厦门,……王师克厦门,复徙台湾,卒”。现存未刊《惠安王忠孝公全集》抄本,却提供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兹考述如次。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期佛教对法律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放 《船山学刊》2008,(3):145-149
作为主流思想之一的佛教,对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思想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佛教冲击了儒家的忠孝、丧葬和等级观念,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为传统法律注入了平等因素。此外,佛教对犯罪起到了教化和惩戒作用,增强了法律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并影响了立法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的回族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在阐述伊斯兰教思想时,阐述了他们对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看法,并且对各种思想作出了不同的评价。他们坚定伊斯兰教信仰,尊崇儒家思想,批判佛教和道教,在比较中提高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1.
回族的忠孝道德观是回族道德中的核心内容。它源于伊斯兰教教义,又吸收和融合了儒家伦理思想,形成了"二元忠诚"的社会道德忠诚观和"人伦三典"的家庭伦理孝道观。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中,这种道德观日臻完善,并在现代社会赋予它新的内涵。它影响着回族群体的思想、行为,起到调节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传佛教是当今世界佛教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汉地佛教,之所以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地普遍选择大乘佛教,盖因大乘佛教注重利他济世、强调慈悲普度的精神,较诸小乘佛教注重自利、强调自我解脱更能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注重利生济世的大乘菩萨道精神和强调心性、注重现实人生的禅宗思想,确实是汉传佛教的思想特质之所在.汉传佛教(特别是禅宗)受中土主流意识形态之儒家思想影响之大,在融会、吸收儒家思想方面之成功,甚至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都堪称典范.近现代发展起来的“人间佛教”,继承和发扬了禅宗注重现实人生的传统,太虚大师对于佛教的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把传统佛教的注重“佛本”变成注重“人本”.  相似文献   

13.
论经学与汉代忠孝观的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代忠孝观的整合是中国古代忠孝观念演变的一 个重要阶段。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 ,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就是把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这种忠孝观念的 整合实际是一种由孝劝忠的方法,即把孝亲作为忠君的手段,而把忠君作为孝亲的目的,所 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因之,汉王朝极力推广孝道,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尽管如此 ,汉代忠孝观念的整合仍存在着一些自身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陈冬 《兰州学刊》2009,(1):89-91
儒家学说以家庭伦理本位出发,建立起其独特的“忠孝”统一观;韩非从法家立场出发,致力于打破儒家学说,建立法家思想系统。文章主要探讨韩非如何从两大方面破儒之“忠孝”观而维护“君”与“法”的绝对性。文章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韩非从“利”的现实角度来揭破儒家父子、君臣之延续性;第二部分则分三点探讨韩非对儒家“忠孝”观之乱“法”性质的揭露。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争议人物,思想纷乱驳杂,其中佛教文化与儒家思想相汇合而占据主要地位.佛教文化对其的影响表现在与佛教结缘的一生、佛教文学的濡染、禅宗文字观的影响,以及其固有思想与佛教精神的契合.周作人对佛教是取舍有度不妄信之,因此他所尊崇的佛教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迥异于教徒的顶礼膜拜,显示出强烈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王毓 《理论界》2005,(1):200-202
梁武帝的思想十分复杂。他处于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早期,提出了“真神佛性说”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注意佛教戒律理论,扶植佛教经济,对佛教在中国的开展做作了巨大贡献。同时,他又是宗教调合论者,对儒道思想都有所重视,尤其是对儒家思想及由此派生的社会政治伦理等颇加关注。他的思想融合了多种因素,是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佛教中国化等问题不能遗漏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忠孝之道:传统政治伦理的价值结构与传统义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与伦理道德相互涵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忠孝之道作为传统政治伦理的主干,既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又是统治阶级藉以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政治准则。在认识上,理论形态的忠孝之道具有价值同一性;在实践中,操作化的忠孝之道又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普遍存在,兼具统一与冲突的忠孝之道制约着人们的政治行为与选择,在社会政治意识方面  相似文献   

18.
关于忠孝思想的发展,在东亚文化圈中,各国有较大的差别.朝鲜半岛与孔学的本意较为接近.风流精神,在韩国被认为是一切文化及精神的支柱,是韩国民族的根源思想.花郎道风流精神对儒、释、道从综合的全面的立场上采取了一种创造性的融合,以风流精神的内在超越性的包容实现了三教融合.  相似文献   

19.
戒与孝,分别是佛教和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佛教的修行规定和儒家的伦理理想。作为两种不同价值理念的体现,二者的冲突不可避免。佛教传入中国后,立刻在这方面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围剿。但是佛教徒通过对于戒孝关系的创造性诠释,成功地化解了这种危机,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起义和东学农民战争是中国和韩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两次农民战争。关于太平天国的研究 ,在中国已有很多成果 ,同样关于东学农民战争的研究在韩国也很丰富。可是 ,把两者进行比较研究的成果在中国、韩国却还很少。事实上 ,两者之间有不少的异同之处。其中 ,太平天国和东学党对儒家思想采取的态度差异明显。太平天国强烈反对儒家传统思想 ,而东学党却在儒家的忠孝思想指导下展开了农民战争。而实际上 ,两个农民战争都没有摆脱儒家传统体系的束缚。本文试图把太平天国和东学党对儒家思想采取的态度作初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