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疗服务会通过影响农村老人的健康水平而对其失能状况产生影响。基于2011—2012年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调查数据(CLHLS),将农村老人失能状况分解为自理能力丧失、生活能力受限以及认知能力障碍,利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研究了医疗服务对农村老人失能状况的影响,并对相应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是否参加新农合、距医疗点距离、医疗费用分担方式、生病能否得到及时救治以及社区医疗服务会显著影响农村老人失能状况的发生。总体上,样本地区农村老人失能状况较为严峻,并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体系并通过优化医疗服务供给来增强农村老人对医疗服务的可得性与可及性,成为解决农村老年失能问题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2.
以200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养老模式研究》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农村老年人居住方式为切入点,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农村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仍以家庭居住为主;不同居住方式的老年人对生活总体感觉是比较满意的;老年人选择居住方式与老年人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儿女数量的多少、个人爱好的满足程度等因素关系不大,但与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有没有孩子、孤独及害怕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采用2010年"百村个人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村未婚男性对婚娶有婚史女性的态度;研究发现:未婚男性对婚娶有婚史的女性因其在上次婚姻中生育状况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接受有婚史的女性,正成为经济状况差、在初婚市场上处于劣势的男性的婚姻应对策略;但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男性群体对婚娶有婚史的女性态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湖州市314名农村育龄妇女放弃申请生育二孩原因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湖州市农村放弃申请生育二孩妇女的生育意愿、经济与工作情况、及她们的生殖健康和环境因素等的抽样调查分析,表明生育意愿转变及经济、工作状况是放弃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而家庭环境及生殖健康等因素对是否放弃申请二孩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老年人跌倒问题十分严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Blind-Oaxaca分解技术,探究中国城乡老年人跌倒的性别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地区,无论在哪个年龄段,中国老年女性的跌倒发生率始终显著高于老年男性。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国老年人跌倒存在性别差异主要归因于健康因素,而非社会人口因素,健康状况上的劣势是中国老年女性更易发生跌倒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预防中国城乡老年人跌倒应当注重性别差异,给予老年女性更多的跌倒防治服务,切实提高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6.
随着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嬗变,中国进入了长寿时代。目前,健康长寿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议题,并且学界开始关注长寿时代高龄老人的健康指标变化特征及趋势。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进一步增进老年人生活福祉,利用中国老龄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从队列的视角出发,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工具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IADL)、自评健康(SRH)、认知能力(MMSE)、精神健康(MH)、虚弱指数(FI)六项指标来探究同一队列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随时间的变动趋势(91~106岁的变化趋势),并比较90岁以上高龄老人与百岁老人之间的健康状况差异。研究结果显示,虽然高龄老人和百岁老人群体中女性老人的比重大于男性,但男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总体上要好于女性老年人,在90岁高龄老人到百岁老人的健康变化发展中,"选择性生存"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7.
基于西部地区106个村落1575位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对影响老年人贫困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Probit模型显示:影响老年人贫困的因素有共性因素和特性因素,年龄、劳动、政府救济金、财产性收入、低保和子女生活费、子女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贫困的共性因素;文化程度、健康程度、自理能力和是否有养老保险是影响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贫困的特性因素;子女数、性别、婚姻状况是影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贫困的特性因素。针对这一结论,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基础医疗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营造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氛围,缓解西部地区老年贫困。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山东省M镇135位农村独居老年女性和44位独居老年男性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可从性别角度对农村独居老年女性的社会支持进行分析,发现农村独居老年女性的社会支持水平整体低于男性。经济支持方面:农村独居女性对基础养老金的依赖性强,自我经济保障能力差,经济收入水平和支出水平普遍偏低,自评经济状况"很差"比例大。生活照顾方面:身体差的农村独居老年女性的日常自我照顾水平低,女儿是其生病时的主要照顾者。精神慰藉支持方面:农村独居女性老年人的孤独感不强烈;邻居对独居女性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身体差的独居老年女性的精神慰藉支持状况较差。因此,应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将强调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政府需要提高对农村独居老年女性的救助帮扶力度,进一步扩大其慢性病和农村低保的保障范围。政府应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给予农村独居老年女性更专业性的帮扶,同时根据家庭需要适时改变其居住安排等一系列举措,以此解决农村独居老年女性面临的养老困境。  相似文献   

9.
老年长期照护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治理中面临的诸多难题之一。在构建我国老年长期照护体系的过程中,性别议题应该受到充分关注。实证研究表明,老年自理预期寿命具有性别差异:老年女性自理预期寿命总体不如老年男性;低龄老年女性在自理预期寿命的改善方面略有优势;老年女性自理状况的人群队列差异始于更早年龄段。这一研究结论对我国老年长期照护政策制定具有启发意义:应重视老年女性的长期照护需求特征与偏好;应尽快开展面向低龄老年女性的"医、养、教"相结合的健康计划;应加强研究和探索以女性互助为理念的长期照护人力资源供给模式,如盘活社区女性居家养老服务资源、面向女性提供相关知识技能培训等;应优先针对女性制定"全周期、多支柱"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10.
生殖健康关系着个人的生活质量、社会关系以及国家的发展,与提高生命质量密切相关,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兴起的一个新概念。本项调查主要针对中亚留学生,特别是塔吉克斯坦来华留学的男生对生殖健康和行为的认知状况展开,以期为更好地研究和制定留学生生殖健康教育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调查采用随机问卷调查法,对塔吉克斯坦来华留学生中的32名男生进行调查,并对结果作统计分析。本研究对现有的健康信念模式、纽曼健康照顾系统模式、同伴教育和"ABC措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淼 《调研世界》2016,(6):8-12
本文根据“2014年千村调查”数据资料,描述了当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并运用次序Logit模型,对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老人与子女关系、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政策支持状况、个人家庭状况.提出应加强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建设农村老年人与外界联系的农村通讯网络系统、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我管理的“村老年协会”.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在2000年和2006年实施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我国老年人闲暇活动的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我国老年人闲暇活动的参与意愿和组织意愿都明显提高,但参与意愿还相对偏低。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城乡、社会保障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活动设施等因素对老年人的闲暇活动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老龄女性化的趋势日益突出,老年妇女问题也逐渐凸显.但农村老年女性作为社会的边缘群体很少得到社会的关注.笔者针对"吉林省百村老年妇女生存现状调查"的结果进行研究,发现农村老年女性中存在着身体健康状况差、政治参与度低、文化娱乐资源匮乏、孤寡老年妇女贫困化程度高的生存问题.为此,笔者提出要推进老龄化社会下的性别主流化,改善老年妇女的生存状况,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大理湾桥镇农村白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和简短健康调查量表SF-12v2对云南大理湾桥镇农村白族老年人进行生活质量调查,应用单因素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白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大理湾桥镇农村白族老年人生活质量得分为:生理机能(PF)(50.24±9.36)分、生理职能(RP)(50.37±8.41)分、躯体疼痛(BP)(52.24±7.89)分、活力(VT)(51.84±10.23)分、社会功能(SF)(49.19±10.11)分、情感职能(RE)(48.13±9.34)分、一般健康状况(GH)(34.93±9.08)分、精神健康(MH)(49.99±8.13)分;生理健康领域(PCS)(47.58±6.43)分、心理健康领域(MCS)(49.99±11.97)分。八个维度及PCS领域得分均低于国内检测水平(P0.05)。社会支持、自理能力(ADL/IADL)、患病与共病、焦虑、抑郁病情、健康体检行为、医疗费用支出的大理湾桥镇农村白族老年人PCS、MCS领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IADL、患病与共病、抑郁病情、健康体检行为、医疗费用支出变量最终进入回归方程(P0.05)。结论大理湾桥镇农村白族老年人生活质量主要受医疗保健、自理能力与社会支持、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我们可通过加强医疗保健、争取社会支持、改善自理能力及身体健康水平,提高当地农村白族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流动人口卫生计生服务流出地监测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返乡受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影响。返乡原因因性别、受教育程度有所差异;农村人口是否外出受个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就业状况、流动经历以及家庭收入的影响,但外出地域选择只受个人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状况和流动经历的影响;人口迁移流动经历对后续迁移决策具有"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分析个人因素、健康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流迁因素对乡—城、城—城低龄老年流动人口就业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尽管低龄老年流动人口普遍健康,但其就业率特别是城—城低龄老年流动人口的就业率较低。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和低龄老年流动人口的类型是影响低龄老年流动人口就业的主要因素。对此,政府应尽快出台低龄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流动人口就业的社会支持政策;鼓励体制内企事业单位继续雇佣有专业特长的低龄老年人口,特别是城—城低龄老年流动人口继续就业,以提高低龄老年流动人口就业的社会贡献;继续提高低龄老年流动人口,特别是乡—城低龄老年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为乡—城低龄老年流动人口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妇女围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2001年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调查资料,对我国城市、农村妇女围产期保健的现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妇女的围产期保健服务利用的总体水平高于农村;围产期保健利用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妇女年龄、民族、文化程度、亲生子女数等;五期教育等宣传品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8.
农村婚姻迁移女性婚后面临全新的生活环境,其社会融合状况直接关系到个体发展及农村婚姻家庭的稳定。利用2014年中国9省“婚姻迁移与农村女性发展”的专项调查数据,对农村婚姻迁移女性的行为融合、心理融合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婚姻迁移女性的社会融合现状并未体现出明显的弱势性;个人层面和社区层面的因素对社会融合均有显著影响。远距离通婚、方言掌握较差和受歧视女性的社会融合较差;个体特征如教育程度较高、从事农业、无打工经历、收入较低的女性以及婚龄时间较长的女性行为融合或是心理融合程度较高;社区层面仅人均收入较高村子的农村婚姻迁移女性的社会融合程度较高。此外,农村婚姻迁移女性的行为融合会对心理融合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与意愿跟踪调查"数据对上海市贫困女性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经济支持和医疗保障等特征进行分析.分析发现:上海市老年女性人口中,农村的贫困女性老人在绝对数和比重两方面都高于城市;女性老年人的贫困比重高龄者高于低龄者;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老年人遭受贫困的风险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高者;丧偶老年妇女更容易陷入贫困;随着子女及孙辈经济支持水平的提高,女性老年人口陷入贫困的比重逐渐下降;医疗"完全自费"的老年妇女贫困比重高于能够享受医疗保障的老年妇女.  相似文献   

20.
女性参政行为是女性社会地位的突出体现,参政积极性又是政治参与行为的基础。本文根据以往的研究文献,结合农村青年女性参政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影响农村青年女性政治参与积极性的理论假设,并通过调查数据和Probit模型详细论证了理论假设中农村青年女性个体内在因素对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分析发现,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和婚姻状况等等是影响农村青年女性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个体主要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