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作为中国古典哲学在审美方面的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的运用非常广泛,其特有的审美心理对它们各自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探讨中国古诗词与现代标志中的古典美学法则,不仅有利于吸取古诗词的审美经验,将文学抽象美转化为艺术形象美;而且有助于发掘现代艺术形态的丰富性内涵,提升现代艺术的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方法,一直以来争执不断,各抒己见.本文梳理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汉语言的浸润和对译者翻译观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地域译者的译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即鉴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性,独特的翻译方法具有可行性.一言以蔽之,异化翻译于中西方文化互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8,(2):258-259
<正>杨宪益提出:"翻译的本质是忠于原文的艺术形象,阐述原文所表达的意境,既不夸张、也不夹带……"我们可以理解为古诗词英译的最高境界,是其对审美艺术的追求,本质上是把这种审美艺术充分地展现出来,把诗人的灵魂传承给读者。黄国文在《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中提出"古诗词英译是翻译与美学融合发展、传播文学的一种方向",这就是古诗词英译应该注重美学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审美价值,从而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的成功再现在于译者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其特殊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在其英译中要完美地再现原语文本的审美蕴涵相当困难。但是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可以,也应该发挥自己的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处理审美客体的各审美要素,实现审美的再造,而隐喻的构建是翻译中审美再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众所周知,令人望而却步。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和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完美的翻译”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将美学观点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通过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提出“美学对等”命题,指出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对等,即译诗和原诗之间美学效果的对等;通过对宋词《声声慢》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集中探讨了中英诗歌翻译中语音层的审美再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对等”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不朽之作,其回目的语言别具特色、异彩纷呈,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红楼梦》前56回回目中的修辞格及其在三个英译本中的翻译,从重复、对偶、隐喻、借代、委婉语等语义修辞格的视角研究原文修辞格在译文文本中"音形意"三美的再现情况,剖析译者的翻译手法和翻译技巧,旨在探寻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回目汉英翻译的可行性与翻译限度等问题,以期达到对中国古典章回小说回目翻译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诗词鉴赏三步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丰富而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源远流长 ,名家辈出 ,佳篇如林。几千年来 ,古典诗词拥有广大的读者和爱好者 ,至今仍有成千上万的旧体诗词作者。其作品同五四以来的新诗分流发展 ,是我国诗坛上的一支独具民族特色的劲旅。读诗、赏诗向来被看作是高雅的精神享受 ,因为它可以陶治人的情操 ,丰富人的知识 ,提高人的精神素质 ,给人带来直接的审美愉悦 ,能培植人的审美能力。作为语言艺术的古诗词 ,是诗人从生活中发现了美的事物 ,通过艺术加工 ,用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这是就创作来说的。那么欣赏古诗词 ,从读者…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中外主要翻译理论主张,从翻译的文化参与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文英译;通过实例,说明古诗文英译可以采用增译、借用西方典故和注释等方法将等值翻译与再创造翻译相结合,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说明翻译的文化参与对表达中国古典诗文的文化内涵,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语用学翻译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文雄 《学术论坛》2006,(3):190-193
中国传统的译论折射出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综观中国翻译美学与语用学翻译美学的哲学-美学思想,探索语用学翻译美学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审美的认知图式与审美再现原则、文化美学与文化传真、灵感翻译美学、语用学翻译美学综观,提出中国语用学翻译美学走向动态的理性的语用意义、语用价值与语用美学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0.
张艳艳 《兰州学刊》2004,(6):274-276
“观”在整个中国审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仰观俯察”、“无往不复”的游目是它的观照方式,“以物观物”、主客融通、物我不二是它的思想根基,由此其贯穿于整个中国古典的审美文化与艺术创作之中。这样的审美观照方式构成着中国传统文化体认宇宙生命和进行审美表达的特质。  相似文献   

11.
宋朝承袭了汉以来“以孝治天下”政策,大力推动孝文化的发展。宋朝孝文化的发展表现出两大明显特征:一是完成了“移孝于忠”的历史进程,确立了“孝”重于“忠”;二是将孝道纳入理学之中,将孝理学化。  相似文献   

12.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地缘和血缘紧密结合为特征的政治生态环境之下,孝成为中国古代最原始、最稳定的文化基因之一,既是伦理道德范畴的价值准则,又是社会政治领域的行为规范。胡汉混血的特殊家族背景和登基为帝的庶子身份,又使唐玄宗对其尤为推崇。他亲为《孝经》作注阐释孝理,把“孝治”思想上升为重要的治国原则,以孝驭官。通过对官僚阶层进行孝道规范教育,维护和传递以忠孝节义为核心内容的政治文化,实现和巩固政治秩序的和谐和国家政权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3.
彭淞 《兰州学刊》2010,(9):74-77
"孝"思想统治了中国社会上千年,它对每一名中国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孝文化内涵和本质的探究,认为根植在中国人心中的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体现为家庭式的感恩文化。因此在企业中构建家庭式的感恩文化,将孝的思想落实到企业文化的各个层面,可以激发中国人心中内化的孝意识和情感的共鸣,有助于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推进和谐企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的老龄化问题严峻,数目较大、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较差,是其基本特点。受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村孝道文化衰微,进一步加剧了农村老龄化问题。以传统孝道文化为根,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社会实际,重建农村孝道文化是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儒家孝论的发生及其变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曾振宇 《文史哲》2002,(6):47-54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一种文本一经问世 ,文本作者就已丧失对它的阐释权。注重自然亲情、追求人格独立与平等的原生儒家孝论 ,自秦汉以降便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愚忠与愚孝一同诞生 ,强调子女对父母尊长绝对无条件的顺从是秦汉之后孝论最大的特点。愚孝风气的产生 ,与建构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因此 ,如何创造性地回归原生儒家孝论将是关系到儒家孝文化能否真正走向世界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诗歌的翻译追求的是一种信、达、雅的意境,“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诗歌的翻译反映的是异域的风土人情,诗歌翻译对加强地区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诗歌翻译过程中在诗词风格、文化意境、形体比喻及表现的手法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别,外国诗歌在我国出版和翻译上存在不少的难点,将外国诗歌的意境在翻译的文体中体现出来是艺术性较高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以道德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科学理性精神的匮乏,成为教条主义产生的根源。历次教条主义"唯上""唯书"的错误表现,有着深厚的忠君行孝、尊从孔孟之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毛泽东在与教条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不仅在理论上清算了教条主义,而且也化解了传统文化造成的教条主义与科学理性的对立,为科学理性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8.
郭本荣  王珂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99-102,108
戴望舒翻译诗歌的数量远远超过他创作诗歌的数量,这取决于历史处境与他的文化选择。他在现代新诗史上的位置不仅仅在于他开创的新诗风,也在于他通过译诗为汉语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语言质地和迥异的想象空间。戴望舒诗歌翻译也展现了其文学与文化重构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19.
乾隆认识到"诗教"对统治的重要作用,加之自身有着较高的文学修养,其诗学观直接影响清廷诗教政策的确定。他高举"儒家诗教"的旗帜,以忠孝为旨归,树立风雅正则。沈德潜以重振儒家诗教为己任,恪守"温柔敦厚"的诗教准则。君臣际遇,两人诗学思想有着惊人的印合,乾隆找到了诗坛的代言人,使沈德潜成为诗坛宗主。然而,他们之间还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分歧,最终导致君臣关系的决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词多用对仗、富于节奏感而且意境优美。在英译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导致诗词翻译的“不可译”。本文从中国古诗的意美、形美和音美的可译性限度来探讨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