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虽然阿尔法狗等代表的人工智能的进展远远超出了自动化时代我们对机器所能完成的任务的想象,但是当今的人工智能还没有任何智能,对强人工智能的担忧是杞人忧天。不过,对强人工智能的反思,仍然可以促进我们对一些人类根本问题——比如何为智能、何为人——的探讨。从中国哲学的角度看,现在对强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和毁灭人类的担心,可能带有西方文化的偏见。但是以孟子对人之为人的理解来养育类人之存在,也有其问题。在应对现有的人工智能的挑战上,我们应该加强的,恰恰不是创造性教育,而是以死记硬背、以习题和考试为训练方式的基础和高等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强化经济不平等,对此的解决,可能也要通过加强精英的责任和贤能在政治中的决策角色来解决,而这恰恰是儒家政治哲学的一个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2.
开掘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笔谈我们已经进入新世纪。在新的世纪,马克思哲学是否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否继续成为我们思想的向导,为我们指点迷津?要弄清这些问题,关键要看马克思哲学的视域能否涵盖当代人类生活,它的思想资质是否具有透视当代人类生存问题的能力。我以为,当代人类生存实践与马克思哲学的互动业已凸显出马克思哲学中最为当代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生存论维度,而需要我们做到的则是深入地开掘和发展马克思哲学的生存论思想。哲学的生存论维度指的是人的生存在哲学中的自觉表达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自批判自超越的辩证思维及…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唯物主义.抑或是唯物史观.辩证方法,或是别的什么?与此相联系,目前我们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宣讲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真正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貌?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回到马克思”,还是“构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这些似乎早已不成问题的问题,近年却成了哲学界的一个热点.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没能从哲学…  相似文献   

4.
林峥 《南方论刊》2024,(2):12-14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伦理带来了挑战,此时研究并发挥人类智能的优势尤为必要。自由意志为人类智能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人类意识的能动性、创造性、灵活性,人类智能的综合性、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以及人类情感的丰富性,是现阶段人工智能无法比拟的。人们应以开放、积极与理性的态度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进一步发挥人类智能的优势,实现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协同进化。  相似文献   

5.
论哲学世界观与哲学价值论的统一曾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变化,哲学观念也自然要随之发生变化。这变化中最核心的是对哲学自身的重新认识。那么,怎样来认识处于世纪之交的现代哲学呢?有论者认为,与人类社会发展史和思想发展史相伴,人类哲学思想经历了由...  相似文献   

6.
人活在世上,总是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也总是不断地反躬自问,提出对人生的自我认识问题,如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上铭刻的古老格言所说:“认识你自己”。怎样认识自己?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生问题的方方面面应当怎样认识和处理?本文试就人生观的几个理论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一)人生观与世界观在人生观教育问题上,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中西哲学史,大多数哲学家既讲世界观又讲人生观。但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哲学界的理论研究,大学的哲学教材,不讲或者很少讲人生观、人生哲学,忽视了对人们进行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哲学社会科学的诗性使其走出了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方法论路线。人工智能以技术和方法的革命实现思维和诗性的革命。智能置顶开启了人类反思的二级范式。人类理性创造了算法黑箱,但无法解释黑箱,而黑箱方法又解放了理性。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元之争在智能新主体诞生中获得弥合。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第四范式"带来了哲学社会科学方法的"透明计算"。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发生之前,人类的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界定史前思想的特征和面貌?这些都是关于哲学根源的问题,我们有必要竣其源泉,给予科学意义上的解答。因为人是哲学的终极关怀,又是哲学得以产生的思想载……  相似文献   

9.
路强 《晋阳学刊》2013,(6):3-11
导语:纵观哲学史的发展,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哲学所经历的几次大的转向,每一次转向几乎都意味着哲学的形态、哲学的方法,乃至哲学的指向都发生了某些颠覆性的变革。西方思想界几次提出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充分证明了这一现象。因此,哲学所表现出的就像是一条难以看到终点的林中路,人类只能在这条路中摸索着前行,并不断采撷其中的智慧之果。那么,时至今日,面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所提出的更为复杂、更为多元的问题,哲学究竟应该有怎样的应对呢?而对于中国所提出的“让人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哲学应该为此提供怎样的精神资源?基于这些基本问题,我刊采访了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院长、我国哲学学科最年轻的“长江学者”贺来教授,从整体上来勾画一下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图景。  相似文献   

10.
伽达默尔(主持人):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理解。理解并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静观和反思,理解是人的在世方式,它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历史造成的时间间距,并不构成古人与今人对话的障壁。我们今天安排胡塞尔与康德两位不同时代的思想巨人坐到一起,就科学形而上学建构问题展开对话,就是一种拆障除壁的尝试。胡塞尔:康德先生,您的“批判哲学”是从“先天综合判断是怎样可能的?”这一问题发端的。这一问题又被拆解成以下四个分问题:(1)纯粹数学是怎样可能的?(2)纯粹自然科学是怎样可能的?(3)形而上学作为一种自然倾向是怎样可能…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朝向自主进化“在起来”的过程,意味着存在的升级和超级智能对“此在”的存在性超越。人工智能具有存在性意义的发展,一方面可以在存在论研究的生存论转向中找到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存在论发展提供了当代人工智能新场域。人工智能“在起来”的过程,同时是显现人类智能存在性质的过程:智能是“关系的总和”,信息是基本关系,这一切都呈现出对于实在论和非实在论的超越致思。从根本上说,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都是关系体,所有形式的类人智能都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工智能通用化就是机器智能的类人化;存在性升级就是关系层次的升级。实体存在论是对感受性关系的僭越;生存存在论是对关系致思的预见;人工智能蕴含着从实体存在论到关系存在论发展的信息基础和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2.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历史使命刘怀玉再过短短的几年,人类就要告别20世纪,步入新的一百年和一千年。21世纪中国的哲学会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前景?这自然成了哲学界目前最热门的话题。本文以为,目前哲学界所面临的现实问题、20世纪中国历史的未竟之业便预示着下个世...  相似文献   

13.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哲学上两个对应的派别。它们的对立,源于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看法。恩格斯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1]恩格斯在提出这个问题后接着指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2]这一派哲学家我们称之为可知论者,尽…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心灵?我是谁?这不仅仅是一个饶有趣味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现实问题。在传统哲学中,尤其是在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心灵哲学中,心灵或自我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他们的观点也符合日常的见识:在我们心中似乎存在着一个展示信息的舞台,我们看到和想到的一切都在这里展现着;同时在这舞台下面有一个“小人”作为观众,他把看到的一切报告给自我,于是我们便有了意识。然而,随着现代哲学的发展,这种观点越来越受到质疑,以至于一些激进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得出了相反的看法:心灵和自我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心灵如果不存在,我们是怎样进行思维和感知世界的呢?而且我们分明感觉到心中有个自我存在着,他能够做出各种判断。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许多社会恐慌。西方主流观念将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视为毁灭人类的武器,但是中国科学家以及产业界人士对人工智能的看法却与西方有所不同。传统中国思想中谨慎乐观的思想观念,指导中国人更乐观和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与人类相比,人工智能尽管在运算的持续性、算法的推广性、记忆的准确性以及排除不相关因素的能力等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是在通用性、问题迁移、运算成本、逻辑思考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当前主流的深度学习在决策领域还存在巨大缺陷。人类虽然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记忆知识,但是人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通用性恰恰弥补了其中的不足。因此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正是智能硬币的两个方面,互为条件且不可或缺。人类本身的独特性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但是人类却不应当将机器视为仆人,而是尊重机器智能,用善意来引导机器智能。  相似文献   

16.
强人工智能和弱人工智能是目前人工智能研究最主要的分类之一。在存在论层面,弱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的技术手段,而强人工智能则是如同其他生命一样,可在真实世界中生存的人工的智能生命。按照生命演化史上其他生命,特别是人类的进化模式,作为生命的人工智能的演变不应是奇点式突变,而应是渐进式进化。如果说弱人工智能的威胁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新的技术威胁,那么人工智能生命的威胁则在于生命演化史上首次可能出现类人类和后人类生命,这改变了人类在生命演化史上的价值和意义。后人类生命的出现,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在人类视角和生命共同体视角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我们应把什么样的哲学带入21世纪,哲学学科应如何转向,哲学的未来形态究竟怎样,时下成为哲学人士关注的焦点问题,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和思路。一、“应用哲学说”在哲学迈向21世纪时,不可忽视应用哲学的发展。应用哲学的含义,一是从哲学层面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根本问题进行反思和考察,形成各门科学和各种学科的哲学,二是对人类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和审视,三是哲学的通俗化和大众化问题。应用哲学的发展是对哲学的学院化和教条化的反叛和冲击,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矛盾发展对哲学的呼唤。应用…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不仅给新闻传播格局带来巨大变化,也对新闻伦理道德提出新的挑战。传统的新闻伦理价值在新技术的渗透中不断被解构。应该构建何种内涵的新闻伦理观来适应这一变化?对这一问题应尽快展开学术研究和讨论。根据“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概念进行考察,“人机协同”概念强调了未来技术发展对新闻业的更高要求,其伦理学内涵也为突破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伦理的困境提供了一种哲学路径:构建人机之间平衡和谐的关系,以人类的智慧让人工智能在新闻实践中“物尽其用”,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哲学的元批判──一个主观化思路刘啸霆自人类的一部分智力精英们自觉地探索哲学开始,人们对这门学问的根本性疑问一直没有停止过.诸如,哲学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能够做什么?等等。这些在科学中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在哲学里却至今没有一个众所公认...  相似文献   

20.
王志栋 《河北学刊》2008,28(3):234-237
语用学的基本理论有助于从语言的本质在于使用的角度来理解智能,为人工智能的框架问题提供哲学的视域和分析方法。现代人工智能的符号逻辑研究框架在哲学意义上具有脱离经验的根本局限性,联结论研究框架实质上与此相同。人工智能的框架问题研究需要奠基于"自然机制"为内核、"算法机制"为辅的哲学纲领。现代自然语言理解的句法和语义研究是脱离使用者与语境知识而处于指称层次的片面理解,而只有基于语用学层次的理解才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