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土家族酒文化泛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家族酒文化泛论黄柏权上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土家族的酿酒也有悠久的历史.它对土家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民俗、民族精神及民族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极富民族特色的酒文化现象。土家族的曲酒额流酿酒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出现.商代的甲骨文及以后的...  相似文献   

2.
宁德的酿酒、饮酒传统自古有之,民间酿酒技艺千年流传,其中当然蕴含着宁德独有的、内涵丰富的、特色鲜明的、历史久远的宁德酒文化.然而,宁德近年来酒产业的发展速度迟缓,与其深厚的酒文化极不相称.宁德酒产业发展的出路必定是与宁德酒文化传播的融合,宁德酒文化的挖掘和发展是宁德酒产业复兴和崛起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自从古代发明造酒方法之后(包括酿酒工艺、各种酒器制作),饮酒风俗及仪礼便逐渐形成和完善,随之构成了我国酒文化灿烂辉煌的历史。纵观我国酒文化的历史,酒不仅以物质形态出现,它还渗透到宗教、风俗、礼仪、军事、政治、文学等各个方面,以精神文化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特别是当它与文学结合  相似文献   

4.
埃及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时间范围包括 :史前考古 ,法老时代考古和希腊、罗马统治埃及时代考古 ;空间范围根据埃及地理蒂貌的不同可划分成 :尼罗河流域考古 ,三角洲地带考古 ,东西沙漠与绿洲考古 ;埃及考古学对于了解、研究古埃及文明具有重大的意义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摇篮之一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古代历史最悠久的古文明 ,古埃及的遗物、遗迹最丰富。面对新的世纪 ,为了更“深”、更“广”地进行考古发掘与研究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结合经济建设 ,保证考古发掘工作的顺利进行 ;加强国际合作 ;采用新的科学技术与手段 ;处理好考古发掘与文物遗址保护之间的关系。埃及考古学在埃及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没有埃及考古学所提供的遗址、遗物及其奠定的基础 ,就不可能有今日埃及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西南丝路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条通道,考古发现为此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古代文献也有很多重要记述。四川境内发现的一些早期佛教造像表明,印度佛教很可能是由西南丝路传入中国的。西南丝路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确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饮茶与饮酒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饮茶与饮酒之风孙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饮茶与饮酒之风盛行的时期,不仅民间种茶、酿酒十分普遍,而且士人们清谈成风,生活上以茶酒自娱,促进了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发展。唐代陆羽的《茶经》是我国第一部有关茶的专著,但饮茶的记载却早见于汉时王褒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酒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这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它的出现,在给人们带来生理上快感的同时,也带来一种伟大的浪漫精神,创造出绚烂多彩的酒文化。这种酒文化,东北与中原存在巨大差异。苍茫辽阔的北方荒原,造就了粗犷豪放的民风,在酒文化上,同样体现了这一特色:喜饮烈性酒,嗜酒成风。但这只是酒文化的表象,它的更为丰富的内涵则是其在民间的深人。酒作为一种饮料、一种礼仪媒介涉足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了相应的习俗与礼仪,形成了颇具特色的酒文化。 1.历史上的嗜酒之俗 伴随农业文明的进程,粮有剩余,酒得到推广。尽管东北原始农业发展较慢,但受中原影响,酒及其制造技术也传人东北。史载,在商代就与中原有了交往的东胡族,向以饮烈性酒和酿造白酒著称。《太平御览·饮食部》记“东胡,俗能做白酒,向不知曲孽,常饮中国。”南北朝时,东胡一支已发展为强大的契丹族,他们一直保持东胡饮酒的习俗,原来用以盛酒的皮囊也逐渐变为陶制带釉的“鸡冠壶”。 满族先世在唐代就知道造酒,“勿吉嚼米酿酒,饮能至醉”。“靺鞨嚼米酿酒”,“酿糜为酒”。糜即黄米,是当时酿酒的主要原料。渤海人饮酒成风,《松漠纪闻》记一僧向蒲路虎献(木索)柃瘿木雕成的纹理可爱的小酒碗,足见渤海人对酒的喜  相似文献   

8.
逨盘古辞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元月,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出土27件有铭铜器,这是近年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其中逨盘铭文记载11位周王的功业,是宣王之标准器,有重要的历史、考古价值。铭文内容丰富,词汇古奥。本文选取其中12则,参验典籍,寻觅其出处,使若干文句得到合理诠释。文后附有“译文”,可供文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9.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其中收录了大量跟酒有关的汉字,这些汉字的字形和字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汉民族的酿酒技艺、饮酒习俗及祭祀宴飨之礼等内容,折射出丰富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国酒文化。  相似文献   

10.
河套酒文化是随着河套古文明的发展而流传下来的。河套酿酒源于汉代,不仅有美丽的传说,同时也有确凿的佐证。  相似文献   

11.
川南黔北地区是今天中国白酒的最重要产区。川南黔北名酒区的形成是以这个地区内独特的自然、文化等资源背景为前提的。酒文化作为该地区重要特色文化,具有独特性、稳定性与多样性特征。这些特性的形成与该地区优良产酒自然条件、民间尚酒氛围、稳定宽松酒业政策和酿造科技密不可分。在历史时期发展的过程中,这个地区酒文化又受到外来文化、政策方面的影响得以强化。反过来,这个名酒地区的形成对川南黔北区域内建筑艺术、文化景观方面产生重大影响,也成为川南黔北地区传统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日酒文化比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酒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两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二者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由于酒文化受生活环境、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日两国酒文化在酒名、酒德、酒礼等饮酒习俗上存在着差异。通过中日酒文化的对比研究,可以了解中日两国酒文化的特征,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白酒企业纷纷推出各类年份酒,其价格堪比同类产品的数倍,然而其品质却未能物有所值。为规范年份酒市场,避免消费者福利受到损害,基于经济理论分析了年份酒高价格的本质成因,认为在内外部监管规制缺失的条件下,消费层面的需求拉动是年份酒高价格的根源,进而导致零售层面的逐利竞争,并传导到生产层面的成本压榨。针对年份酒高价格存在的问题,提出以政府规制引导、市场机制调节为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战国末期,秦昭王同巴人刻石盟约,《盟约》说:“秦若犯夷,输黄龙一双;夷若犯秦,输清酒一钟”。此巴乡清酒不是寻常的酒。中国生产白酒的历史上限可推到汉代及以前。巴蜀地区生产酒的历史源远流长。自汉以降,名酒众多,且为世人所重。这种巴乡清酒似可断定为在当时是千金难求的蒸馏白酒。  相似文献   

15.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同时,酒被称为"百礼之首",也出现在大量的诗、词、赋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其中的雅、颂两大部分中有大量的与酒相关的诗句,从这些酒诗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期的酒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关中方言的形成及新时期关中方言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无论地望、人文抑或方言,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有突出地位。关中方言是关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千百年关中文化的载体,从古至今都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就关中方言的历史形成与研究现状做以筢梳,旨在显示新时期关中方言研究的实缋,指出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应该努力的方向,使以后的研究能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7.
浅析汉画中的酒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酒文化在我国渊源流长 ,汉画中反映汉代酒文化的画像甚多 ,主要画像有酿酒、沽酒、饮酒等。出现在画像中的常用酒具有壶、樽、卣、勺、耳杯等。酒令的种类有投壶、六博、猜拳等。酒的用途主要可分为自娱、待客、祭祖祀神以及逐疫驱鬼数种  相似文献   

18.
西南地域文化对明代四川青神余氏家族文人及其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青神余氏家族为名门望族,有才之辈多出、文学代际相传,于文学、科考、政治等方面都声望盛隆,在巴蜀乃至全国皆有盛名。西南地域文化丰富了余氏家族文人诗歌创作的题材,深化了诗歌创作的内涵,促进了余氏家族文人气质的形成。余氏家族文人借由诗歌作品记录了西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呈现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历史,展示了其对西南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相似文献   

19.
从日本谚语看日本酒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智慧的结晶。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日本酒文化源远流长,日本人不仅制造了口感细腻纯正的清酒,还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内涵丰富的酒谚俗语。这些酒谚,一部分出自中国的古代典籍,明显带有中国文化思想的痕迹。其中特别是儒家伦理道德型的酒文化精神对日本的酒德、酒礼等影响深远。同时,日本民族独特的酒文化特征也在谚语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比较而言,日本和中国酒文化大同小异,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20.
北宋时期,西京洛阳的文化教育一度十分发达,是京师开封之外又一重要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中心。悠久的古都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良好的教育传统、文教设施和师资以及开放自由的学术风气,使洛阳成为四方文人士大夫荟萃之地,无论其官学还是私学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开创了洛阳文化史上又一个辉煌时代。西京文化教育的兴盛与藏书丰富、人才荟萃等因素息息相关。学术创新无疑又增进了其文化教育的吸引力,促使藏书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实现了西京文教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