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尊重生命,关怀生命,尤其是关注人的生命生存状态,关怀人的生命发展是教育亘古不变的价值诉求,生命化教育理念正是体现对人的生命尊重和关怀的教育取向。本文从生命化教育视角出发探究了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找出原因,旨在建构提升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质量的有效策略,促使幼儿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做中学"是杜威从其实用主义经验论哲学内在逻辑出发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作为一种探求学习理论",从做中学"实质是一种生命教育理论。"从做中学"包含着杜威的"生命整体存在论"、"经验方法"及"探求逻辑"等思想,蕴涵着深刻的生命教育价值和意义。探讨杜威生命教育思想和"从做中学"的生命教育价值对于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教育因人而存在。生命教育是成全人的生命的必由之路。教师作为教育主体,既是施教者,也是受教者。一直以来,我们重视了学生的生命教育,却忽视了教师的生命理念形成,忽视了教师生命的健康成长,忽视了教师生命健康成长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影响。强化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必须从教师生命理念形成、生命关怀实践、幸福生活能力提升、构筑教师生命教育堤防等方面,加强对教师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4.
政治理解力培养中的哲学反思精神、历史优秀传统发扬、社会关怀等价值取向需要用生命涵养给予支持。回归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逻辑起点的政治理解力的培养,符合生命教育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价值诉求。本文把大学生政治理解力培养生命涵养化,落实培养路径,探索具体的课堂与实践的渗透模式、体验模式和艺术模式,有利于增强政治理解力的培养实效。  相似文献   

5.
生命化教育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依据人的生命特性,尊重生命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创造适合生命发展的教育环境.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不仅指向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指向教师的发展.生命化教师专业发展以关注教师生命状态为前提.教师生命化专业发展的实现需要教师具有天职观念的职业体认,"生命在场"的自主发展态度,当好范本的职业责任.  相似文献   

6.
阐述医学院校开展体验式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构建"生命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成长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生命关怀教育"的生命教育体系,从教育基地、课堂潜能、心理辅导、生命安全、素质拓展、学习典型、角色扮演、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和临床实习等教育途径进行探索和实践,为医学院校普及实施体验式生命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们对大学生真正的闲暇教育微不足道.本文试从生命关怀的视角探讨构建一个高校闲暇教育体系,期待能为高校闲暇教育提供理论指导.高校闲暇教育自成体系,其指导思想是以生命关怀为本,目标是促进生命全面发展,原则是尊重生命需要,内容是以生命教育为主题,途径是营造充满生命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杜威教育理论与我国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威是西方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强调哲学应用于社会政治领域的改革。他把教育作为其社会改革的实验场所;他强调在教育和教学的各环节中要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主张“儿童中心”,即以儿童的一心理现状与发展为中心;他认为社会环境对教育有着重要的功能,并把教育作为实现其“民主社会”理想的主要途径。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批判地吸收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基于生命的教育,只有德育生命化,才能真正激活生命,促进生命发展。但是目前德育工作中生命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德育效果低下。本文从德育方式、方法不尊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工作者缺乏生命教育意识和相关知识;校园文化氛围缺乏生命关爱四个方面论述了学校德育工作中生命教育缺失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尊重学生的生命独特性;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塑造生命化的教师;创设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希望能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关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教育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和我国高校教育所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着我国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生命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生命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高校作为人才较为聚集的领域之一,责无旁贷应当承担起对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和探索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