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吾之 《老年世界》2011,(12):36-36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一生勤勉,一生谦和,著作等身,桃李满门。 他生于1911年8月6日,病故于2009年7月11日,享年98岁。季老先生九十多岁时,仍然身体硬朗,思维敏捷。为奖掖后学,襄助公益,还不时挤时间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于是,许多人都问季老,有什么长寿秘诀?他的回答是:“我养生的秘诀就是没有秘诀,或者不需要秘诀。心中不染尘,胃口自然好,吃进去的东西就能很好消化。再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就不生了。”  相似文献   

2.
戴海 《老年人》2008,(6):28-28
“我有一个优(缺)点,就是永远不让脑海停止活动。”这是大师季羡林先生的自白。北京大学的老先生们公认,季老是“最善于利用时间的人”。他自进入晚年,又进入学术的“第二青春期”:八十多岁时完成八十万字的《糖史》,继而攻克吐火罗文,并连续出版多部有关人生话题的散文。  相似文献   

3.
<正>尽管不愿戴上"国宝"、"学术泰斗"、"国学大师"的桂冠,然而,季老所取得的旷古烁今的学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鲜为人知的是,季老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同样充满传奇——他曾为家庭而放弃一生的挚爱、他曾和儿子长达13年没有相见……这其中,到底有怎样的隐情呢?  相似文献   

4.
何旭 《老年世界》2014,(22):40-40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老出生于1911年,2009年因心脏病去世,享年98岁。他独创的“三不主义”养生经、“养生无术是有术”的观念以及宽广坦然的生活态度都是他的养生智慧的浓缩。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人生是一部书,信念是最好的前言。”常德市临澧县合口镇有位退休干部叫卞德舫,他的人生也是一部厚重的书。他晚年最大的愿望就是为孩子们做些事情,为关心下一代献出一分心力。  相似文献   

6.
柏杨的时代     
就是他,就是这个人——他曾经是蒋中正的崇拜者,宣誓“愿为领袖活,愿为领袖死”,后来却阴差阳错因“侮辱元首”而坐牢;他多次企图自杀,也曾几乎被枪决,但最终活到了88岁高龄;他曾经胆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义无反顾地坚持“不但要崇洋,而且要彻底崇洋”;他也曾经因在牢狱中经受酷刑后屈打成招,而被一些人斥为没有骨气和气节,但出狱以后依然愤世嫉俗、嫉恶如仇、锋芒毕露,以批判者的姿态揭露文化的污垢和世俗的恶习,攻战不休;他时常痛骂传统文化,临终却没有忘记嘱托马英九找个忠心耿耿的“魏征”,仿佛一种回归;他嬉笑怒骂,其实内心沉重;1985年,他的《中国人史纲》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7.
韦继兰 《公共关系》2001,(12):47-47
王夫之“嫁书”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一生著述224卷。有一年,他的大女儿出嫁,人们都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给他女儿办点什么嫁妆。王夫之高兴地拎来一只箱子,说嫁妆都备齐了。有人打开一看,原来是满满一箱书。王夫之对大家说:“这就是我多年来为女儿操办的嫁妆啊!”  相似文献   

8.
余玮  吴志菲 《职业》2002,(9):29-30
《后汉书》中对“方正之士”有这样一段描述:“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是为方正之士。”这也许就是对方正创始人、中国IT业的“大腕”王选院士人格的最好写照,或者说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老龄问题研究》2001,(4):32-33
张学良的“快乐人生”可概括为“常近绿群、勤攻书群、喜爱乐群、多食素群”十六个字,这可能就是他能活过百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只有初中文凭的李涅,从小热爱国学,自学成才,满满腹经纶,并且与季羡林结成忘年之交,得到季老的关。怀与帮助。他现在已成为大学教授,讲课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季老去世的消息传来,他感到无比地悲痛。  相似文献   

11.
王香平 《老人世界》2014,(11):18-18
毛泽东:“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毛泽东嗜书如命,以史书为最。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就是“均系不读历史之故”。他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是以史书为伴,他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  相似文献   

12.
彭燕郊淘书     
彭国梁 《老年人》2006,(1):24-25
彭燕郊先生,今年应该是八十有六了。在中国的诗坛,说到他恐怕没有谁不知道的。如果说有谁不知道,那我就想说,此人和诗还有着相当的距离,或者风马牛不相及。人过八十还能写诗,而且还能写得那么好那么“年轻”,我估计当今诗坛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用古话说就是“无出其右”了。我这里不想说彭老在诗坛上的影响和成就,而是想说说他的淘书。在说淘书之前,又想学学前人写文章,先来个“破题”。所称“彭老”,不是说他的年纪老,而是对他的一种由衷的尊敬。虽然86岁算不得年轻了,但与彭老接触,怎么看他都显得年轻。初次跟他通电话,我就以为他是一个年轻…  相似文献   

13.
叶剑英元帅是“客家人”。“客家人”自古就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传统。叶剑英家境贫寒,但他的父母还是节衣缩食供他读了书。叶剑英终生嗜书如命,而且诗词造诣很高,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中以“诗帅”著称。毛泽东在1965年给陈毅的信中这样写道:“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要向他们请教。”聂荣臻则在《叶剑英诗词选集》的序言中称赞叶剑英是“当代中国诗坛泰斗之一”。叶剑英的诗词天赋可以说是得到众口传颂的,而相对的,他突出的文艺天赋却较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4.
混搭时尚     
有一本时尚书非常流行,书名叫《混搭中产家》。这是一本解构中产居住生活的书,作者在“文化混血,目标混杂,趣味混乱,风格混搭”的时尚文化状态中,描绘出了一个标准中产的家居形象。其实,我认为作者要说的关键一句话——就是“把梦想放进去”。因为消费者有很多的梦想,他们都希望这些梦想在家里面释放出来,他可  相似文献   

15.
外公讲故事     
何东青 《老年人》2004,(1):36-36
●过年了,大街上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公园里五彩缤纷,游人不绝,我却不想去玩。我另有一个心愿,就是去外公家,听他讲故事。我的外公是个作家,读了许多书,他的脑子就是一间“故事仓库”。他写的文章登在报刊上,还出了书,那些文章中有精彩的故事。他还把自己丰富的经历编成一段一段的小故事,每次给我讲一段,他说那是“人生哲学”。哲学我听不懂,只觉得那故事特有味,幽默生动,有想头,听过之后很难忘记。到了外公家,外公开门见到我,脸上笑成了一朵花。我把成绩单给外公看,他看到我进步了,十分高兴,连忙告诉外婆和大姨。外公说要给我一个礼物,让我…  相似文献   

16.
王旭明 《公关世界》2010,(10):34-36
他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发言人之一;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需要媒体“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他有过得意也有过遗憾。他就是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卸任之后,王旭明通过《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前教育部发言人的“内幕”经历)》一书,讲述了他记忆最深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7.
王旭明 《公关世界》2010,(11):35-37
他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发言人之一;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需要媒体“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他有过得意也有过遗憾。他就是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卸任之后,王旭明通过《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前教育部发言人的“内幕”经历)》一书,讲述了他记忆最深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8.
天问子 《老年人》2008,(6):42-43
众所周知,《孟子》一书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著作。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南)人。他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据说孔子去世后,儒家分化为八派,其中对后代影响最大的,就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人遂把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统称为“孔孟之道”,而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亚圣”。  相似文献   

19.
王蒙 《中外书摘》2011,(2):81-83
宝玉挨打,他奶奶贾母的表现也极活灵活现。书上是这样写的:“只听窗外颤巍巍的生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这真是一句顶一万句,见血封喉,一刀毙命!除了贾母,除了这个时候这件事上,你再读一万卷书也读不到这样的声口。什么叫“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呢?宝玉是奶奶的命根子,打宝玉就是打奶奶,打死宝玉就是打死奶奶。  相似文献   

20.
《公关世界》2010,(3):78-78
《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17日刊登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的文章回忆道,我与季羡林先生见面不多,神交甚深。有次在一个论坛上,季老说:“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