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调是连贯言语中声音高低的变化。英语的语调有一些特定的模式,不同的语调能表达说话人不同的态度和含义.恰到好处地运用英语语调,可以达到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2.
英语语调隐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调在传统语法理论和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中都是韵律成分,其分类大致有7类。语调的非结构成分特征使得语调使用更加灵活,因此让句子理解产生了多种可能,起到了人际意义功能。同时,语调还可连接句子,起到了语篇功能。这两种功能被成为语调隐喻。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交谈中,英语语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语调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和话语含义。本文从提示信息焦点和调节话语行为两大方面对英语语调的话语功能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促进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印度英语作为研究对象,把印度英语的语音语调与标准英语进行比较,总结出印度英语变体的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特征,以期帮助我国英语学习者熟悉南亚多国的英语口音,增强与印度及邻近国家英语的听辨与口头交流能力。  相似文献   

5.
论文试图探讨语调在语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语用效果。交际中语用者传递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语调来实现的。Halliday认为语调可以实现交际者的情感功能和交际过程中的人际功能。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调也属于明示信号,能够帮助听话者进行假设推理,Vershueren认为语调有约定俗成的意义体系,也有临时语境激发的语调异常以传递额外信息,称为语境语调。论文试图解决:①规约语调的语用效果;非规约语调的语用意义;②语境语调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声调和语调是反映应试人普通话语音面貌的重要因素.语调和字调并存于语句之中,是一种叠加的关系,方言字调在普通话中的遗留,会因此而形成不符合普通话语音的方言语调.本文在阐述声调和语调关系基础上,揭示了方言语调的内涵和特征,并就方言语调构成的原因,提出克服方言语调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日语语音教学历来重在五十音图的45个假名、浊音、半浊音、鼻浊音、促音、拨音、拗音、长音、拗长音的发音上,重在模仿.作为一门课程来讲这是不够全面的,元音的清化,派生词、复合词的语调规则;动词、形容词活用形变化后续不同词的语调;句子的语调等也应纳入语音课的范畴.语音课不是让学生一味地模仿发音,而应当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语音基础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让学生具有独立处理不同方式构成的单词语调和不同活用形变化后单词的语调以及句调的能力,能自己纠正语音、预防语音错误,纯正地发音.  相似文献   

8.
尽管英语和汉语的语调都存在升降之分,但还是存在区别。在英语中,语调是超音段音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指的是说话的腔调以及语调中音高的变化,即一句话里声调高低抑扬轻重的配置。英语的声调高低一般不决定词意义。而汉语是声调语言,往往声调决定词的意义,不同的声调代表的就是不同的意义。汉语声调与语调的语言功能存在着差别,较之英语语调略显复杂。  相似文献   

9.
以Brazil等人的语篇语调模式为理论框架,调查分析了英语专业学生在朗读与会话语篇中的语调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研究发现中国学生在语调组的划分、句重音的选择及语调选择等方面都与以英语为母语者存在较大的分歧,而造成这些分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输入相对贫瘠的外语语言环境和把语调选择与句子的语法类型相对应的教学理念所导致的中国学生对语调的交际和语篇功能的意识缺乏。基于此,文章对语音语调课的教学提出了尝试性的建议,即:在以英语为外语的语言环境中,语音语调课的教学应采用语篇途径以提升学生对语调的语篇功能的意识,从而避免因此而可能造成的跨语言交际的失误。  相似文献   

10.
英语语调的学习一向是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学生很难真正像英语本国语者那样流利地运用英语语调,其间夹杂着许多汉语声调以及汉语语调特点.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调习得与产出情况作一个初步调查探究,可以明确在语调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虽到了元末就已衰落,但杂剧的某些因素如剧目、曲调及演唱形式等,为明清时期的昆曲所继承。昆曲将元杂剧的剧目全本改编或选取单折,继续在舞台上流传;杂剧所用的曲调及其联套形式也为昆曲继承,但根据昆曲的剧本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异;昆曲在演唱杂剧所采用俚歌北曲时,也采用了依字定腔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明清通俗小说创作开始对世俗生活进行全面细致的再现,并力求突出生活真实的全新阶段。它对当时社会常演的传奇剧目、曲词关注较多,并较早描绘明代嘉庆、隆庆年间传奇各大声腔消长的历史景象,其成书时间与明中期传奇声腔发展状况相互参照,具有重大意义。《金瓶梅》写及明传奇的方式多样,作用不一,虽然有些方面并未完全达到作者创作的预期目标,却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粤北是广东"采茶戏"的主要流行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粤北连县的采茶戏当地称其为连阳调子。连县传统采茶曲调的调式类属有单一调式和复合调式,而复合调式是连县采茶曲调的一个显著的调式特点。曲体结构,旋律构成较单一,以单腔式为主,但腔式变化较多,有重复、扩充、浓缩、拖腔、垛句、衬腔等手法的运用。句式结构均为乐段结构,从二句体到五句体再到五句以上的多句体。旋律发展较自由,没有严格限定,可根据歌词和表现的需要自由处理乐句的长短,不太讲究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14.
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依字声行腔”的传统曲唱建立了声韵基础,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等将曲韵、曲谱、声乐、唱论等纳入戏曲音韵学体系,促进北曲更加成熟.明代的曲学变迁以何良俊推崇北音和沈璟强调音律为主体,徐渭、王骥德力挺南曲民间声腔,祁彪佳单立“杂调”一品,构成了明清传奇南北对峙、“官腔”、“诸腔”、“北腔”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词乐雅唱”与“剧曲俗唱”矛盾冲突,并形成了“依字行腔”和“以腔传字”的痛苦扭结.  相似文献   

15.
传统琵琶乐曲在整个琵琶音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十面埋伏》、《阳春白雪》这类经典乐曲,人们通常会更重视研究其演奏技法和流派风格的传承,而较少涉及乐曲定弦的研究。传统琵琶乐曲的定弦种类大致有三种,其中以D调数量为最多。传统琵琶乐曲的定弦暗示了乐曲的和声语言及其音响特征,对于乐曲内容的表达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对《全宋词》《白石道人歌曲集》《清真集》《碧鸡漫志》等文献中关于词调和宫调的资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然后在此基础上考察律词与"宫调"的关系及相关问题。认为"宫调"对于词调词作(的唱)并无决定性意义;词调并没有、也不能有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称律词是"以诗从乐的‘音乐文学’"说者所声言的每个词调"都有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作词者"依声填辞"是"依各词调具有的‘确定的或稳定的旋律’填入文辞"是绝对没有的事,也根本不能有的事。  相似文献   

17.
昆曲的曲调有南北之分,其组合的形式有不同的特征。南曲有引子、过曲、尾声之分,按曲调的性质、结合版本同脚色与具体剧情来组合;北曲沿袭了元杂剧的曲调组合形式,但因昆曲上场脚色皆唱,其套式的稳固性受到削弱。昆曲南北曲合套的组合形式,实是受杂剧一人主唱的影响,北主南从。  相似文献   

18.
结合古代歌辞记录的文本分析,对相关史料重加疏证可知,“清商三调歌”之“解”,是乐工在选取现成歌辞配入既有曲调时分割歌辞以适配乐段长度的产物,其本义是“宰割”,引申为计量单位“章”。“解”,代表一个与歌唱同步进行的乐段,与隋唐时期为结束某一既定曲调所特加的“解曲”判然有别。  相似文献   

19.
范晓君  李琳 《肇庆学院学报》2013,34(4):58-62,66
粤东与赣南接壤,同属客家人聚居区,历史上采茶歌舞的交流频繁.而近代、现代、当代粤东采茶戏受赣南采茶戏的影响极大.现代粤东采茶戏《乌云下的歌声》主要唱腔的主题旋律均来自赣南传统采茶戏音乐.赣南传统采茶戏音乐对现代粤东采茶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3种形式:一是对赣南原采茶戏曲调的运用;二是将几首原曲调进行整合,从而形成新曲调;三是探索板式变化,发展音乐.《乌云下的歌声》的音乐设计突破了传统采茶戏过多套用现有曲调的做法,使原本“歌舞性”音乐唱腔具有“戏剧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薛绍徽用昆曲唱唐宋词是逼近唐音宋调的有效手段,她提出的"无词不可唱,无词不合乐"的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唱唐宋词颇具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具体到唱词,她提出的"长音使短,短音使长"的方法即是昆唱中的"依字声行腔";她认为词之唱"不在于谱",通过分析,可知其原因实在于腔;她由词唱的角度去看待词之韵脚平仄,这是注意到了音乐对歌词的重构作用.其唱词方法和观点与当今词乐专家洛地、刘崇德主张的唱词方法和观点在学理上相通.可以说用昆曲唱唐宋词是目前最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