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洪瑞 《殷都学刊》2008,29(3):55-61
中学教育是近代普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清末河南的中学教育于相对急促中草草创立。在此过程中,省内各府州中学堂的设置规模不等,早晚不一,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通过对各中学堂的存续年数、教职员数、开设科目数、年支经费数、培养学生数等指标的赋值加权分析,各府州中学教育的发展差异可基本划定:南阳、开封等府为发展良好区,卫辉、河南等府为相对一般区,许州、汝州等地为较为落后区。  相似文献   

2.
张秀丽 《中州学刊》2012,(2):156-160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教育方面实行改革,令全国府级书院改为中学堂。河南省遵从清政府令,将全省府级书院改办为中学堂。由旧时书院改为新式学堂,相应对师资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一时期,各级各类新式学堂都属初创,而中学堂教员又需高级师范学堂毕业生才符合定章。就河南而言,所需师资数量与实际培养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就迫使河南的教育行政官员不拘一格开辟培养师资的渠道、吸纳各方面人才,以解决河南中学堂教员短缺问题。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的呼伦贝尔教育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在东北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依据相关文献、档案资料的记载,对呼伦贝尔地区教育问题进行考察,通过概括、论述本地教育状况与特点,揭示清末民初东北边疆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特色与规律。  相似文献   

4.
《琼州学院学报》2017,(1):101-108
清末重庆女子教育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在近代社会变革及外来文明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其中以女子小学堂、女子师范学堂为主,虽然办学性质仍残留浓厚的封建性与保守性,但是所包含的进步教育的因素占据着突出地位,并且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相统一。清末重庆女子教育是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历史缩影,对之加以探析不仅可以深化对清末重庆教育改革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认识近代内陆地区女子教育演变的曲折历程及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5.
法政大学是清末培养中国法政人才最多的日本学校,在国人留日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法政大学速成科因中国留学生而起,亦因之而衰.其毕业生是中国较早接受西方近代法政教育的知识人群体.他们不仅遍布清末的政、法界,在教育界同样广泛存在,对清末各法政学堂的创建以及法政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贡献良多,是清末法政教育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清末新政期间,宁夏涌现出一批新式学堂,透过这一时期宁夏创办新式教育的背景和实际情况,可进一步探究宁夏近代教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被称为清末第一通晓学务之人。清末“新政”时期有关教育的每一项重大兴革,都与他密不可分。张之洞把“体操课”纳入学校教育当中,并积极构建“体操”的教学内容,努力将其制度化,从德、智、体三方面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张之洞主持制订的癸卯学制系中国近代首项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其中关于体操科目的规定,标志着近代体育教育第一次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它开创了近代中国学校教育设置体育课程的先河,也标志着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教育制度已初步建立。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癸卯学制规定的体育教育以学校为基地逐渐扩展到整个社会,对我国近代体育的全面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代不平等条约与清末法制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近代不平等条约对清末法制变革的间接影响和近代不平等条约对清本法制变革的直接影响两个部分,阐明了近代不平等条约与清末法制变革的相互关系,使我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总结过去,关注今天的法制变革,进而从中吸取某些值得借鉴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袁野  韩芳 《兰州学刊》2010,(1):207-209
清末是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兴起、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时,农业教育师资主要由外聘农学教习、农科留学生、新式学堂毕业生、传统教育出身者四部分构成。对这一时期农业教育师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今人厘清中国近代农业教育由外源一内外并进一本土化的复杂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的法律教育是中国法制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在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新型的法律教育承袭了中国封建社会已有的法律文化和法制思想.继受了近代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法律制度和教育方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到法律教育的政策制定,它们是整个法律教育的行动指针:一方面直接以高度概括的方式体现了特定时期法律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主导思想:另一方面又旗帜鲜明地昭示了特定阶段法律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取向。  相似文献   

11.
近代新式教育启蒙于清末,而川边藏区近代教育实则发轫于四川藏文学堂.文章试对四川藏文学堂的创办、发展及演变等内容进行厘定,并探究其在当时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旧学”中孕育着向近代“新学”转折的内在动因 ,但促成旧学解体并导致其发展方向变革的因素却来源于西学。然而 ,“化西为中”的历史过程却启动于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一方面将自己的支点建立在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学的“致用”基础上 ,一方面将另一个支点奠基在西学的“实用”价值上 ,从而发挥了沟通中学西学的桥梁作用 ,并由此引发了传统中学的近代转型。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期间的教育革新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影响深远,张之洞等人选择日本模式为蓝本,使中国教育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嬗变,而自由、民主、人权、科学等西方思想亦随之涌入中国.通过分析中日教育革新的一些内容和特点,可以洞悉这一选择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清末民初的福建教育会社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福建教育会社的产生及其演化的发展脉络,解构了福建教育会社的组织机制,阐述福建教育会对近代福建教育的贡献,并揭示福建教育会社走向衰落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清末刑法制度改革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孔会 《学术论坛》2003,(2):104-107
清末刑法改革是近代中国法制革新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开启了中国刑法制度现代化的先河。本文主要论述清末刑法改革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万事开头难”,清末立宪开创了我国百年立宪的先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无论从人类宪法史还是中国近代史、中国宪法史来看,清末立宪都严重“迟到”。“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严重迟到的清末立宪在遭受难产之痛后很快就走上了“早退”的不归路,且清末立宪的“迟到”是其“早退”或者说“短命”的重要原因。当代中国社会有强大的宪法需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努力实现从世纪宪法到宪法世纪的飞跃,是对清末立宪开创的百年立宪之旅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7.
清朝末年乃中国千古变局之关键时期,兴办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实系政府的基本国策和新政枢纽所在.兴学育才效果如何,握有地方实权的督抚有无作为至关重要.清末著名总督岑春煊以教育为政治之先务,所到任处重教不遗余力,开创的新式教育具有层级多、类型全、开风气等特点.在高等、师范、留学、军事、法政、实业、农林、女子等教育方面均有贡献,并与近代中国一批名校的创办,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他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定向培养、多方宽筹经费、重用新式教育专才等制度建设上,更是多有创举,不失为中国近代教育史,尤其是近代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杰出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马立民 《兰州学刊》2011,(5):168-171,176
清末新政期间的教育革新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一环,它在新旧嬗替的剧变中实现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变。当时有欧美模式与日本模式两大体系供张之洞等人选择,同文同种的关系,加之日本教育的近代特性、儒家传统及君主体制等多重因素,使中国最终选择了日本模式,从而大大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步伐,与此同时,自由、民权等西方思想亦随之兴起。  相似文献   

19.
以访谈法、田野考察法对黑龙江省民族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民族、年龄、性别比例、职称与学历结构等进行调查,分析探讨目前民族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存在的教师民族与男女比例失调、职称偏低、专业单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黑龙江省民族中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发展对策,为今后民族中学体育师资改进工作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主要表现为职业教育以实业教育的形式发展并由附设在洋务实业到逐渐独立设置;职业教育体系初步确立;职业教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以宣传、研究、试验、推广职业教育为职志的全国性教育机构正式成立;女子职业教育是这一时期的新生事物,发展较快。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在中国职业教育史上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